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张颖最新分享Pro版:把烂牌打好,赚更多钱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2025-10-23
那天夜里两点,一个中年男人,坐在香港湾仔的一家24小时拉面店里。他刚刚结束一场八小时的会议,手机放在桌上,电量只剩3%。服务员端来第二碗热汤,他却没动筷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窗外闪烁的红绿灯。没人知道,他脑子里盘旋的,是一个反复咀嚼已久的问题:如果你明知是一手烂牌,还要不要继续打下去?
张颖,大概是这个问题的最佳注脚。
从小到大,他几乎没赢过“起点”这局游戏。他说自己来自“三流小学、三流初中、三流高中”,大学也名不见经传。唯一能叫得上台面的学历,是西北大学的硕士。但这并没有让他自卑,反而成了他语速很快、讲话锋利的底气来源。
“真正让我变得强大,不是名校背景,而是我高中的混乱。”他说这话时,语气轻飘飘,像说一个笑话,但眼底有根坚硬的钉子。他不是感谢泥淖,而是承认自己是从泥里爬出来的。
那时候的他学会了三件事:判断人、处理人、带人。这三件事,是他后来成为投资人、操盘无数项目的底层代码。而最妙的是,这三件事——全都不教于书本。
可你要说这叫“逆袭”也太肤浅。他的人生更像一场漫长的拉锯:一边是不断逼近极限的自我驱动,一边是现实冷冰冰的天花板。他不是靠运气翻盘,而是靠“赌命”换来的机会——一个接一个。
比如他在投行的那段日子,很多人看到的是西装革履、摩天大楼、精英光环。但他说,那是他最狼狈的阶段。为了不被点名周末加班,他曾站在厕所马桶上两个小时,不敢动、不敢喘气,只为了让领导以为他已经走了。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对很多职场人来说,是熟悉的心酸。
“那段时间,让我真正理解了权力的分配。”他说,“不是谁能力强谁就上,而是谁会玩规则,谁懂得避雷。”
而他,就是那个在规则边缘跳舞的人。
也正是这份“玩规则的能力”,让他从一个被生活碾压的小角色,慢慢走到了牌桌的另一端——投资人。
当你站在赌桌旁下注时,你以为自己很酷。可只有变成庄家,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风险控制。
张颖成名,是因为他押对了很多“别人看不懂的牌”。从创业早期就看中拼多多、滴滴、今日头条的投资人并不少,但能坚持、敢all in的,屈指可数。他不是押宝式地投资,而是“养项目”——投资后一个月聊一次,两个月聊一次,看人有没有成长、有没有从环境中吸收新养分。
他说:“你每次跟他聊,都觉得他长了一点点,那公司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不是玄学,而是他十几年积累下来的人性识别术。
但他也说,那些一手好牌打飞的人,也有惊人相似之处:自负、激进、拒绝学习、自我封闭。“跟他聊三个月,观点一模一样,他完了。”他说这话时,没有惋惜,只有淡淡的判断。
有一次,他试图帮助一个创业者调整打法,对方回应是:“我们现在不缺钱。”这句话在张颖看来,是危险信号——说明这个人已经不需要外界反馈,只信自己的逻辑。结局可想而知。
失败,往往不是从没钱开始,而是从“不听话”开始。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张颖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却仍旧拼命工作。他不缺钱,不缺房,不缺自由,但他仍然把日程排得密不透风,一天七八个会,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三四周不休息。
为什么?
他的回答是:“为了赚更多钱,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比如纪录片,比如慈善,比如拍《燃点》这种不赚钱但能记录时代的项目。他说,赚钱是为了更有选择的自由,而不是消费升级。“财富自由是自由的赎身券,不是终点。”他说。
在他看来,做一件事值不值,不是看ROI,而是看你愿不愿意在上面投命。如果你愿意,那它就值。
这听起来很鸡汤,但他给出的方法却很“硬核”:一本写满的黑色小本子,一年六本,记录下每天的待办事项、思考、灵感、甚至马斯克与贝索斯在太空竞赛中的节奏比较。他说,这些是他每天从信息洪流中捞出来的“金子”,必须及时记录,反复思考。
而这些“金子”,最终会内化为他的判断力。
你可以不喜欢他那种直来直往的风格,但你无法忽视他的效率、他的专注和他那种“玩命”的执着。他不走捷径,但永远比你快一步。
疫情这几年,张颖没变慢,反而更快了。他说不能因为环境变了,就让节奏乱了。他的节奏:一连工作几周,密集见人、开会、判断,然后放自己几天假,看书、看剧、射击、骑摩托。不是为了放松,而是让头脑归零,重新清空,再灌入新的判断。
他说:“我现在完全是100%的工作状态。”不夸张。
那种状态下,他依然在持续下注,芯片、生物科技、远程教育、新型出海模式——一切他认为能撑起未来十年的产业。他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坚定下注中国。他不信“国际化归零”,也不认为产业链能轻易转移。他信的是:“压力越大,效率越高;效率越高,选择越少。”
而选择越少,越要做对事。
当然,他也不是完人。他承认自己曾误判过一些人,也曾在某些项目上赔过钱。他不是神,但他始终愿意反省。最典型的是他评价“奋斗哔”这件事——那种嘴上说“为理想加班”、实际PUA下属的人。他说:“这种人,要么自己蠢,要么装傻,要么别有用心。”
而这句话,说出来的不是一个愤怒者,而是一个经验者。他不是在骂人,而是在画边界。
“真正的强者,不怕暴露自己的判断。”他说。
你说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其实不全对。他只是不在乎“那些不重要的人怎么看他”。而对真正该被尊重的人——比如一线员工、小饭店的服务员、出租车司机——他会格外温柔。“因为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支撑。”他说这话时,很认真。
那一刻你会发现,这个习惯直球出击、效率至上的投资人,其实也有柔软的心。
只不过,那份柔软,不轻易示人。
张颖并不完美。他也没试图塑造一个“完美投资人”的人设。他讲的是自己如何在烂牌中打出胜局,讲的是如何靠笨办法把劣势翻盘,讲的是为什么赚更多钱,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把命投向更大的事。
这才是他的核心逻辑。
在一个人人讲效率、拼流量、造神话的时代,他提醒我们:所有漂亮的数据背后,都有人在背后咬牙坚持。所有“好牌”,也许不过是别人千锤百炼后的果实。而所谓“烂牌”,如果你认真打,依然有胜率。
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打。
他打过最烂的一张牌,是高三那个混乱的教室。但那张牌,让他赢下了后面无数次人生。
他说:“牌怎么样不重要,打牌的人重要。”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