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快30岁了,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且擅长什么,怎么办?给你5点建议
2025-10-23

那是一个春天的傍晚,天色还没暗透,风也不急,楼下便利店的门帘被风撩了一下,又垂下来。阿哲坐在便利店外的塑料椅子上,一边喝着没气的可乐,一边盯着对面写字楼亮起的灯光出神。他刚被面试刷掉,是这周的第三次了。他发了条朋友圈:快30岁了,我到底该干嘛?那条朋友圈,点赞的不多,但评论却不少,大多是“我也是”“说得太对了”“迷得一塌糊涂”。有人甚至私信问他:“你是说出了我的心声吗?”他笑了笑,又觉得笑不出来。

不只是他,很多人都这样。学历不差,工作经验也凑合,可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干嘛,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干嘛。比“没成功”更难的是,你连“想成功地做点什么”都说不清楚。外面一片热闹,每个人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有人在拍短视频、有人搞AI副业、有人跑去县城搞起了自媒体。而你却还在自问: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能做什么?每一个问题都像陷阱,想越多陷得越深。

可这个问题真的那么难回答吗?其实也不尽然。只是我们一直以为,答案会从天而降。但人生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选择题供你随便勾选。它更像是开荒,靠你一点一滴,试出来,凿出来,熬出来。所以这篇文字,我想和你一起,翻一翻那些真正该问的问题,走一走那些真正可走的路。

有一次在线下课上,我问全场的年轻人:“你们谁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几乎没人举手。有人说,“我喜欢很多东西但都不深入”,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但我不讨厌现在的工作”,还有人说,“我喜欢旅行,可旅行不能当饭吃”。这是一个典型的现象——我们大多数人,其实不是没有喜欢的东西,是没有“喜欢的能力”。

喜欢,是一种能力。你想喜欢一样东西,得愿意为它付出,投入,经营,等待它开花。而不是看一眼,兴奋几秒,然后觉得“不够爽”就转身离开。真正的喜欢,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你可以想想自己童年那些“曾经爱不释手”的东西,比如弹珠、魔方、漫画书,你是不是因为在上面投入了时间、情绪和行动,才觉得好玩?而不是反过来。

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喜欢的背后,是投入;擅长的背后,是重复。如果你始终没有找到喜欢的事情,可能不是你没遇到,而是你没坚持。喜欢不是天降的,是磨出来的。很多人想错了,以为要等到那种“一见钟情”的时刻才叫喜欢,其实大多数喜欢,是慢慢培养出来的默契。你不碰它,它就永远只是个模糊的念头;你每天陪它,它才可能开出点花来。

我认识一个女孩,大学读的是会计,毕业进了一家传统企业做财务。她每天对着一堆数字,觉得自己快枯萎了。某天她无意间看到一本摄影杂志,突然觉得照片很有趣。她花了两千块买了台二手相机,开始每天中午下班后拍半小时,拍完发朋友圈。有朋友问她收费不,她说可以试试。两个月后,她第一次靠拍照赚到钱。三年后,她转行做了自由摄影师,收入远超过去,也活得比以前鲜亮多了。我问她,当时怎么确定自己喜欢摄影的?她说,其实也没确定,就是觉得值得试一下,多拍点看看呗。她不是一眼就看穿未来的人,她只是敢于起步。

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很多找到方向的人,最开始并不知道那是不是方向。他们只是选择了开始,而不是一直等一个“完美的开始”。等你有了起点,你才能判断是不是终点。这也是我常说的一个小实验:别问“我喜不喜欢这份工作”,先问“我愿不愿意为了它多干三个月再评估”。这三个月,认真对待,拼命上进,试着出成绩。你会更清晰。大部分时候,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你愿不愿意再多走一点之后。

但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值得。这话听起来反逻辑,却是真话。有一位程序员朋友,工作五年,努力学各种语言、框架、算法,但每次加薪或晋升,都不如同龄人。他有点崩溃地问我:“是不是我太菜?”我看了他一堆项目后告诉他:“你不是不行,是你不适合。”他的表达能力太强,逻辑也清晰,后来我们帮他转岗做了产品经理。他说那一刻才明白,自己之前不是在坚持,而是在固执。这个转弯,就是一次返工,但却帮他换到了正确轨道。坚持,不是闭眼往前冲,而是边走边问自己,值不值。

别怕返工,也别怕换路。错的坚持,比及时止损更浪费时间。如果你付出了足够努力还不擅长,那可能你真该换方向了。不是每个人都得在第一次试错时就找对。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个职场人平均要尝试2~4个方向,才可能走向稳定的成长曲线。所以,与其沉浸在“我又失败了”的自责中,不如冷静问自己,“这次试错,我学到了什么?”只要你能带着答案出发,失败本身也算一种收获。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是:我们习惯性高估“一眼看出的喜欢”,却低估了“慢慢培养出的擅长”。你可能一开始并不喜欢写作,但当你写了一百篇文章,被无数人点赞后,你自然会开始喜欢。你可能一开始并不擅长沟通,但当你连续三个月带团队完成项目,每周复盘时都能把问题说清楚,你也就不觉得交流困难了。喜欢和擅长的关系是:你只要持续做下去,一旦擅长了,喜欢也会跟着来。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具体要怎么做?我建议你从两个小实验开始。第一个,把你过去一年中投入最多精力的事写下来,不论是工作项目还是业余爱好,去感受哪些让你“沉浸感强”,哪些让你“很快厌倦”。第二个,在未来三个月里,为其中一个方向投入至少每周5小时,全力以赴地干。中间允许崩溃,但不允许不记录。三个月后你再看,会比当下的迷茫清楚许多。

我知道,奔三这条路并不轻松。你的父母开始催婚,同龄人纷纷买房,朋友圈里一个个都在升职加薪,看起来只有你还在原地打转。但千万别急着给自己判死刑。很多人表面上风风光光,内心早已千疮百孔。而那些看起来慢一点的人,其实在悄悄扎根。每一份认真生活的努力,时间都看得见。

你不用急着做出“决定一生”的选择。你只需要先做一个能带你往前走的动作。这个动作,可能是报一个写作课,可能是主动申请公司内部调岗,可能是联系一个你钦佩的人请教经验,也可能是试着让自己连续一个月每天5点起床,去做一件你说过“想试试”的事。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件伟大的事,是靠坐等灵感干成的。都是靠一次次小尝试、小磨练、小成功堆出来的。喜欢也一样,不是一眼万年,而是一分一秒培养出来的亲密关系。它不是靠等,是靠靠近,是靠靠得足够近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件事,值得。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