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早起,比熬夜更可怕
2025-10-23

他是全公司最后一个进电梯的人。每天。

北京的写字楼凌晨三点熄灯,但凌晨五点,灯又亮了。不是系统定时,而是有人按下了控制开关。

那个时候,清洁工刚擦完地,保安还在门口打瞌睡。整栋楼安静得像一口井。

他走进去,拎着保温杯和早餐,风衣下摆没完全扣好,露出里面的运动服。他不是跑错地方的健身教练,而是甲方爸爸——某互联网头部公司的中层负责人。

他每天五点到岗,比所有人早,也比所有人晚。有人说他卷,有人说他疯,他只笑笑说:“我不早起,就得熬夜。我选了前者。”

但真正让我起鸡皮疙瘩的,是他说的第二句话:“我发现,早起才是真正的时间掠夺。”

不是节省时间,是掠夺。

听到这句话那晚,我没再敢点开抖音。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是主动活着,还是被时间推着走?

多数人以为,熬夜是反抗生活,早起是自律。但事实正好相反。

早起,不是更乖,而是更狠。

狠到,不想再浪费哪怕一个小时的人生。

有个朋友叫魏黎,曾是传媒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去了上海做节目策划。

她的朋友圈三年没变过:凌晨两点收工、泡面、眼线晕染、写方案。

刚毕业的时候她说:“不卷不行,策划这个行当,一夜能死八个。”

三年后她说:“其实不是卷,是拖。白天太吵,工作被打断十次,效率低得吓人。只好等到晚上世界安静,再开始认真干。”

直到后来,她的身体出了问题。

医院诊断单上写着:免疫系统紊乱,轻度抑郁倾向,慢性疲劳综合征。

她住院那几天,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吃早饭,读书,看新闻,写方案。

她发现,原来一个早上的工作效率,可以抵过两个晚上。

“我以前以为我是夜猫子,其实我只是白天没用好。”

她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坐在会议室里,对着凌晨两点发来的PR稿发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早起的人天赋异禀,是他们抢先一步把生活装进了自己手里。

不要被“自律”两个字骗了。

真正的早起者,从来不是为了“努力”或“上进”而早起。他们早起,是因为痛过,输过,浪费过。

他们知道,熬夜像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谎言——你以为多熬一点就能逆天改命,结果第二天只剩眼袋和昏沉。

而早起,是极少数真正能“立即获得成效”的行动。它不会让你立刻变富,但会让你立刻变清醒。

日本筑波大学2019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的认知敏锐度和注意力,在起床后1-3小时内最强。此段时间内的大脑活跃区域与深度工作相关联。

也就是说,早起的那两小时,是你一天中最有可能“决定方向”的时段。

如果你在这个时间写下了一个方案,可能比你晚上翻来覆去憋出来的更有质量。

如果你用它来跑步、冥想、读书,身体和情绪都会因此“提前充电”。

而如果你用它来赖床,接下来的每一个小时,可能都在追赶那一个“错过的清晨”。

你不觉得很讽刺吗?我们最清醒的时间,被最混沌的习惯埋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到早起。

我试过无数次。买那种会“跳舞”的闹钟,预约智能咖啡机,甚至用语音对自己骂醒。但没有用。

真正有效的,是一次失败之后的觉醒。

那年我创业失败,背着几十万债务,每天焦虑得睡不着。晚上刷短视频麻痹自己,早上八点醒,十点才起床。

直到某天,我收到客户的语音,第一句就是:“你这效率不太行啊,十点都联系不上你?”

那一瞬间,我仿佛被人掀了被子,暴露在阳光下。

从那天起,我开始强制自己早起。

早上五点四十五分醒,六点冥想十分钟,六点十五做十个波比跳,六点半打开电脑写三条文案,七点一刻前发出第一封邮件。

我不再靠“意志力”,而是用“设计力”。

我把前一晚的水杯放在床头,定的闹钟不是铃声,而是早上要发的客户语音稿。

我告诉自己:如果你早起一小时,可以换来三小时的安心,那就值得。

21天后,我不用闹钟也能自然醒了。不是身体变强了,而是心里不敢再晚了。

你知道吗?早起这件事,越做越轻。熬夜这件事,越熬越重。

刚开始熬夜,是一种自由。到后来,是不得不熬。

早起刚开始是抗拒的,后来成了本能。

有个心理学现象叫“时间错觉依赖”。当人习惯性熬夜后,大脑会自动将深夜与“掌控感”绑定——仿佛世界都在睡,而你还醒着,就能做更多。

可一旦白天没有产出,这种掌控感就是虚假的。

相反,早起的人因为一开始就完成了关键动作,接下来整天都是“滚雪球”的推进感。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过实验:晨型人比夜型人拥有更高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且更不容易焦虑和拖延。

你会发现,早起不是为了今天的清晨,而是为了整天都能平静地面对变数。

夜晚让你短暂掌控了“安静”,早晨却能让你掌控“方向”。

当然,并非所有早起都是“有用的早起”。

你五点醒来,却在刷朋友圈,那不如睡觉。

我见过最聪明的早起者,是一位做品牌咨询的同行。他告诉我,他的早晨有三个关键词:结构、顺序、仪式。

他每天六点半醒,十分钟冷水洗脸,十五分钟听播客,再用半小时读一个案例库,然后开始写客户报告。

不是拿早起来感动自己,而是提前启动今天的节奏。

他说:“你上午的生活方式,决定你对世界的回应方式。”

你是在追赶,还是在预判;是在回应,还是在引领;全看你早晨如何打开第一小时。

而这个“结构性早起”,也正是很多人分不出输赢的地方。

不是你努力不够,而是你努力的时间错了。

我曾问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越熬夜越焦虑,有些人越早起越轻松?

答案是:你越晚做一件事,代价越高;你越早做一件事,收益越大。

早起者不是“多干了活”,而是“更早地触发杠杆”。

一个清晨跑步的人,血液循环快了一小时,全天更少疲惫;一个清晨写方案的人,提早两小时获得客户反馈,下午就能改进第二版。

而你熬夜写的PPT,在甲方老板早上九点半那场会之前发不出去,下午就是废稿。

这就是时间的杠杆。不是多做,而是早做。

所以说,早起的人才真正掌握了时间复利。

如果你问我,什么时候是开始早起的最佳时机?

我会告诉你:不是今天,不是明天,是前天。

但如果你错过了前天,今天也不晚。

你不需要立刻变成晨跑达人、写作高手、日程管理大师。你只需要,在明天早上,做一件事。

起床后喝一杯温水。拉开窗帘。花五分钟写下三件今天要完成的事。或者,只是早醒十分钟,坐着发发呆也行。

这些动作,本质上都在“重设你对早晨的态度”。

当你发现早起不是“任务”,而是“礼物”,你才会真正接纳它。

而人生很多变化,就从这种“接纳”开始。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