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董明珠接受采访:跳槽来的人,我一概不要
2025-10-23

那天,雨像是忘了停的密码,从早到晚淅沥着,窗外的树,一动不动。办公室里,空调送着冷风,张澄裹着外套坐在工位前,盯着电脑屏幕的眼神空洞而遥远。她刚收到了HR的回复,那个她以为十拿九稳的岗位,还是被刷了下来。对方说,她的“履历太频繁变动,缺乏稳定性”。她没说话,把邮箱关上,捏了捏指节,又重新打开了某招聘平台。

跳槽,不是她想跳,是她必须跳。她对自己说。

可就是这一跳一跳间,她仿佛变成了一个用经验掩盖焦虑的过客。没有归属,也没有身份,像漂浮的尘埃,轻轻一吹,就散了。

这一幕,多少人在经历?多少人在试图用一次新的跳跃,摆脱旧的窒息?但人终究不是青蛙,频繁起跳不一定通往远方,也可能是坠落的另一种方式。

在一次被采访时,董明珠说:“跳槽来的人,我一概不要。”那一刻,舆论哗然,有人说她偏执,有人说她不懂职场灵活用人之道。但再往深了想,这句话的锋利背后,是一种对“积累”与“忠诚”的理解方式。

她不是不需要能干的人,而是对“稳定的成长轨迹”格外在意。在她看来,一个人如果总是靠离开来解决问题,那他大概率从未真正面对过问题。

那些从格力离开的人,或许也并非无才,而是格力的文化与他们本就不同频。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新的公司,他们依然选择用“逃”来回应“困”。直到哪一天,被现实彻底打败,才会发觉:逃是容易的,留下才是真正的修行。

数据不会说谎。《2016年度应届生能力画像白皮书》显示:毕业5年内平均换3.2份工作的人,薪资增长明显滞后于换过不超过两次工作的人。这说明什么?频繁跳槽不一定让你升值,反而可能贬值。你以为你在自我优化,其实在市场的眼里,是风险信号。

这并非个例。我曾采访过一家猎头公司资深顾问,他说:“我们通常在看到候选人频繁更换工作的履历时,会自动降低优先级,除非他的成果实在过于亮眼。否则,这类人通常难以长久留存。”原因很简单,企业更看重沉淀,而非漂泊。

张澄后来没有再跳。她花了一年时间,慢慢从运营转向产品,考了两个证,主动申请参与跨部门项目。她不是没动过念头,只是终于明白:你如果总在离开,你可能根本没学会留下。

这个时代太快,仿佛每一秒都有人在刷新简历,推倒重来。但别忘了,职场就像开荒,土地再肥沃,你总得种够四季,才知什么适合生长。

而比“老板不认可你”更糟糕的,其实是“你不认可自己”。

张泉灵曾在北大演讲时说:如果你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你凭什么期待最后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事?这不是讽刺,而是现实。你走到哪,带的始终是那个自己。如果那个自己是空的,跳几次槽都补不上。

行为科学家赫岑伯格提出“激励—保健理论”:让人满意的,不是工资、不是办公环境,而是挑战、责任、成长。换句话说,打动人的,不是你给了我多少,而是你让我成为了谁。

这让我想到一位老朋友的故事。高峰时,他是年薪百万的销售主管,可他天天想着辞职。他说自己不快乐,觉得工作没有意义。后来他辞了,去了家小创业公司,工资砍了一半,却像是突然活了过来。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每天做的事,能看见结果,我觉得自己有用了。”听到这话,我沉默很久。

人对价值的渴望,有时候强过对薪水的渴望。你如果连自己做的事都看不起,那别人也很难看得起你。

于是有人开始尝试在体制外找可能。比如海尔,推行“人人是创客”的制度,让6万人裂变成2000个自营经营体。每个人都是CEO,每个小组都是创业公司。这不是噱头,是方向。你在原有岗位上做得够好,公司就给你一个空间自己试水。失败了也能复盘,成功了就是增量。

这就像一个小实验:在现有岗位上,能不能找到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去试?比如,一个产品经理开始尝试内容写作;一个行政人员开始研究流程自动化。不是非要跳出去,而是跳回自己身上。

还有一次返工的情节,是在一个市值百亿的创业公司。一位市场总监跳槽三次后落脚于此,原以为自己终于安定了,可三个月不到,他发现自己不适应新组织的节奏。他决定硬着头皮留下,申请了部门轮岗,从公关转到渠道,像重新上了一次大学。两年后,他升为副总裁。他说:“这是我唯一一次没逃。”可见,留下来修复错误,有时更有力量。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固守原地。但你跳之前,是否足够了解自己?是否评估过价值、机会与代价?这才是关键。

2021年LinkedIn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成功跳槽者的共同点并不是“频率”,而是“准备度”。也就是说,跳槽前做足准备的人,成功概率远高于临时起意者。

准备,意味着你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只知道不要什么。

我建议每一个动念跳槽的人,先尝试做三件事:第一,明确你在当下岗位能否做出一点超出职责的成果;第二,设法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小协作网络,让更多人看到你的能力;第三,找一个榜样,学他的路径,拆解他的成长方式。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其实是让你“留得更好”或“跳得更准”的铺垫。你愿意动手,就一定会看到反馈。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不靠跳槽升值。他靠的是连接、是整合、是让别人“因为你在”而愿意投入更多资源。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超级个体,那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别急着跳,先看看你还能不能长。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