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不高估自己,是成年人最大的自律
2025-10-23

凌晨四点半,天还没亮,北京东五环的一家便利店,玻璃门嘎吱一响,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走进来。他没看货架,径直走到收银台,把手机扔在柜台上,说了一句:“能借我充会电吗?我今天得靠它活命。”

那台手机,是他唯一的希望。因为他等会要面试,刚刚在路边冻了俩小时,手机没电、脑子空白,连简历都发不出去。他原本是外企高管,失业快半年了,前前后后投了上百封简历,一封都没回。直到昨天晚上,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HR打来电话,说愿意见一面。他一宿没睡,连夜把自己从失落里捞起来,重新熨好了西装、复习了过往项目,只为了今天这一次机会。

而这一次机会,说白了,不过是一家“可能连五险都不全”的创业公司,一份“也许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如果是在从前,他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但今天他低头,说了一句:“我什么都能做,只要你觉得我还能用。”

听他说完这句话,那家便利店的收银员只是低头插上充电线,说:“哥,你比我爸还谦虚。”

你知道那一刻我在想什么吗?很多人以为,成年人的自律,是健身、早起、时间管理、效率提升。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的自律,是不高估自己。

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不高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能做到这三点,才是真正的“活明白了”。

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成年人的崩溃,从自以为是开始。”这话没毛病。太多人,把“我以为”当成了“我就是”。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想开副业做直播。他看了几个大主播的视频,觉得:“我也行,播得比他还自然。”接着花了两万块买设备,租了个小工作室,还给自己起了个响亮的ID,叫“人间大宝”。

第一天直播,他对着镜头聊了两个小时,没一个人说话。第二天,他换了风格讲段子,来了四个粉丝,三个是朋友,最后一个是骂他的。他憋着没说什么,继续播了一个月。每天对着黑屏讲话,偶尔有人进来,也只待三秒钟。一个月后,他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是他收拾好器材准备退货时拍的,配文是:“从万人主播到自己人劝退,只用了三十天。”

我问他现在后悔吗?他说:“不后悔,但我终于明白,播得好不是嘴皮子溜,是要懂内容、懂人心、懂规则,我差得还远。”

听起来像句废话,但能说出这句话,其实已经赢了。

因为他开始懂得低估自己——那种带着清醒、带着敬畏、带着成长欲的低估。不是否定自我,而是告诉自己:我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牛,但我可以比昨天更好。

不高估自己,不是自卑,是认清。认清这世界从不会因为你觉得自己行,就真的给你开绿灯。

曾经有位做数据分析的同事,简历写得花里胡哨,各种关键词堆满:“精通Python,熟练SQL,掌握多种BI工具”。主管让他做个简单数据清洗,他现场崩溃——连pandas都没装全。他不服,说自己“实际是懂的,只是没准备好”。主管没多说,给他一个月时间重新做。他熬了几夜,把代码写好交上去,这次没问题。但主管只说了八个字:“技术是会说话的。”

是啊,嘴说一千句,不如系统里跑对一行。你以为你可以靠感觉、靠冲劲、靠包装过关,但真正在场的人,眼里看的只有结果。

不高估自己,就是你承认你暂时不够,然后愿意用时间补、用代价修、用试错走。否则,一旦起点错了,代价是会一路翻倍的。

我见过一对创业合伙人。一个技术出身,一个市场出身。项目是做AI写作助手。最初一切顺利,产品上线后有点小水花,投了几万广告,来了几千注册用户。市场那位兴奋了,说我们现在可以冲融资了,起码能估个五千万。

技术那位却一直沉默。直到某天他实在受不了,说:“咱别自己骗自己了,复购率不到10%,用户日活撑不过三天,这叫MVP刚做完,不叫产品成型。”

市场那位不服气,硬拉着去见投资人,结果三轮下来,一份term sheet都没拿到。两人开始争执,最后甚至吵到分道扬镳。

那天,技术合伙人跟我喝酒,说了一句让我一直记得的话:“一个人最大的自律,不是熬夜做事,是白天看清自己。”

而这段失败创业的过程,本来可以避免。如果他们早点明白一件事:你觉得你有价值,并不等于这个世界认同你;你以为你是关键,并不等于别人不能没有你。

这让我想起《老友记》里的一集。罗斯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是博物馆里最懂恐龙的人,结果有天去单位,发现新来的实习生解说得比他还生动,观众全围着她听。他问馆长:“我不在他们怎么办?”馆长只说:“放心,你不在的时候,我们一直挺好的。”

那一刻,他的笑僵在脸上。因为他才意识到:你一直以为你是主角,可能在别人眼里,只是个还不错的背景板。

很多人到了三十岁,还没学会一件事——别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分量。

你以为自己和领导关系不错,平时有说有笑,他还请你喝过几次咖啡,就敢在全员会上开他玩笑。结果会议后,他拉黑你微信。

你以为跟客户关系铁,聊天嗨到凌晨,还送了他孩子一个大礼包,就敢在合同上偷个回扣。结果下一单,他直接换人,连解释都懒得给你。

你以为跟前任做回朋友没问题,偶尔说点情绪话没事。结果她拉黑你之后发朋友圈写:“有些人,真的该懂点分寸了。”

很多关系破裂,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你越界了。越了份量,越了距离,越了该有的认知。

曾经我以为职场里,努力就行。后来才知道,更重要的是,合适。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别仗着一腔热血就猛冲,冲完发现你连基本功都没打好。

你要承认,有些事你暂时做不了,有些位子你还够不到,有些资源你还拿不稳。这不是放弃,是让自己别摔得太狠。

如果你真的想赢,就别急着让别人看到你的光,先看看自己的影有没有站稳。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从“不自我感动”开始的。

你会少点“我很努力为什么没人看见”的愤怒;少点“我都付出这么多了凭什么不成”的委屈;少点“我都做到这一步了怎么还被忽略”的心酸。

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句话:“我现在还不够,但我知道怎么变好。”

而你真的做到这一点,世界就开始变了。

因为你不再把“我以为”当真,也不再把“别人必须”为理所当然。你不再在意面子,而是更看重底子;你不再热衷证明,而是专注打磨。

那个凌晨四点半、在便利店里为手机充电的男人,最后有没有拿到那份工作,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有了未来拿下更多机会的底气。

因为他开始放下“我以前是谁”,接纳“我现在在哪”,然后认真准备“我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也许就是成年人该有的样子——不自怨自艾,也不自欺欺人。

你可以慢,但你别骗自己。

你可以不够,但你得知道差多少。

你可以失败,但你要明白为什么。

不高估自己,就是你愿意把脚放在地上,而不是总在天上飘。

只有这样,你才能扎得稳、走得远、活得清醒。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