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年薪千万,“A股最贵CEO”马明哲辞任平安CEO背后,这5点最值得深思
2025-10-23

那天,消息突然出来的时候,整个金融圈像被掀开了一层尘封的帘。七月的夜,闷得出奇。朋友圈一连串推送,都是同一个名字——马明哲。那位被称为“A股最贵CEO”的男人,正式辞任平安集团CEO,只保留董事长职务。那一刻,很多人心里咯噔了一下。有人感慨,一个时代的句号画上了。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老将的正常退场。可真正懂马明哲的人知道,这不是简单的“退休”,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交棒”。

六十五岁。三十二年的征程。从深圳蛇口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到如今横跨保险、银行、投资的金融帝国。平安的故事,几乎就是中国现代金融管理制度的缩影。而在这背后,隐藏着五个值得反复咀嚼的关键词——制度、仪式、执行力、猫论、过桥。

曾有人说,平安不是公司,而是一套系统。马明哲是系统的设计师,也是第一个严格执行系统的人。

制度,是这套系统的第一根骨头。

很多人不知道,马明哲对制度的偏执,源于一件很小的往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在蛇口工作。有次家里的冰箱坏了,他打电话找朋友的公司派人来修,对方没请假,被公司按旷工处理。马明哲不解,那总经理只是淡淡一句:“制度面前,没有例外。”那句话像一记闷锤,砸在他心里。后来他回忆,这件事让他真正理解了“制度的力量”。

从那以后,他在平安内部推行的制度,几乎到了“冷酷”的地步。哪怕是亲信违规,也照章处理。很多人以为这是铁血管理,实则是一种风险哲学。因为在巨大的金融体系里,人的善意远比规则脆弱。

任正非说,制度是华为最伟大的发明;马云说,制度是阿里的护城河;而马明哲的做法更彻底——让制度成为一种信仰。

他常说:“规则不是为了限制人,而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安全地走到目标。”在平安,哪怕是一个普通业务员,也能在制度的框架里找到清晰的行动路线。这种稳定的秩序,是平安能做大、能活久的底层逻辑。

但光有制度,不足以让一支队伍有灵魂。于是,仪式感成为平安的第二根神经。

有人说,平安的寿险团队就像一个宗教组织。不是因为它迷信权威,而是因为它懂得心理节奏。你如果有机会去平安大学,能看到一幕奇景:几百名学员排成整齐方阵,齐唱司歌,列队进入食堂,无声打饭,统一起立落座。像军队,却不是军队。那是一种被赋予意义的集体秩序。

很多自由派的人不理解,觉得那是洗脑。但行为心理学早已证明,仪式可以有效唤醒人的目标感。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里写过:人的行为往往是被某个“启动动作”引发的。对平安人来说,司歌就是那道“开关”。唱完,他们就知道,今天要全力以赴。

这种仪式感,并不神秘。它只是帮人找到从“生活”到“工作”的分界线。没有分界线,人就会散。无论你是公司,还是个人。

但让平安真正立起来的,是执行力。

那是马明哲式的速度。监管会议还没结束,他就把PPT拍成照片,标上要求,发给相关条线。会还没散,部署已完成。几天后,全国各子公司都递交具体方案。有人调侃,说这不是执行,是“瞬移”。可在平安内部,这只是常态。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速度,就是竞争力。”这话后来成了平安的信条。

有次,一家省级分公司高管被调任,新的接班人选定、交接完成,只用了两天。别的企业光走审批流程都要一个月。这不是夸张,而是系统化执行的结果。你会发现,平安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前置逻辑、责任归属和追踪工具。这种精准的执行力,是一种文化,不是偶然。

不过,制度、仪式和执行力,撑起的是秩序,而马明哲的“猫论”,撑起的是灵活。

“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老话,在平安变成了生动的管理哲学。目标导向高于一切,手段可以因时制宜。

当年平安推动线上化,最初请了不少互联网高手设计花哨的玩法——流量、引流、裂变、数据模型,应有尽有。结果半年没起色。马明哲一拍桌子,说:“别玩那些虚的,全员上阵。”

几天后,全国几十万员工变身地推员。无论是客户、朋友、亲戚,只要有手机,都会被请去下载平安APP。很多互联网人看不惯,说土,说笨,可数据迁移率飙升。那一刻,他们才明白,“猫论”的厉害。

在平安,不问你用了什么花招,只问你抓没抓到“老鼠”。

但务实不是盲干。马明哲还有另一套哲学——过桥。

他曾对高管说:“要去河对岸,不一定要自己造桥,可以走别人造好的桥,哪怕交点过路费。”这话后来成了平安的战略核心。

从保险到银行,从医疗到科技,平安一路“对标—引进—改造”,几乎复制了国际金融巨头的成长路径。制度借鉴日本,风控学美国,科技吸收硅谷。有人说他们不原创,可平安不在乎。能少走弯路,就少浪费时间。

有一年,他们准备升级客户服务大厅。研究了国内同行,发现已经无可借鉴,索性改学银行。几个月后,他们的大厅体验反超银行。这个案例后来成了“过桥文化”的教科书。

经济学家加里·哈默尔说,管理的精髓是寻找最短路径。平安在这点上做到了极致。

可这世界最讽刺的地方是:你越讲究制度,就越难避免变化。

马明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平安永远不变的是,一直在变。”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是他对复杂世界的最深理解。规则不是为了僵化,而是为了支撑变化。就像一个优秀的舞者,只有脚下稳,身体才能灵动。

在我看来,他的辞任并不是“退”,而是又一次“变”。

从1988年创办平安,到如今,他亲手建起的制度已经足够成熟,不再需要他天天拍板。他退下的是职务,不是掌控。真正的领导者,不是站在前面喊口号的人,而是能让系统在他离开后依然运转的人。

这点,恰恰是马明哲和很多企业家的分野。

他不恋权,也不怕“交棒”。他最怕的,是制度因他而立,也因他而亡。

也许,正因如此,平安才能被称为“系统型企业”,而不是“创始人型企业”。

这一点,在中国商界少之又少。

任正非是战士,马云是梦想家,马明哲,是建筑师。他的作品,不是某个产品,而是一套稳定运行的商业生态。

有人说,他的故事少了激情。我倒觉得,正因为他没有浪漫的神话,才显得更真实。中国的企业不缺天才,缺的是能留下规则的人。

那天,一个老员工发朋友圈写道:“三十二年,他教会我们一件事——热血可以燃烧,但制度要冷。”

这句话看似平凡,却是一种沉甸甸的敬意。

有人问我,马明哲之后,平安还会不会继续辉煌?我说,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留下的东西,不会消失。因为他让每一个“人”的能力,变成“系统”的能力。

而这,正是他最大的成功。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