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效率最低的人,最喜欢开会
2025-10-23

中午十二点半,北京,三环边上一家写字楼,一间玻璃会议室里,还亮着投影仪的白光。门口贴着纸:内部会议,谢绝打扰。门里面有八个人,门外面有一群饿了的人。

其中一个,HR,悄悄看了眼手机,外卖已经到了前台。财务抿了一口早就凉透的咖啡,嘴角挂着职业性的微笑。品牌部的小姑娘打了个哈欠,但又强撑着点头。老板滔滔不绝,说的是“明年战略”。三十分钟前他说“最后一点”,十分钟前说“补充一句”,刚才还在强调“这个真的很重要”。但没人知道他要说多久。更没人敢问一句:这个会,非开不可吗?

这是一个典型场景。你也许经历过,也许正在其中。会开到最后,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变成了一种仪式感。像祭祀,像作秀,像用PPT假装在动脑。然后一散会,没人记得刚才谁说了什么。更别提执行。

会议,不知何时从“决策机器”变成了“时间粉碎机”。它本该高效协同,变成了群体消耗。它本该聚焦重点,结果越聊越散。它本该让人聚在一起变聪明,却反而让人变得麻木、疲惫、怀疑人生。

讽刺的是,越是效率低的人,越是爱开会。他们不是不知道时间的价值,而是从未真正在乎过时间属于谁。

2018年10月,中国计算机大会,360副总裁谭晓生当场怒摔话筒。他大声质问:“前面的拖堂无人控制,临时加议程,现场是如何控制的?”说完摔了文档,扔了麦克风,拎包走人。他一走,现场才真的“散会”。

那一幕,戳中了太多人心中被浪费掉的时间焦虑。在知乎、脉脉、职场论坛,越来越多大厂员工晒出自己的“开会作息表”:一天六场,上午三场,下午两场,晚上还要一场“同步”。每场会议之间连口气都喘不上,更别说独立思考。

据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组织行为教授Steven Rogelberg估算,仅在美国,各类低效会议造成的机会成本高达1.4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8%。而根据他2019年的研究,平均每人每月开62场会,其中至少一半是无效的。每个人每月31小时浪费在毫无产出的会议上,等于白白丢掉整整四个工作日。

而你在会上的表现?91%的人会在会上开小差,73%的人会在会上处理其他工作,39%的人说自己在会议中睡过,95%的人坦白,会主动避开一部分会议,能逃就逃。

数据冰冷,但现实更冷。真正被会议“绑架”的,不只是时间,而是判断力。你原本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但开着开着你就被“仪式”牵着走,以为没参加会议就是“没有贡献”。

理想汽车的李想说:“过去40%的会议是浪费时间,是在为信息流动低效和猪队友埋单。”雷军也曾表示,“我们公司不打卡、不设KPI、不洗脑、不爱开会,一年365天只开了三个小时的会。”

他们不是在反叛管理,而是在提醒:会议不是管理的全部。甚至,大多数时候,会议只是让无能者掩盖无能的手段。

于是问题来了:会议,是不是非开不可?或者说,每一次“来,我们开个会吧”,背后真的是迫不得已,还是习惯使然?

答案显然不是非开不可。

乔布斯有一句话很清楚:“除非你明确知道会议要解决什么,否则不要开这个会。”在苹果,每一场会议必须提前设定议题、目标、结论责任人。每个议题必须写在白板上,讨论必须围绕白板推进。没有人能在会议里“即兴表演”。否则,就请你离开。

乔布斯曾当场请一位被邀请来“旁听”的员工离开会议室。他说:“这个会议里,没有听众,只有参与者。”

格鲁夫在英特尔推行“效率会议培训课”,每个新员工第一周就必须学习如何开会、参会、组织会、管理议程。他亲自讲一节课,告诉大家“你不是来凑数的,你是来产出的”。

谷歌的玛丽莎·梅耶尔一周70场会,每场会不超过25分钟,每个会有纪要、记录人和任务追踪人。甚至,投影仪直接实时投出会议结论,确保所有参与人看到的都是“可执行方案”。

你以为他们有特权?他们只是更清楚:时间就是命。把人喊来一起坐着,是最奢侈的事,最贵的成本。

那普通人怎么办?也能做。

今天教你两个“微动作”,可以立刻试试。

第一个是开会前发一张议题单。哪怕只是邮件写一句:“本次会议目标:确认三件事,解决一个问题,不讨论其他事项。”这一个小动作,会让至少一半的人提前思考,带着问题来,而不是带着表情来。

第二个是在会议结束前,用一句话收束:“大家刚才提到了×××,所以今天我们决定×××,由谁负责,什么时间点完成。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这不是总结,这是交付。

别怕显得刻意。刻意,比混乱好一万倍。

有人问:如果我不是老板,我可以推动吗?

当然可以。你的时间也是钱,不是只有老板才有节奏。你可以做的是“小实验”——比如你参加的一个会,主动说“这个点我会后总结一下发群里”,或者主动提醒“这个时间快到了,咱是不是收一下”。

也许你会碰钉子。但只要做两次,有人就会默默配合。有些改变,不用宣告,悄悄做,就行。

当然也不是不犯错。有次我在一个小组会上试图推动所有人用Notion记录会议信息,结果没两次,大家嫌麻烦全都弃用了。我自己还写得挺起劲。最后才意识到,工具不是问题,是大家觉得这件事“无关痛痒”。那一次,我反思的是:如果决策的权重不够,大家对会议就不会认真。这是“权责不对等”造成的失败。

改法是啥?从那之后,我们只记录“与责任人有关”的信息。每次会议最后只写两行:“A负责XX,B负责XX,时间点是X。”多余的记录反而浪费脑力。每次会后复盘三分钟,这个动作反而保住了执行。

会议,本来是件好事。本质上,它是“一个人独思,两人对话,多人会议”的延伸。孙中山在《会议通则》里写得很明白:“三人以上而循有一定规则者,则谓之会议。”关键在“规则”二字。

但现实中太多会议,脱离规则。你可以试试看用“哈维尔对话守则”的思路去做8件事:不打断、讲结论、讲证据、不跑题、不人身攻击、认真记录、敢认错、努力理解他人。这八件事,看起来像废话,其实一旦做到了,就是会议的“生产力引擎”。

你甚至可以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会我为什么要参加?我参加后能带走什么?我可以帮什么人更高效?

只要这三个问题,你就不会被困在“开会的幻觉”里。

幻觉就是,以为坐在会议室里就是工作。其实真正的工作,是推动一件事向前。方向不明,再多人都没用;目标不清,会议再长也白开。

越是动不动就喊人“聊一下”的人,越是没有判断能力。越是不肯提前准备议程、分工、预设风险的人,越是习惯“甩锅式会议”。

别再被他们拉着蹚泥了。

会开得好,是文化,是能力,是修养。会开得烂,是团队的毒瘤。有人靠开会治病,有人靠开会装病。区别在于:你把会议当成工具,还是当成遮羞布。

好的会议,是思想碰撞器,不是情绪垃圾桶;是任务分发器,不是表演舞台;是责任确认器,不是汇报机器。

说到底,一个人是否尊重时间,看他怎么开会就知道了。一个组织是否走向成熟,看它如何对待会议的细节就知道了。

你想走快,别被会议拖慢;你想走远,就别让人用会议牵着你转。

会议,不该是行动的终点,它只是起点。起点不清,终点也无从谈起。

所以从下一次开始,少说“来,我们开个会”。多问一句:“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