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瞎忙,就看这2点
2025-10-23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灯还亮着。
打印机“咔嚓”一声,文件被吐出,空气里漂着一点烧纸味。
阿哲盯着屏幕,眼睛又酸又疼,PPT还差最后两页。
这是他本周第六次熬夜。
他自嘲一句:忙到连崩溃都排不上号。
可谁都看得出,他并不是真的“忙出成绩”,而是“忙出幻觉”。
就像那句戳心的真相——你不是在前进,你只是在原地打转。
有个词,这几年在职场里越来越响亮:瞎忙。
它像一场流感,蔓延在每个会议室、每台电脑前。
会议越来越多,报告越来越厚,群消息越来越炸,可成果呢?
没几个人敢拍胸口说,自己真的在变得更好。
忙,是现代人最体面的借口。
它能掩盖焦虑,掩饰无能,还能让人看起来像个“奋斗者”。
可真相更像是:你拼了命往前冲,却忘了看方向。
心理学家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一个实验:
当人们被打断后重新集中注意力,平均需要23分钟。
而一个普通白领每天至少被打断60次。
换句话说,你以为自己在忙,其实只是被碎片时间推着走。
真正的高效者,不是让手动得快,而是让脑子清醒。
区别一个人是不是瞎忙,其实只有两个标准。
看他忙的内容对不对,看他忙的方法高不高。
阿哲属于那种“内容错了”的典型。
他是创业公司的中层,什么都管,什么都想管。
每周至少三次会议,平均每天回两百多条工作信息。
可项目却迟迟没有推进。
老板问进度,他习惯性回答:“我最近真的太忙了。”
他以为这句话能换来理解,结果换来的是一次冷静的裁员。
复盘后他才发现,自己那几个月的忙,全在错误方向上。
他拼命优化流程、做汇报、管细节,
却从没花时间去想过,项目的目标是不是还正确。
这就是所谓的“用手忙,而不是用眼忙”。
真正的高手,是用眼睛去找正确的事做。
方向错,再快的脚步也是白费。
前不久,《哈佛商业评论》做了一项统计:
70%的时间被浪费在“不创造价值”的工作上。
比如不必要的会议、重复的文档、无用的汇报。
这不是效率低,而是认知低。
人为什么容易陷入这种瞎忙?
因为它带来即时的安全感。
开会、回消息、处理文件,会让你产生“我有在做事”的错觉。
但那种充实感,其实是空心的。
就像在跑步机上狂奔——满头大汗,却原地不动。
我曾采访过一家游戏公司的创始人。
他说创业早期,他每天都忙得像陀螺,
凌晨两点还在拉群讨论UI颜色。
后来资金链断裂,他才痛悟:
“我不是没努力,而是努力在错误的方向上。
我们在做‘加法’,以为多就是好,结果全被拖死。”
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
加法,是所有瞎忙者的共性。
遇到问题,就加会议;项目慢,就加人;业绩低,就加活动。
可越加越乱。
真正聪明的,是做减法。
把80%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20%——这叫帕累托法则。
你想一想,一天里哪些事真能决定你的进步?
如果你答不出,那你很可能一直在虚假繁忙。
我建议你今天就做个“小实验”。
写下你这周所有的工作,再在旁边标注它的结果。
你会发现,很多看起来“很忙”的事情,其实毫无产出。
删掉三件最不重要的,明天别做。
你会惊讶地发现,时间突然多了,成果却更清晰。
这不是偷懒,而是醒悟。
还有一类人,不是方向错,而是方法错。
他们不是瞎跑,而是乱跑。
做事没节奏,缺系统,一惊一乍,一改再改。
效率低,却总觉得自己很努力。
我认识的另一个朋友小梁,是典型的“脑子不忙”的人。
他做项目,每天开会、写报告,
遇到问题就开新群,群里又讨论出新问题。
看似投入,其实陷入循环。
后来他试着用一个方法——
在每件事开始前,先写一句“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句看似简单的问题,让他开始慢下来想。
几周后,他发现自己开会次数减半,但成果翻倍。
真正的“用脑忙”,是把时间花在思考上。
麦肯锡的内部报告指出,
顶尖咨询师把40%的时间用于思考和判断,
而普通员工只花10%。
同样的努力,思考差距,就是结果差距。
很多人以为“想太多”会拖延。
其实不想,才是最大的浪费。
不经思考的执行,只会制造混乱。
有次我做培训,一位年轻创业者问我:
“老师,我每天都在奔波谈合作,可项目一点进展也没有。”
我问他:“你谈前有做调研吗?”
他说:“没时间,太忙了。”
我笑了:“你忙着见人,却不忙着想清楚要见谁。”
他愣了几秒,忽然笑出声。那笑,是苦的。
瞎忙的根本,不在行动,而在意识。
你若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任何努力都只是噪音。
那该怎么办?
我给他一个简单动作:每天工作前,写三行字——
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写完不管,再忙都优先完成这三件。
两周后,他告诉我,事情少了一半,结果反而更好。
那一刻我明白,有时候效率不是加出来的,而是减出来的。
当然,摆脱瞎忙的过程,也会有失败。
我自己也试过。
我给自己设定“只做三件事”计划。
结果第一天就破功。
临时会议插进来,邮件不断冒出来,
我还是忍不住一件件处理。
那天结束,我发现自己又陷入熟悉的忙碌。
我把手里那本《番茄工作法》狠狠合上,心想这方法不靠谱。
但冷静下来才意识到,不是方法错,是我没守住纪律。
第二天我重来,这次我关掉通知,拒绝临时任务。
终于,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在十点前收工。
那种轻盈感,比加班后的任何胜利都更实在。
这就是“返工”的意义。
真正的改变,不在方法,而在坚持。
忙的背后,是取舍。你敢不敢放下没用的努力。
在哈佛商学院的一次讲座上,
教授问一群学生:“你们觉得最浪费时间的行为是什么?”
有人说刷剧,有人说社交。
教授摇头,说:“是做那些‘看起来重要’的事。”
全场静了。
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话:“低水平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
我们都被“忙”绑架太久了。
朋友圈晒行程,群里比通宵,会议里比汇报。
可谁还记得,自己为什么要忙?
真正的高手,不靠日程表堆满成就,而靠心里有秩序。
学会停下来,是通向高效的起点。
每天留一个小时,不做事,只思考。
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现在在做的,真的是最重要的吗?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
如果我停下来,这件事会怎样?
这个练习,会让你从“盲做”变成“明做”。
人生最大的谎言,是“等我忙完就好了”。
但你知道吗?忙,是永远忙不完的。
真正有层次的人,不是从不忙,而是忙得有意义。
他们懂得拒绝无效的努力,拒绝伪装的勤奋,
把每一分钟都花在刀刃上。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瞎忙,看他有没有结果,看他能不能思考。
能忙出成果的,叫成长;忙到失去判断的,叫消耗。
人生不怕累,就怕忙得毫无方向。
我喜欢那句老话:
“人生不在于跑得快,而在于跑得对。”
你要做的,不是拼命加速,而是学会看路。
当一个人能静下来想清楚自己在忙什么,
他就已经赢过了多数人。
因为那意味着,他终于从生活的噪音里,
走回了自己的节奏。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