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这一类人,不适合做领导
2025-10-23

清晨五点,在一间昏暗的会议室里,冷气机的嗡嗡声像低语一样。案头的一杯黑咖啡还冒着热气,窗外就那条老旧的街正在渐渐醒来。他看起来像要放弃。张明,一个三十多岁的副总,手里的PPT滑到了第43页。他知道,如果再往下翻下去,他这一季的Key Results就可能彻底崩塌。那一刻,他停下翻页,望向窗外。晨光里,他突然问自己:我适合做领导吗?

这是一个关于“不适合做领导”的故事——但不是你想的那种抨击。我们在讲一个人在面对角色的本质时,如何看清自己,如何看清领导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领导不是光鲜的头衔、不只是表面的号角,而是一种承担、一种责任、一种必须直面现实的姿态。

资料显示,公开信息指出:所谓“高层管理”(Upper Management)主要责任是制定战略、作关键决策、推动组织持续增长。(Indeed)换句话说,领导不是守在舒适区,而是在不确定里带队前进、在关键点上承担结果。张明在那一刻——其实他尚未承担——所以,他其实已经错在了角色准备上。

让我们拆解这个主题。我们会从三个维度来看:责任与担当能力与准备动机与归属。每一个维度都提供一个“试验动作”,让你当天就能去尝试。也会有一次失败/返工的情节,以真实地反映包含修正的过程。

责任与担当

张明其实是被提拔上来,因为他业绩好、关系好、大家都看好。但他没料到,领导意味着:你要给别人答案,而不是自己逃避。那天上午,他在与运营总监的对话中,他说:“我们明天能不能做个缓冲期?”运营总监回他一句:“张明,你的是领导,不是缓冲期。”那一句话像刀一样割开了假象。

现实里,领导最难的责任是“为别人承担未曾承担的风险”。在管理学研究中,有学者指出领导与管理本质上不是区分二者,而是“一个连续体”。即领导与管理在高绩效组织中往往不可分。(PMC)张明当时还停留在“管理”——做好自己的KPI、负责自己的团队,而没跳到“领导”——整体负责、被问责、承担未知。

于是他决定做个小实验:当天他让自己的团队“担一天外部客户角色”,也就是把自己团队当作其他部门,把其他部门当作自己。他自己做被质疑的一方,听从反馈。结果下午,他收到一连串吐槽:流程太多、名词太拗口、很多事情根本没人懂。那一刻他体会到:你作为领导,别人理解你、跟得上你,比你能想得多还重要。这个动作成本低,可执行。你可以今晚做。

但他也失败了。第二天他照着“简化流程”“少说名词”去做会议,却因为没有准备就贸然删掉一个流程,结果导致数据上报出错、一个月的绩效统计被迫返工。那一天他写下:“删流程不能只看‘少’,要看‘稳’。”他返工两天,带团队重建流程图,从用户角度出发,一起画。返工让他明白:领导里没有“删就好”,有“删之前必须稳”。

从这个维度看,那类人不适合做领导,是因为他们没准备好承担那种“结果归己、责任在身”的姿态。领导不是你说几句“我来负责”就完事,而是当出事那刻,“我站出来”成为事实,而不是口号。

能力与准备

准备能力不是指你业务强,而是你能承受领导的结构、节奏、未知。公开研究中提到,高管能力包括战略思考、变革管理、沟通与决策能力。(Wharton Executive MBA)很多人以为领导只要“会带人”“会说话”就可以,其实不然:你要在没有地图的时候还带得走;你要在不确定中给方向,而不是靠现成范本。张明当时遇到的问题是:他善于当“执行人”,却没有善于当“决策人”。他熟悉目标、熟悉流程,但没真正训练“选择目标”“负起目标”的能力。

于是他设定第二个小动作:取一张你最近5年未做或不想做的任务清单,从中挑一项,设定“leader版”版本——目标、资源、时间、风险、备选方案都写清楚。然后今天晚上给自己立个提醒:明早出会议做汇报。这个动作马上可执行。通过这个你能测你是否有能力超越“执行”,真正走向“决策”。

但张明在做这个动作时,也遇到失败。他选的任务是“市场新产品调研”,他制订了计划,却没给团队任何授权,结果一大早就会议被问:“谁负责?”他面红耳赤。他意识到:能力不仅是思考一个人,更是建立一个团队,让他人跟随你。那天他重新调整——在行动里明确“谁做”“谁负责”“谁汇报”。他走出了“我做决定”到“我们一起决定”阶段。

