年轻人在股市放肆的样子,像极了当年被套的老股民
2025-10-23
那天的风有点热,像是被城市的混凝土烘过一遍。
我在地铁里听见两个年轻人在聊股票,一个说:“今天又涨停了,兄弟,我终于懂什么叫财富自由。”另一个笑出声,嘴里叼着奶茶吸管,眼神闪着光:“牛市啊,不冲都对不起青春。”
他们的语气里带着一种熟悉的亢奋,像极了十五年前那些在股市门口抽烟的中年男人。
只是当年的人用BP机互发消息,现在的人刷雪球、看B站财经区。
换了平台,没换人性。
我忽然想起2007年,那时候的股评节目一到收盘时间就变成“晚间狂欢秀”。
有人举着酒杯庆祝,有人趴在桌上哭。
那年上证指数冲到6124点,散户的梦想也冲上了天。
后来呢?一夜回到解放前。
那些买股的中年人,如今成了劝年轻人“别乱来”的老股民。
可笑的是,他们的孩子,正用同样的热情冲进同一个陷阱。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
也许,是因为股市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我能控制命运。
涨的时候以为自己是天才,跌的时候觉得被命运捉弄。
其实,无论涨跌,都只是一个关于贪婪与恐惧的循环。
我采访过一个叫小黎的女孩,刚毕业两年。
她说自己进股市的原因特别简单:“同事赚了三万,我不甘心。”
她原本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薪水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
某天午休,同事给她看了收益截图,红得发亮的数字像一种蛊。
那一刻,她觉得世界打开了另一扇门。
她把攒的三万块投进去,买的是新能源汽车概念股。
那时候行情好,她第一天赚了三百,第二天赚了一千。
“这比我工作一个月还多。”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亮得像刚擦过的玻璃。
一个月后,她加了杠杆。
两个月后,股价腰斩。
她笑着说:“我以为我能赢市场,结果市场赢了我。”
这句话听起来像自嘲,实则是无数散户的墓志铭。
根据中信证券2024年的一份投资者结构报告显示,散户占A股交易量的比例依然高达70%以上,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投资者增长最快。
也就是说,新人一批批进场,老人一批批退场,留下的,是永恒的热血与悔意。
我问她后来还投吗?
她说:“还在投,不过现在主要买ETF了,心态比以前稳多了。”
她笑着补一句,“人哪能不贪,只是学会了慢一点贪。”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人。
老周,六十岁,炒股二十年,手里那本泛黄的证券账户纸都卷了边。
他说他第一次进股市,是在1999年,听邻居说国企改革要带来“黄金十年”。
他咬牙卖掉家里的老彩电,拿那笔钱买了第一支股票。
那年,他赚了三倍。
于是辞职,全职炒股。
后来他亏了房子。
“我当年以为那是机会,其实那是命运的试题。”
老周说这话时没愤怒,也没懊悔,像是看透了人心。
“年轻人现在的样子,我都见过。只是每一代人都以为自己不会是下一个。”
他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那句老话: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
让十个年轻人模拟炒股,每人给虚拟资金十万。
我没告诉他们市场趋势,只放出了十年的K线图。
结果发现,超过七个人在“上涨的第三天”满仓,五个人在“下跌的第二天”割肉。
没人能真正做到理性。
当数字闪烁时,理智会自动断电。
这种本能不是愚蠢,而是人类进化遗留的“损失厌恶”心理。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到,人类对损失的痛苦,是获得同等收益的两倍。
所以,赚钱让你快乐,亏钱让你疯狂。
有趣的是,我们都相信自己能例外。
正如在赌场里,没有人承认自己会输。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采访对象,是个叫阿冰的程序员。
他在2021年加密货币暴涨时,靠狗狗币赚了人生第一桶金。
后来他进了股市,用同样的“赌徒逻辑”。
刚开始,他几乎每周翻倍,办公室里人都叫他“币圈之光”。
直到有天,他把全部资产加杠杆押在一支医药股上。
消息一出,公司被调查。
那天股价跌停,他的账户清零。
他说那天晚上他去散步,看见路边的便利店灯闪了一下,他突然想起自己在币圈赚的第一笔钱,也是那样的灯光下。
“那种亮光,是诱惑的颜色。”他说,“你以为它照亮你,其实它在烧你。”
听完我沉默很久。
人类的贪婪,连火都能爱上。
但我们不能只说风险。
也有人,在理性里活成清醒的稀有样本。
去年我认识一个财经博主,叫阿然。
她每天早上六点半看盘前数据,晚上复盘新闻。
她给自己定了三个交易原则:不借钱、不追涨、不过度自信。
她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每天收盘后,她强制自己离开屏幕十五分钟,去楼下遛狗。
“我发现不看数字的那十五分钟,世界才正常。”
她笑着说。
这种看似无关的动作,其实是对抗贪婪的训练。
心理学里叫“情绪断点法”,用物理动作打断思维惯性。
而她就是用这种方法,硬生生地抵抗了人性的沸点。
一年下来,她的收益率是12%,不算高,却稳定。
她说:“我不想赢市场,我只想不输自己。”
有时候,清醒才是真正的勇气。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自控力。
人是会被环境塑造的。
行情一好,朋友圈、社交平台全是“暴富故事”。
有人晒收益截图,有人说“躺赚”,还有人分享所谓的“内幕消息”。
那种氛围就像一场集体催眠,
让你以为,只要点一下“买入”,人生就能反转。
可是资本市场的逻辑,从来不是平等的。
信息差、认知差、资金差,像层层玻璃,把大多数人隔在财富的外面。
而散户呢?
总是站在玻璃外,看见光亮,却摸不到热。
我后来总结了一句话:
股市不是“谁更聪明”的战场,而是“谁能更晚犯错”的竞技场。
聪明人未必赢,耐心的人反而活得久。
所以我常劝年轻人试试“反向训练”。
你可以每天记录自己的交易冲动,把“想买的瞬间”和“原因”写下来,别立刻下单。
第二天再看。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冲动买入的理由,在第二天看来,全是笑话。
这算是我见过最有效的“理性实验”。
它不花钱,只花克制。
我还见过更极端的例子。
有个金融博士在模拟账户赚到一百万,信心爆棚,立刻实盘操作。
半年亏光。
他说那时才明白:“理论能解释市场,但无法替我承受贪婪。”
那一刻他突然懂了巴菲特那句老话——“股市是把财富从没有耐心的人手里,转移到有耐心的人手里。”
而如今,最没有耐心的,恰恰是年轻人。
他们习惯即时反馈,习惯三秒内点赞、十秒内下单。
可是财富,从来不是即时制的游戏。
说到底,股市教给人的最深一课,不是赚钱,而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
当你学会在涨跌中不被情绪裹挟,你才真正拥有了独立。
这世界上,永远不缺新的股民,只缺旧股民的记性。
有人说,“年轻人入场,是市场最好的信号。”
但我更想说,
“年轻人入场,是历史开始循环的信号。”
也许十年后,他们也会在地铁里看着屏幕,听到两个年轻人聊股票,微微一笑。
那笑里有一点自嘲,也有一点温柔。
因为他们都明白——
股市其实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行情,而是人心。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