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往往多做分外事
2025-10-23
凌晨三点,长途列车缓缓驶入青藏线的一个无名小站。检票员递来一张临时调派表,乘客席之间,窸窣的声音和低语还没完全散去。负责这一段调度的是一个年轻人,名叫陆桐,铁路学院毕业,在编不过一年。那天,本不是他的值班时间。可负责调度的前辈突发急病,他没等通知下来就换上制服走进了控制室。
谁都没想到,那趟车正载着应急救援设备,错一分钟,都可能拖延整个救援进度。他临场调配,查图、连线、确认通报……五个电话打下来,汗湿了后背,车却准点进站。
没有人表扬他。没有奖励。没有通告。只是三天后,一纸调令把他从普通调度员提到了站内轮值管理岗。再过两年,他调进了省局。后来人们提起他,总会说一句:那孩子当年多做了一件“分外事”。
这是个不起眼的故事。可你要是把眼光放长,就会明白,几乎所有的跃迁,都始于一件看起来“与你无关”的动作。
优秀的人,不是因为做了多少份内的事,而是他们总在关键时刻,多做了一步旁人不会做的分外事。
表面上是多管闲事,实际上,是他们在为命运布线。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
开会时,明明不是你的项目,你却忍不住留心每一句对话,记下重要联系人,甚至会后私下问一句“需要我帮忙找资源吗”;策划没你什么事,你却主动帮忙排过一版流程图;甚至公司办活动,你本可以直接走人,却留下来一起收拾残局。
没人在意。没人感谢。
可总有某个时刻,你会发现,某个你帮过的同事忽然成了项目负责人,而你成了他第一个想到的合作者;某次你插手协助的数据统计,被老板在会上点名“这个格式做得很好”;你帮忙布置的那场线下活动,照片流转进了集团年报。
那些看起来“白做了”的事,最后都悄悄走上了你的履历表,只不过不是写在纸上,是刻进了你这个人。
现实世界从来不像游戏,任务分配清清楚楚,做完就有经验加成;现实更像是打碎的拼图,谁多捡一块,谁就离完成图更近。
分外事,正是那些碎片。
有一次和一家国企HR聊天,她讲了一个招人时的细节。
有个男生来面试管培生岗位,笔试一般,专业不出众,可主管坚持要他。为什么?
因为在候选人等候区,正好有人不小心打翻了水杯,几个面试者都只是抬头看了一眼,继续低头玩手机,只有他站起来帮人擦了桌子,又把纸巾递过去。那一刻,面试官恰巧看见。
“我们需要的不是最会答题的那一个,而是在系统失灵时,会主动顶上的那一个。”HR笑着说。
你看,分外事的价值,不是它多“高大上”,而是它在关键时刻,暴露了你的判断力、执行力,甚至是人性里最本真的担当。
这些,是简历上永远写不出的能力。
还有人说,做分外事不划算,没产出,耽误时间。
可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什么叫“划算”?
2020年,哈佛商业评论有一份研究显示:被管理者评为“高潜力”的员工中,有82%的人在过去半年主动承担过本职以外的工作任务。
也就是说,那些看似“不计较”的人,最后反而赢得了被看见的机会。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多出来的活”,才是你能试错的最好场域。
我认识一位写公众号的朋友,早年在公司做编辑,本职是校对内容。可是她闲不住,总在改标题、加图、调排版。后来编辑部请病假的人多,她就主动顶上日常选题;运营部人手紧张,她就学着做用户调研,分析数据。
她跟我说:“其实我最开始也怕自己越界,会不会被说‘不专业’。但后来发现,没人会怪你愿意多帮一点事,反而是你试出来的每一招,都是练功的好机会。”
最关键的是,这些试错的代价很低。因为那不是你的责任,反而你是“额外贡献者”。别人眼里,是你帮了一把;你自己知道,你在练剑。
就像她后来转型做独立写作者,选题、视觉、流量分析、排版,她一人包揽。有人问她怎么会这么多,她笑笑说:“都是当初‘多管闲事’练出来的。”
看起来是路远的事,其实一开始就是从隔壁的坑里跳一跳、旁边的门敲一敲开始的。
当然不是所有分外事都会有回报。甚至你会被人误解、质疑、冷眼看待。
所以聪明人做分外事,从不“横冲直撞”。他们懂得控制“切入方式”。
我认识一位产品经理,他的原则是:只做对目标有“助推效应”的分外事。
比如UI设计不归他负责,但他愿意出一份草稿,让设计师“有一个参考模板”;比如对接客户本不是他的活,但他知道这个客户能推动项目预算,他愿意先帮忙拉个群,前期跟一下进展。
他说:“我不是要抢别人的功劳,我是让自己提前‘绑定结果’。”
这种“协作式的分外事”,既不冒犯别人,又能提前埋线,为未来积累信用。
还有一次我看一个项目复盘,有人提出某一阶段流程太长,结果没一个人能给出优化建议。会议冷场。
忽然一个实习生举手说,她之前在别的项目看过一个流程图,或许可以简化流程。她不是流程岗,也不是项目组核心成员,只是恰好留了个心。
那次她没有立刻被重用,但项目结束后,领导专门点她的名字让她跟了一个新项目组。再半年,她成了转正率最高的一批。
分外事,不是你要做到多少,而是你肯不肯多看一眼、动一动。
真正决定你价值的,不是你完成了什么工作,而是你在“无义务地行动”中,表现出的格局与边界。
当然,分外事也有“失败”的时候。
我一个朋友,做市场时主动承担了对接政府资源的“临时任务”,结果因为自己不熟政策,把流程做错,领导责问下来,她哭了一整晚。
她说那次之后,她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多事”。
但后来的她还是转念一想——这次的错,其实暴露了公司流程的一个漏洞:没人培训非核心人员的政府对接流程。
于是她把整个事件复盘,做成一份内部SOP文档,整理好发给了HR和行政。
没过几天,HR找她聊:“能不能来做一部分内部知识库的项目管理?”
她说:“没想到自己‘搞砸’的那件事,最后反而成了我的转岗机会。”
所以,有时候,分外事的价值,不在于你立刻被看见,而在于它“拓宽了你的可行路径”。
世界不会为努力打满分,但一定会为“多出来的那一截”留下伏笔。
很多时候我们问自己:努力那么多,为什么没有结果?
不如反问一句:你是不是只在自己的小井口里打水,却从不向外挖渠?
那些你认为“不关我的事”的事,才是你走出去的第一步。
愿你从今天起,留心你不该留心的;动手你本不该动手的;去做那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不会有人夸奖的,却可能为你埋下一条路的分外事。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