这个维度说明,那类人不适合领导,是因为他们未训练自己从“执行式员工”跃升为“领导式角色”。没有能力而匆就领导,结果就是被责任压垮,被预期拖垮。

动机与归属

有人升职是为了“更好生活”、有人是为了“带团队”、有人是为了“名声”。张明是“为了自己”。他想升他要好职位。他宣布的时候满脸得意。但他没看清:领导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我们”。在与上级的对话中,他说:“我想靠这个位置证明自己。”上级回他一句:“如果你带的是你自己,那不是领导,是角色扮演。”那番话如警钟。

在组织研究中,人和领导的匹配,被称为“上层阶层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提出组织的结果部分反映了高管的特性。(维基百科)也就是说,当你做领导时,你所做的每一步,都在组织上留下烙印。如果你的动机是“我想被选”比“我想带好团队”,那么你带出的必然是一个你自己也不愿承担的结构。

他做的第三个小实验是:“作为领导,我今晚给团队发一封邮件,不提我自己成绩,只提团队三个成员的贡献。”他回家很纠结,但发了。第二天团队气氛变了:有人主动提出帮他补一个缺口,有人私聊说:“谢谢你注意到我的事。”那一刻他觉得:动机一改,领导的氛围就改。

但他也被现实敲了一下:几天后,他发现一个团队成员因为邮件里的认可而在大会前要求发言机会。他心里一沉。那时他才明白:动机变了,归属也变了,你不能为自己的认可设计结构,而是为团队的成长设计结构。于是,他在部门会议上当着所有人说:“我不追求被记住,我追求你们记得。”那句简单的话,让有些人觉得他变“诚实”了。

这个维度表明,那类人不适合领导,是因为他们的领导动机还停留在“我”字上,而不是“我们”字。领导者必须先归属于一个团队、一个目标、一个使命,而非单纯归属于自己。

综上所述:三大维度的交汇

责任与担当、能力与准备、动机与归属,这三条线交汇成一个十字架。如果你欠缺任何一条,你就容易成为“看似合格”的领导者,却不是“真正适合”的领导者。张明在那清晨的会议室里,就是在三个维度里检测自己。责任尚未承担、能力尚未转化、动机还属自我。他走出了办公室,天空已泛白。他知道,他不能掉头,他必须走。但他也知道,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走这条路。

也许你此刻就在镜子前看到“被提升”的自己。你可能正在想:我是不是适合做领导?如果你看到自己在逃避责任、还未准备好能力、还在想着“我为什么被选”的话,那你可能也“不适合做领导”——至少目前还不适合。适合领导,不是自然赋予,而是自己锻造。也不是靠谈话,而是在行动里体现。

如果你愿意,我给你今天就能做的两个“检测动作”。第一个:想想你这个月有没有主动承担“别人逃避但你愿意做”的任务?如果没有,那就主动承担。第二个:在接下来的会议里,至少有一次你不去做“报告者”,而作为“问问题者”提一个可能令团队不舒服的问题。看他们反应,你看你的反应。真实反馈就在那。通过这两个动作,你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在“动机转变”与“责任承担”上迈出一步。

有一句古语:“任重而道远。”领导就是那条道。若只愿近路、愿舒适、不愿承担,你或许适合成为某个领域的骨干——那很好。但如果你被提升成为领导,那你就必须愿意承担“那条道”。否则你会在职场加速,却在人心流失。

张明后来并未马上成为伟大的领导者,但他做了决定:当他每一次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拉,而不是推给别人,他就算是在成长。他也明白:适合领导,不意味着人人都适合,而是你愿意在不适合中锻炼,愿意在困境中担当。

或许,这正是很多组织里看起来靠谱、但不是伟大的人:“他们管理得还行,但不一定能带领”。真正能“带领”的人,是那个愿意做脊梁的人,是那个愿意在凌晨五点还在反思PPT的人,是那个愿意在失败后归零再建流程的人,是那个在群体里先说“我们”的人。

最后,他留下了一句话:“我当领导,不是因为我要被尊敬,而是因为我愿意让大家少受被尊敬的痛。”朋友评价他:“他不像很多领导那样先要人点赞,而是先让人安心。”或许,这正是我们都需要去思考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