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没有边界感的人,即便长大了,也是一个巨婴
2025-10-23

那天,是在地铁上。早高峰,人多得像一锅沸水。一个女人拎着咖啡,被人挤得满身都是怒气。她扭头冲那位不小心碰到她的男人吼:“你不会道个歉吗?”那男人皱了皱眉,嘴角一歪:“我挤到你怎么了?又不是故意的。”空气瞬间结冰。车厢里的人假装低头看手机,仿佛都怕被波及。那女人抿着嘴,指关节发白,像是忍着泪。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真正让人疲惫的,不是碰撞本身,而是没边界感的那种理直气壮。

边界感这两个字,看似冷冰冰,实则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温度。一个有边界感的人,懂得“我”在哪里,“你”又从哪里开始。而一个没有边界感的人,哪怕长大了,也只是穿着成人外壳的巨婴。

我曾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那是个小团队,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开放式办公室里。老板是个典型的“没边界感”代表。他每天早上七点发消息:“昨天你朋友圈那条是发给谁看的?”下午又问:“你这周末打算跟谁出去?”我一开始还礼貌回答,后来只剩沉默。一次周六,我在外地陪父母,他打电话过来,语气急切:“客户临时要改方案,赶紧改一版发我。”我说:“我现在在外地,下周一回来第一时间弄。”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爆发:“你怎么还分工作和生活?创业哪有上下班!”我听着他那句“你现在是我自己人”,心里一阵发凉。

没边界感的人,总爱打着“亲近”的名义掠夺别人的自由。他们把占用你的时间、打探你的隐私、干涉你的选择,当成理所当然的“关系”。他们会说:“我们是朋友啊,你怎么还这么见外?”可真正的朋友,从不以消耗对方为代价。

心理学家克拉克森在1995年的论文里写过一句话:“健康的关系,是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流动,而不是黏合。”可惜,太多人从小就没学会“独立”。他们被教育要“懂事”“听话”,却没人告诉他们,懂事不是放弃自我,听话也不是被人侵犯。于是长大后,他们学会了靠“入侵”来建立存在感。

我有个同事小陈,刚入职时人缘不错,总是热心帮别人。有人让他改文案,他帮;有人临时请假,他替。刚开始大家都夸他“靠谱”“有责任心”。可没多久,问题来了。别人开始理所当然地让他接锅,他拒绝时,还被说“不够团队精神”。有一次他终于爆发,对我说:“我帮了他们那么多,怎么最后变成理所当然了?”我说:“因为你从没给过边界。”他沉默很久,叹了口气:“我只是想被喜欢。”这句话我记了很久。没边界感的人,其实多半不是恶,而是怕被抛弃。

那段时间我也在反思自己。因为我发现,我也常常越界。比如看到同事加班会劝他早点回家,却没意识到那是他的选择;看到朋友心情不好就逼着他讲原因,以为是关心,其实是控制。于是我做了个小实验:当我想插手别人的情绪时,先在心里问自己一句——“这件事属于我吗?”第一次做时,几乎每次答案都是“不属于”。那天晚上,我忍住了对朋友的追问,只简单发了句:“如果想聊,我随时在。”他过了两天回复我:“谢谢你,没逼我说话真好。”那一刻我才明白,尊重边界,是对人最温柔的善意。

可边界感并不只是人际之间的“距离感”,它还藏在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方式里。你是否能区分“我该负责的”和“我不能掌控的”?是否能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而不感到愧疚?是否能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划出清晰界线?边界感不只是“不打扰别人”,更是“不被别人吞没”。

有一次公司出差,我带着新人去见客户。会议结束后,他非要陪客户喝酒。我劝他说:“别喝太多,工作已经结束了。”他笑着说:“不喝不合群啊。”结果第二天宿醉误了飞机,被老板狠狠骂。回程的路上他苦笑:“原来我一直以为的‘圆滑’,其实是没边界。”是的,没边界的人最容易被情绪裹挟,被人情绑架,最后连自己都不属于自己。

研究显示,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克劳斯在2018年的《个人界限研究》中发现:缺乏边界感的人,心理压力指数是普通人的2.7倍,职业倦怠概率高达65%。因为他们习惯在他人的需求中迷失,在“想让所有人满意”的幻觉里耗尽能量。

但边界感并不是冷漠。有人误以为“有边界”就意味着拒绝,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边界,是让彼此都能舒服地靠近。你可以倾听别人的故事,但不替他承担命运;你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但不让他习惯依赖。边界感让关系更清晰,也让善意更长久。

我曾经遇到一位导师,他对边界的拿捏堪称艺术。有一次我在项目上犯错,客户投诉,我满怀愧疚地去找他。他看完邮件,只说:“这件事我会处理,但反思是你自己的。”接着他起身去会议室,一句话都没多说。我以为他生气,结果第二天他在群里公开承担了沟通失误的责任。后来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替我背锅?”他说:“我可以承担后果,但不能替你成长。”那一刻我被击中。原来真正的尊重,是给人留出成长的空间,而不是替他擦所有的泥。

我也曾失败过。有一阵子,我太想让团队融洽,什么都要插手。谁吵架我劝,谁情绪低落我安慰,谁懒散我提醒。结果越管越乱。我成了大家的“情绪垃圾桶”,自己的能量却被掏空。后来我终于撑不住,在会议上崩溃大哭。那次之后我学会了一个词——“止于分寸”。我开始划出范围:哪些问题我负责,哪些感受属于他人。慢慢地,团队反而更有秩序了。

边界感,听起来像理性规则,但其实是最温柔的智慧。它让人学会如何既靠近,又不侵犯;既独立,又不疏远。正如荣格说的那句老话:“成熟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学会在爱与自由之间平衡。”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时代,朋友圈、微信、工作群把人与人紧紧绑在一起。有人半夜发消息,你不回就显得无情;有人问隐私问题,你不答就显得冷漠。可事实上,真正懂得关系的人,都懂一句话:分得清,才能走得近。

所以,我想留给你的两个小动作。第一个,在今天试着拒绝一件你本不想做的事,不解释,也不讨好。你会发现,世界并不会崩塌。第二个,在别人向你倾诉时,先别急着给建议,只听,不评判。你会发现,那份距离,反而更能让信任生长。

边界感不是隔绝,而是让人更自在的温度。它教我们在纷繁的人际里,不迷失自己;在复杂的关系中,不消耗他人。人生的成熟,不是拥有更多人,而是学会好好相处。

有人说:“你不能阻止别人越界,但你可以画出自己的线。”是的,那条线,叫做尊重,也叫做自我。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