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2025-10-23

他站在厨房的门口,手里拿着刚从微波炉里热好的饭,神情空空地看着窗外,像是忘了要吃饭这回事。屋子里很安静,只有时钟的“滴答”声,还有风掠过玻璃窗那种轻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这一刻突然有人问起“你这一年过得怎样”,他会说什么呢?

他想不出来。不是因为不好,而是根本想不清楚。

有时候,生活像是一种默剧。你演着演着,就忘了你在演什么,也不记得台词,更不知道剧情会往哪里去。

于是那顿饭也没吃,他转身去书房,打开电脑,在一个新建的文件夹里敲下第一行字:

“今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空。”

从那天开始,他决定每天写点什么,不为纪念,也不为发表,只为试图在这些碎片里捡回一点东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觉得自己开始丢东西了。不是手机,不是钥匙,是那些更难察觉的东西,比如对一件事的热情,比如对一次谈话的记忆,比如,某天午后的心情。

表面上看,他什么都没丢。日程表上写满了会议、邮件、外出拜访,生活仍在按照“成熟稳定”的剧本推进。可他知道,那些日复一日做的事,像是一座看不见底的漏斗,再多的时间精力倒进去,也抓不住什么实感。

他想找回实感。

第一周的记录,很难。不是写不出来,而是太容易逃避。他发现自己很擅长模糊地描述“今天过得还行”、“挺累的”这类空话。真正触碰到内心的时刻,手就停住了。

直到那天,写到傍晚加班时老板拍了拍他肩膀,说“最近做得不错”。那句看似普通的夸奖,竟让他心头涌出一股久违的温热。写下那一刻的感觉时,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并没有彻底麻木。只是太久没停下来回头看一眼。

日子一天天写下去,他开始觉察更多。

比如在地铁上听到一个女孩小声跟妈妈打电话,说自己最近压力大,不想上学了。他没有抬头看对方,但那句“我好累”在他脑子里盘旋了一晚上。

比如深夜刷手机刷到一张图,是十年前某部动漫的截图,他居然眼眶一热。那是他大学时候最爱的作品,一部讲述少年成长的故事。现在回头看,才知道那不是动画,是自己青春的一段注脚。

他开始习惯用“记录”来拦截自己的感受。哪怕是一点点喜悦,一丝丝委屈,哪怕只是早上喝了一杯难喝的速溶咖啡,都会写下来。

慢慢地,他不再觉得“记录”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发现。

日子久了,他甚至能发现自己一些重复的情绪模式。每次月中压力最大;每次在处理人际冲突后,他会变得特别疲惫;每次和家人通完电话,他的心会安稳一些。那种原本被他视为“命运使然”的情绪起伏,其实也有迹可循。

那之后,他又尝试了一件事。

就是,每次记录完,不急着关掉文件,而是多写三行字——他称之为“提问时间”。

“我今天有什么不想面对的?”

“我是不是对某个决定心里还有疑虑?”

“我在谁面前戴了面具?”

他不强迫自己立刻回答。但大多数时候,只要问题写下了,答案就藏在下一段文字里了。

人类的心,有时候像一座地下河。它不是不流动,而是你太久没去探它的流向。

那天他写到一个旧事。是五年前换工作的事情。表面上是“职业发展”,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因为害怕失败。当时的公司要他接管一个全新领域,他一边表面答应,一边递了辞呈。那晚,他写完这一段,愣愣看着屏幕很久,最后敲了一句:“我竟然到现在才承认这个动机。”

有些诚实,真是来得比时间还晚。

他又开始做第二件小实验——给每周设置一个“主题词”。

“表达”、“边界”、“懒惰”、“期待”,这些词,每个都像一个小灯塔,提醒他这一周的聚焦点。不是为了完成什么,而是为了观察,看看自己在这一主题下,是如何思考、行动、躲避或前进的。

“懒惰”那周,他发现自己不是不愿意动,而是不知道往哪儿动。

“边界”那周,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他习惯对别人的情绪负责,把“不敢拒绝”当成了“善良”。

这种持续一段时间的“反思练习”,带来了一种意外的清晰感。

不是那种“看穿一切”的自以为是,而是一种“哪怕没弄懂,也知道问题在哪里”的从容。

有次朋友失恋找他喝酒,对方边哭边说:“我就是控制不住,明明知道他不好,但还是忍不住想他。”他没有劝,也没有打鸡血,而是说:“你知道你在控制不住,这已经是觉知了。觉知之后的下一步,才是成长。”

那一刻,他听到自己声音的时候,心里是沉静的。

还有一次,他在深夜打开自己一个旧文档,那是他开始记录反思的第十天写的。他看到里面写着:“希望自己别再活得像个被推着走的木偶。”

而现在,他不是木偶了。

不是说他变得完美或者强大,而是他终于学会了,对自己诚实,对生活有回应。

就像他说的:

“有反思的生活,不代表不犯错。而是犯错之后,有一盏灯能照亮回来的路。”

他还做了一件事,把这些年的反思文档,用关键词做了索引。

“人际”“工作”“父母”“欲望”“逃避”“自我厌恶”“喜悦”……

这些词,每个点开来,都是一段旅程的切片。

这些不是用来给别人看的档案,而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的证据。

你若问他“现在的你,有没有成为一流的人?”

他会笑笑说:“还差很远。但我知道我正走在那条路上。”

因为他知道,一流的生活,从来不是“赚了多少”、“站上了哪座山”,而是——你能觉知,你在哪儿,你往哪儿走,你为什么停。

觉知,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灯塔。

它不会替你开路,却会让你不至于沉没。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