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那个决定不考大学的女孩,最后怎么样了?
2025-10-23

那年夏天的风有点燥。县城的高考横幅还没拆完,街角的奶茶店早早贴上“暑期工招聘”几个字。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刚写完的简历。她叫林若,十八岁,刚刚决定——不考大学了。

她爸坐在屋里抽烟,烟雾盘旋着绕过那台二十年没换的老风扇。他问她:“你真决定了?”她说:“嗯,读那么多书有啥用?表姐上完大学还不是在卖手机?”话说完,她眼神倔强,像极了窗外那棵槐树,风怎么吹都不弯。

那天夜里,她躺在床上刷短视频,看到一个女生说:“不上大学也能月入过万。”视频下面点赞几十万,她笑着想——也许那就是自己的未来。

两个月后,她真的进了城里的手机专卖店,穿着崭新的制服,脚踩高跟鞋。每天八小时站着讲解产品,一天能卖十几台。老板夸她嘴甜、有冲劲,还给她发了两千块奖金。那天晚上,她请同事喝奶茶,心里想着:看吧,不上大学一样能活得好好的。

但命运的温柔,总喜欢带着延迟的锋利。

三年后,她再回到那家店,身份已经换成了前员工。她失业了。新来的小姑娘们个个嘴快反应灵,她自己看着镜子里渐显疲态的脸,突然有点不敢笑。顾客走进店,她的声音不够亮,也不够新鲜。她开始听不懂年轻人口中的流行梗,甚至连新款手机的宣传逻辑都觉得陌生。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时代轻轻推到边上。

她去面试别的店,对方看了她的履历:“你这几年没进修过培训?学历写‘高中’,有证书吗?”她愣住,不知怎么答。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原来学历不是面子,而是门票。

失业那阵子,她每天都在小出租屋里改简历。晚上打开手机,刷到表姐发的朋友圈:公司团建、海边照片、年终奖。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心里不是嫉妒,而是一种说不清的酸。她想起三年前的自己,觉得那时真勇敢,也真天真。

有一次,她跑去老城区找工作,公交上遇到一对穿校服的学生。男孩在女孩耳边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不想一辈子在这城市打工。”林若听到那句话,突然眼眶一热。她低头看自己磨损的鞋跟,想:也许我就是他们害怕成为的那种人。

她开始想,如果当年没那么急着证明自己会不会不一样?但世界没有如果,它只给选择,不给重来。

我在一次采访里遇到过像她这样的姑娘。她叫小陈,二十岁,外形干净利落,在美甲店做前台。她跟我说:“我知道我现在还能吃青春饭,但三十岁以后呢?我也怕。”她白天笑着接客,晚上回家在小区的长椅上学电脑。她说:“我报了个夜校课程,虽然贵,但我得试试看。”那句“试试看”,像一盏小灯,亮得很努力。

可是三个月后,她退学了。因为店里加班,课程赶不上;又因为下个月要交房租,省不出钱。她说:“我以为自己能熬,可生活太黏人了。”

这让我想起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的话:“人的命运大多数时候不是被打败,而是被拖慢。”年轻时的短视,不是愚蠢,而是被眼前的甜头麻痹。你以为自己在挣钱,其实是在透支未来。

我认识的一位销售经理,出身职高,二十出头时月入过万,朋友圈里光鲜亮丽。可他三十五岁那年,公司裁员,所有没学历的员工一夜被清空。他去找工作,发现连面试机会都没有。那天他喝多了,对我说:“年轻时觉得读书没用,现在才知道,没学历的人,只能用命换钱。”

这不是故事,是现实的冰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报告中指出:教育水平每提升一个阶段,贫困风险平均降低35%。这不是虚的励志语录,而是无数人生轨迹统计后的结论。教育,不是让你高人一等,而是防止你被时代淘汰。

有个数据让我印象深刻。2023年,人社部公布的全国平均工资数据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月均收入约为9273元,而高中及以下群体为4721元。两倍的差距,像一道无形的沟。有人跳过去,有人困一辈子。

我曾经试着和几个不上大学的年轻人聊过,他们中很多人都说自己“自由”。可细问下去,他们的自由,往往是没有选择的自由。早上九点上班、晚上十点收工、每月挣五千,连休息都要排队。自由是个奢侈词,只有有退路的人才能谈。

但故事到这里,还没完。命运从不给定局,只要人还没躺平。

去年我见过林若。那天她穿着外卖骑手的制服,在商场门口递奶茶。我几乎没认出来她。她笑着说:“别看我送外卖,现在在学平面设计呢。”原来她重新报名了一个在线课程,每天晚上学两个小时。她说:“这次我不怕慢,我怕不开始。”

我记得那天她的话:“我以前觉得赚钱最重要,现在才明白,能选择的生活,才叫生活。”她边说边笑,眼神不再倔强,而是坚定。那种力量,不是青春给的,是觉醒给的。

这让我想到一个词:格局。

格局不是姿态,而是眼界决定的行动范围。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高在上,而是为了看得更远。眼界高的人,做决定时会考虑五年后自己在哪;眼界低的人,只看明天能挣多少钱。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分出贵贱,而是拓宽选择的边界。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可能照样辛苦,但他有第二条路;没受教育的人,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有人说,这时代不缺机会。我认同,但机会不等于公平。没有学习做底的人,永远在机会门外观望。

我写过无数年轻人的故事,失败的、成功的、徘徊的。那些真正走出来的人,从不靠奇迹,靠的都是那个不放弃学习的动作。有人读书,有人自学,有人边打工边考证。他们都不是天才,但他们都在往前挪。

也许你现在正和林若一样,困在一个“不考大学也能挣钱”的幻觉里。那我想让你做个小实验。请拿出一张纸,写下你此刻能做的所有工作,再写下你理想中的生活。然后看看,这两列之间,差的是什么?差的,不是运气,而是能力的门槛。

如果你愿意,再做一个更简单的动作:每天看一本非娱乐类的书,看半小时,坚持一个月。你会惊讶地发现,思维的节奏变了,谈话的深度变了,甚至你看问题的角度也变了。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保持清醒。

我见过太多二十岁的高光,最后在三十岁熄灭。也见过太多三十岁的低谷,在四十岁重燃。区别从来不在起点,而在你有没有继续走下去。

那年离别前,林若对我说了一句:“我现在明白了,学历不代表一切,但不学习真的代表没希望。”

教育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不是让你赢在起跑线,而是让你在赛道上不至于被提前淘汰。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路,只希望你在放弃前,先看清代价。

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但“短视”这条,是最容易错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