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情绪通胀成常态,多数人已经不会表达情绪了
2025-10-23

夜里十一点,手机屏幕还在亮。李楠刷着短视频,手指停不下来。有人在卖惨,有人在炫富,有人在怒骂,有人在跳舞。评论区像被点燃的火堆,一串串“哈哈哈哈”“卧槽牛逼”“气死我了”的弹幕,像洪水一样刷过。他突然觉得,自己笑得太快,气得太快,难过也太快。就像身体在被一根根细线牵着走,一刻不停。可回到安静的房间,他又感到一种空白——那种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笑什么、又在为什么生气的空白。

这就是情绪通胀的真实样子。不是我们没感觉,而是我们被感觉淹没。

想一想,那些让你“哈哈哈哈哈哈”的瞬间,你真的笑了吗?屏幕那一头的你,也许只是轻轻一抿嘴角,发出一声气息——“哈”,就完了。可你依然要在聊天框里打上十几个“哈”,仿佛那样才够真诚。

这不是表演,而是一种无声的疲惫。

在过去十年,我们的情绪被算法精心喂养。每一次点赞、每一次停留,都是对平台的反馈。而平台最擅长的,就是放大情绪。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上负面情绪传播速度,是中性情绪的六倍。愤怒、焦虑、狂喜、憎恨,成了最值钱的流量。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成为被“撩拨”的群体,被卷入一场永不停止的心理竞赛。

表面上,是热闹的情绪盛宴;实际上,是沉默的精神空洞。

我认识一个朋友,做视频剪辑。她常说:“现在观众的情绪阈值太高了,你不炸他一下,他都不会看。”于是她的剪辑越来越快,音乐越来越炸,字幕越来越大。观众看得爽,可她自己越来越麻木。她说:“我在把人哄开心,可我自己,越来越没什么能让我开心。”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病,是这个时代的病。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写过一句话:“当人们失去对自己情绪的语言,他们也就失去了感受的能力。”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这种语言的退化。

仔细想想,我们的日常语言变成了什么?好笑的事,一句“哈哈哈”打发;悲伤的事,一句“唉”;惊讶的事,一个“卧槽”;喜欢的事,一个“牛逼”。简单,直接,也粗糙。情绪变得像速食面,冲一冲就有味道,可三分钟后,只剩油腻。

有个心理学家曾说,真正成熟的情绪表达,是精准地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夸张地宣泄。比如“我有点不安”“我有点生气但还能忍”“我现在有点怕”——这些句子看似平淡,却能让人重新和自己连接。

可我们失去了这种连接。

因为太吵了。

每天打开手机,各种声音扑面而来。有人吵恋爱观,有人掀育儿大战,有人怒斥不公。我们被卷进一场情绪博弈:谁的情绪更强,谁就能赢得注意力。于是情绪的“币值”贬得飞快。你必须用更大的愤怒、更假的笑、更夸张的痛苦,才能让人信你是真的。

情绪通胀的根,正在这里。

有一次,我做了个小实验。关掉所有社交软件三天,不刷视频,不看消息,只保留微信通讯。第一天,脑子像戒糖一样难受,总想去点开。第二天,开始无聊,甚至发呆。第三天,我突然发现,阳光很好,风吹在脸上是真的凉的,早上喝的那杯咖啡,也不只是提神。

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我一直都活在“别人的情绪”里,而忘了感受自己的。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有个理论叫“真我与假我”。当你不断用外界的反馈确认自己,你就会慢慢远离那个真实的自我。而现在,大多数人都在假我的世界里挣扎。你以为自己在表达,其实只是在迎合。

情绪表达变成了一场表演,连悲伤都要有滤镜,连愤怒都要配BGM。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短视频创作者,他每天拍自己“爆笑的生活”。我问他:“你真的那么开心吗?”他愣了几秒,说:“其实有时候,我在拍的时候想哭。”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现代人的情绪,就像他的视频——明亮、夸张,却不真实。

我们被“情绪的市场”驯化得太久。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写道:“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感受痛苦的能力。”我想,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准确。因为我们太容易被替代的情绪包围,反而再也不知道该如何真正去“感受”了。

那要怎么办?

我建议你试试一个小动作。每天晚上,哪怕五分钟,把手机放远,闭上眼,问自己一句话:“我今天真正的情绪是什么?”不要用“还行”“挺好”这种模糊词。认真地说出具体的词,比如“焦虑”“紧张”“满足”“委屈”。如果能写下来更好。你会发现,情绪是可以被看见的,只是我们太久没去看。

第二个动作,也简单:学会暂停反应。比如刷到让你愤怒的新闻,先不要立刻评论或转发,先数十个呼吸,问自己:“我真的了解全部吗?我为什么要愤怒?”这样的小练习,能帮你保留一点清醒。

我自己做过这个实验。有次看到一条不公的社会新闻,心里一阵怒火。正要写评论时,我停下,去查了原始报道。发现那条视频被剪过,背景被省略。那一刻我冷静下来,也有点害怕。原来,情绪是多么容易被操控。

这世界正在制造太多即时反应,而太少深思熟虑。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越来越怕“空白”。等电梯要看手机,排队要刷短视频,连走路都要带耳机。我们不敢让自己“没感觉”。可是,只有在空白里,你的真情绪才会浮出来。

那天我在咖啡馆看到一个小男孩哭。他摔倒了,妈妈没哄,只蹲下来陪他呼吸。小孩一边吸气一边抽泣,慢慢地,真的不哭了。那一幕让我有点恍惚——原来调节情绪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压抑,不是转移,而是允许它存在。

情绪通胀的时代,我们要学的,或许就是“省一点”。省一点怒,省一点笑,省一点情绪表演的力气,留一点空间给真实。

我有个朋友在做心理咨询,她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访时,都说同一句话:“我不知道我该高兴还是难过。”他们不是没情绪,而是太多了,多到分不清真伪。

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液态现代性》中写道:“现代人的焦虑来自流动的身份——他们被迫在速度中生存,却失去了方向。”当一切都被加速,连情绪也变成流水线产品。我们一边喊着“我太累了”,一边又舍不得慢下来。

也许慢,才是唯一的解药。

你不需要每天都“哈哈哈哈哈”,也不需要每一条都“震惊”“怒怼”“破防”。你只需要一点沉默,一点对内心的聆听。

有次我问一个长辈,他不用社交媒体,每天的娱乐就是在阳台上发呆。我问他不无聊吗?他说:“不无聊啊,我在看天色怎么变。”我笑着说,这有什么好看的。他回答:“每天都不一样。”

那一刻我沉默了。我们追着变化跑,却忘了最慢的变化,才最深刻。

情绪的价值,本该如此。它不是用来取悦世界的烟花,而是让你和自己重逢的光。

我们可以继续热闹,但别丢了内心的安静。我们可以继续表达,但别忘了聆听。

毕竟,喜怒哀乐从未错,只是该有分寸。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