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从年轻时,我就拒绝和两种人交往
2025-10-23
他看起来很礼貌,穿着整洁,说话温和。你甚至会觉得,他是个值得深交的朋友。可你不会知道,他在合作中从不分成,在你最需要支持时总是消失不见,把责任丢给你,把利益揣进口袋。他不会明说拒绝你,而是用一句句“再看看”“到时候说”让你自己明白“别再靠近了”。他不伤人,但也从不让人靠近。你要小心这种人。
二十六岁那年,我第一次意识到,不是谁都值得深交。这句话不是孤傲,是自保。那时我刚换工作,部门领导带我接触了一批客户,也认识了一个年纪相仿的业务员,我们一来二去成了朋友。他请我吃饭,说项目一起干;他叫我兄弟,说“以后有我一口,就有你一口”;他甚至帮我写了几段汇报PPT,我一度以为遇到了真诚的搭档。
直到一个月后,他在内部群里突然“反手举报”我,说我绕过他跟客户签单,还截图给领导看,说我“习惯性越级”。我懵了。他知道我跟客户直接接触,是因为项目需要快速推进,我所有动作都有邮件存档、有领导知情。他也知道,那次合作本是部门安排,他只是辅助。但他还是动了手。
他没有直接捅你一刀,他只是轻轻一推,让你自己往前摔。他不会站在你面前大声质问,而是悄悄在你背后收集证据。他做得滴水不漏,还能在事情平息后说,“我没有恶意,我只是照流程办事。”像他这样的人,是我后来一直都避开的。
洛克菲勒说,从年轻时起,我就拒绝和两种人交往。一种是安于现状、对人生无期待的人,另一种是起初积极,最后却自我投降的人。他说得很对。但我想加第三种:那些把消极情绪包装成现实主义的人。
他们总说“你太理想化”“现实不是你想的那样”“大家都这样,别太当回事”,可你若听他们的,他们永远不会带你往上走。他们会用“我是为你好”的语气劝你放弃梦想,用“你别太天真”的姿态让你妥协底线。你慢慢地,不再说想法,不再表达热情,甚至开始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太矫情了。可你变得小心翼翼后,他们从不安慰你。你开始怀疑人生后,他们反而轻松了。
他们不会告诉你“你不行”,但他们用的是更高明的杀伤方式:让你自己觉得“我本来就不行”。而这类人,往往离你不远。他可能是那个每天跟你吃午饭的同事,是那个总在你耳边点评别人的上司,是那个每次你努力做点新尝试都嘲讽一句“又来了”的朋友。他们不拦你往前走,他们只是轻轻地告诉你:没必要。
这些人可能人缘很好,朋友圈点赞不少,但你会发现,他们从不真正为谁鼓掌,也从不真正走到哪里。他们只会在安全区里,建立起一个“不受威胁”的小世界。你进去了,你也安全了,但你也止步不前了。
我后来做了一个小实验。我开始刻意减少和这类人接触的频率。每天我不再第一时间回复他们的信息,不再对他们的负面言论过度回应。三天后,我情绪稳定了很多。一周后,我突然开始主动制定计划。一月后,我写完了自己拖了半年没写的提案。我发现,人的行动力,有一半来自身边人的情绪风向。
你无法永远靠自我鼓励走下去,但你可以刻意选择,站在正向的人身边。不是非要抱大腿,而是你得知道,在“积极向上”和“平庸消极”之间,有一个不断发酵的能量场。你靠近哪边,你就会被哪种能量所裹挟。
这并非玄学。2022年《心理学前沿》期刊曾发布一项长达五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个人情绪倾向在社交群体中具有“镜像效应”,也就是说,一个积极的人如果长期处于消极社交圈中,他的行为也会趋于保守和低效。你会变成你身边五个人的平均值。这不是鸡汤,而是统计学。
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做一次小测试:翻翻你的聊天记录,看看哪几个人聊天内容常常是“埋怨”“否定”“讽刺”,哪些人则是“讨论”“鼓励”“探索”。再看看哪几类人,你越聊越累,哪几类人,你越聊越想做点什么。用这个角度去筛选社交,不是“功利”,是“有意识的选择”。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随便混圈子。他们对人不是没有热情,而是有尺度。他们不怕帮人,也不怕麻烦,但他们知道界限。他们不讲兄弟情深,但他们信守承诺;他们不说空话套话,但他们的每一次合作都能成事。
你看得出来,他们和你吃饭时也聊段子,但下一秒讨论正事的时候,他们眼神立马变得清晰。他们有温度,但不含糊。他们谈感情,但不掺水。他们不会事事都支持你,但在关键时刻,他们会站在你这边。这种人,值得你用力去靠近。
我曾和一个投资人共事,他是那种看起来永远不急不躁的人。有一次我跟他说一个新项目时,讲到一半我自己都觉得这点子太嫩了,他却突然打断我说:“继续说,我听出来你想解决的问题了。”我当时一愣。他没有否定我前面的混乱,而是抓住了那一点“企图心”。之后他把我介绍给一位项目合伙人,那个合作成了我职业转折的起点。
那天我意识到,所谓贵人,不是手里有资源的人,而是能听懂你半句话后面潜能的人。而要遇到这种人,前提是你得从“只会说你不行的人”堆里,走出去。
你没必要讨好所有人。你只需要找到那个在你跌倒时,第一句话不是“你看我早说了吧”,而是“起来,我扶你一把”的人。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里有一句话,我反复读过很多遍:“说你办不到的人,都是那些没能做到的人。”他们并非恶意,只是他们早已向生活妥协,不希望你走出他们没敢走的那条路。
你得把他们说的话,听成“我当时没坚持下来,你可以试试看”。你得把他们的否定,翻译成“我不行,但也许你行”。你得走出他们的局限,才能看见你自己的边界之外是什么。
所以今天,如果你也总被一种无形的“看低”困住,不如试试做两个小动作。一个是写下你身边“支持你做事的人”的名单,每当你怀疑自己时,主动找他们聊聊;另一个是,给你认定的某位正向朋友发条消息,哪怕只是说一句“你那天那句话让我很受启发,谢谢你”。
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两个动作,会重新调动你对世界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会引导你走出“被否定感”的泥潭,重新启程。
人这一生,要过得好,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你避开了不该深交的人,靠近了能点燃你的人。
选择对的人,比做对的事还重要。因为对的人,会让你变成一个做事有信心、有力量、有结果的人。
而这,才是你真正要去维护的“社交资产”。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