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这本销量破千万的书,让我看到这4条人生潜规则
2025-10-23

那天,我在地铁上遇见一个女孩。她穿着一件米白色风衣,神情有些恍惚。手里攥着一本书——《摆渡人》。那本被翻得卷边的封面上,印着一句话:
“每个人,终将独自穿越荒原。”

车厢里人来人往,喧嚣得像世界尽头。她却低着头,嘴角微微动着,像在默读,也像在和自己对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世上有些书,不是写给读者的,是写给人心的。

《摆渡人》就是这样的书。它看似讲灵魂,却在讲人生。看似在说死亡,其实在教人活得更清醒。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写完这部小说后,这本书在全球卖出了超过一千万册。有人说它是一部奇幻故事,有人说它是一场心理救赎。而在我看来,它是一面镜子,让人看清自己是怎么与命运对话的。

这本书里,我看到四条极深的人生潜规则。不是鸡汤,是让人沉默的真相。

那天夜里我翻完最后一页,窗外下着细雨。我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句话:世界不会先对你好,除非你先对自己对。

在书里,荒原是灵魂的映射。天色阴沉时,往往是灵魂在发抖。摆渡人崔斯坦说过一句话:“这是你造成的,你的心越暗,夜就越深。”

这句话我当时看得发愣。
原来,人生很多“坏天气”,其实不是天的错,是我们情绪的投影。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伤痕实验”。研究者给志愿者脸上画了一个假的疤痕,然后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擦掉。结果这些人外出时依然感受到他人的排斥与异样目光。明明别人什么都没看到,他们却觉得所有人都在嫌弃自己。
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它先有了恐惧,才有了“现实”。

你心里怎样,世界就怎样。
你若怨,处处皆冤。
你若安,处处皆岸。

我认识一个女生叫林嘉。她三十岁那年离婚,整整半年不出门。她每天跟我说:“我完蛋了。”我劝她去走走,她摇头:“我哪有脸见人。”
后来,她试着每天强迫自己说一句话:“我没坏,只是重启。”
三个月后,她开始跑步、报名学习烘焙。再见到她时,她的状态干净又明亮。她笑着对我说:“世界好像突然也变好了。”
其实世界没变,是她变了。

人活一世,第一条潜规则是:只有你是对的,世界才是对的。

人生的镜子,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心里。

我还记得书中那一幕。迪伦死于车祸,灵魂被带往荒原。她一路惧怕、崩溃,直到明白——恐惧越深,恶鬼越近。那种“越怕越来”的逻辑,像极了我们在生活里的模样。
你越怕失业,就越不敢尝试;
你越怕孤独,就越黏着不合适的人;
你越怕失败,就越被命运耍弄。
直到你不再逃避,命运才会松手。

第二条潜规则,是关于得与失的。

小说里有个桥段很残忍。迪伦穿越荒原,抵达分界线的那一刻,她必须与崔斯坦告别。她得到了安宁,却失去了爱。
她问他:“为什么不能一起去?”
崔斯坦说:“因为摆渡人只能送别人抵达。”

这段话我读了很多遍。它像一记暗刀——很多关系、很多东西,注定不能两全。
你得到了自由,就得放下依赖;
你拥有了爱,就要准备失去;
你追求理想,就得接受孤独。

得与失,其实是同一个动作的两面。

我想起自己二十七岁那年。那时我在一家大公司,收入稳定,却感觉灵魂像被锁在格子间里。那年夏天我辞职创业,朋友都劝我别冲动。我笑着说:“我想看看别的风景。”
第一年,我赔光了积蓄。那段时间,我经常一个人走在路上,对自己说:“没关系,我换了一种方式活。”
后来慢慢地,我赚到了第一个客户、第一笔利润。那天我突然明白——失去稳定,是为了得到自由;而自由的代价,是一段失重的漂浮。

所以,第二条潜规则是:失去的同时也会得到,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

有一次,我在南京大学做演讲,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总害怕失去?”
我回答他:“因为你把拥有当成永恒。”
其实,人生所有的得到,都是暂借。你越紧握,越痛苦。你学会放开,反而拥有得更久。

而最难的一条,是第三条潜规则——有些规则,本该被打破。

在《摆渡人》里,摆渡人不能与灵魂相爱,这是规则。但崔斯坦爱上了迪伦。
所有人都说那是不可能的。可他没有退。
他爱了,也因此破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都被教导要听话、守规矩,可真正的成长,往往从“不听话”开始。

我认识一位摄影师,她原本是公务员,父母反对她辞职。她说:“我不想一辈子做别人定义的‘稳当人’。”她卖了车,背着相机去非洲拍野生动物。那两年她吃尽苦头,但也拍出了被《国家地理》采用的作品。她说:“如果我没破一次规则,我就没真正活过。”

世界上最危险的陷阱,是“这就是规矩”。
规矩本是为了秩序,却常常成了枷锁。
不打破一点,你永远走不出原地。

在一次访谈中,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说过:“规则是用来服务人的,不是让人被动服从的。”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其实每一次改变,都始于某种“不合理”。
你跳出框架,框架才会松动。

但打破规则不是盲目反叛,而是知道“为什么要破”。
你破的不是秩序,而是限制你成长的边界。
真正的勇气,不是乱闯,而是清醒地越界。

这让我想到第四条潜规则——最终,我们都要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崔斯坦带着迪伦穿越荒原,可那荒原的风暴,其实是她自己制造的。
他能陪她一程,却不能替她走完。
她必须靠自己的意志,走到光的那一端。

这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
父母能养你,却不能替你过;
爱人能陪你,却不能替你撑;
朋友能安慰你,却不能替你醒。

到头来,每个人都得自己摆渡自己。

那年我低谷时,每天凌晨三点写稿。写到崩溃,就出去跑步。风刮在脸上,我一边跑一边骂:“怎么这么难?”可跑到第五圈,我突然笑了。因为那种“没人能帮你”的感觉,也是一种清醒。它让我知道,我在靠自己渡。

后来我把这段经历写进书里,一个读者留言说:“谢谢你让我看到,原来自渡的过程,也可以安静又体面。”我回复她:“其实所有成长,都带一点孤独味。”

人生的荒原永远在延伸。每一次穿越,都是一次新生。

《摆渡人》有句台词,我一直记得:“每个人都要穿越自己的荒原,带着恐惧,也带着希望。”

这句话,是给所有曾经迷茫的人听的。

我们都以为命运需要别人来摆渡,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自己的船夫。
别人能给你方向,但只有你能给自己勇气。

所以,当你再一次陷入黑夜,不妨做个小实验——
给自己写一封信。写下你害怕的、焦虑的、舍不得的,再写下你想成为的人。
然后对自己说一句:“我在路上。”
你会发现,那一刻的心,比你想象的勇敢。

《摆渡人》里有一句话说得好:“灵魂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那光不在天边,而在你自己眼里。

人生最深的摆渡,不是有人来拉你,而是你愿意自己走。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