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是比贫穷更可怕的陷阱
2025-10-23
那就从一个窗户缝说起吧。
冬天清晨,北京四环边一套合租房,楼下马路早已车流滚滚。屋里还睡着四个年轻人,头朝东脚朝西,两张上下铺,一台加湿器哼哼作响,氤氲着这座城市残存的温度。
窗台上放着一袋没拆封的馒头,和一瓶掺了热水的豆浆。没人起床,没人赶地铁,也没人说话。他们今天没班,明天也没有。更确切地说,他们已经很久没找工作了。
这不是临时的喘口气,是一种稳稳的“暂停”。他们说不上抑郁,也不觉得堕落,只是觉得——“没意思”。打工没意思,谈恋爱没意思,连刷视频也没什么意思了。
我们给这种状态起了个名字,叫“低欲望”。
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没什么想选的。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不知道努力干嘛。
而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份“平静”的背后,裹着一层层看不见的绳索。你不挣扎,它也不松绑。你一挣扎,它就勒得更紧。
有人说,这是城市的病。可低欲望,并不住在一线城市。它住在你夜晚回不去的热情里,住在早晨醒不过来的眼睛里,住在“我还行吧”这种不上不下的回答里。
它甚至住在你一次次劝自己“这样挺好”的嘴角边。
这话也许听着熟。对的,不止一个人这么说过。2014年,大前研一第一次在《低欲望社会》中喊出这几个字时,日本人集体沉默了。
不是被冒犯,是太真实。
他指出,日本的年轻人正在从“主动选择”变成“主动回避”。他们不结婚、不生育、不换工作、不买房、不开车、不社交。他们穿优衣库,吃便利店,住单间小屋,像一滴滴水滴在暗夜的布面上,没有声响,也没有回响。
再往前,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整个国家开始进入“失落的十年”。紧接着,是“失落的二十年”“失落的三十年”。资本的狂热冷却之后,只剩下社会的寒潮,一层比一层深。
而后,年轻人们的愿望,也开始缩水:从“买房买车”变成“租房租车”,再变成“什么都不买”。不买的理由不外乎两种:“没钱”和“没必要”。
最先退场的是“没钱”的人,他们是第一批放弃争夺上升通道的人。但更关键的是,第二批也开始退场:明明有能力,却选择“没必要”。
那一刻,“低欲望”不再是结果,而变成了一种信仰。
就像那位在纪录片里说“人间啊,在人之间才叫人间”的老啃老族,前半生被供养,后半生靠遗产,日复一日生活在堆满垃圾的房间,却始终不愿跨出门。
“我不是不愿意,是没必要。”
这句话,像针一样刺穿了很多人的幻想。因为这不仅是日本的故事,也在悄悄发生在我们身边。
你是不是也听过:
“努力那么多,还不是被裁了?”
“谈恋爱好累,还是一个人自由。”
“考研有啥用,出来还是打工。”
“买房买车不是负担嘛,干嘛非得要?”
他们不是逃避生活,而是重新定义生活。他们不抱怨社会,却选择退出竞争。不是不思进取,而是认为进取本身没有意义。
你说他们看透了,也许。你说他们逃避了,也许。
但有个事实越来越清晰:一个低欲望的人生,未必是贫穷的,但它必然是冻结的。
不流动,不互动,不改变。
有一次,我朋友小韩做了个实验。他决定给自己“拔一下网线”。
三天不上网,不看手机,不外出社交,只做一件事:翻旧书,写点字。结果第一天,他觉得“神清气爽”,第二天就开始“坐立难安”,到了第三天晚上,他窝在阳台上,看着对面楼的灯光,第一次在笔记里写下:“我想动了。”
“我以为我是低欲望,后来发现,我只是太久没有期待。”
那晚之后,他去报了游泳班,三天没坚持。去剪了个头,说不好看,又去烫了个卷。甚至开始重新装修房间,光一盏灯就试了五个款。虽然这些事加起来烧了不少钱,也没什么“结果”,但他说:“我感觉我又活了一点。”
这是一种挣扎,也是一种返工。
你不可能靠一盏灯就点亮自己。但你可以从一盏灯开始,慢慢地,试着不黑。
低欲望的真正可怕,在于它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温水煮青蛙。它不咆哮,不威胁,它就站在你身边,轻轻对你说:“不用努力,反正也没意义。”
你听久了,就信了。
你信了,就真的变得没有意义。
我见过一个很优秀的女生,清北硕士,家境好,长相好,人缘也好。毕业之后却选择待业一年。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她反复说服自己:“等一个最适合的机会。”一年后她去了一个中型咨询公司,不久又辞职,说“文化不合”。现在,她在老家开了个小咖啡馆,营业时间是下午一点到五点。
有人说她是“斜杠青年”,也有人私下说她是“逃兵”。她都不在意。
只是有天,她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夜里十一点,咖啡馆门口空无一人。配文是:“这座城市从不需要我。”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她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太怕失败。
因为低欲望最大的陷阱,不是让你不动,而是让你害怕动。
你开始习惯“将就”,安于“够用”,对“梦想”这两个字嗤之以鼻,觉得“别矫情”。然后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两年没真正开心过了。
不是不幸福,而是没感觉。
感知能力,是人区别于机器的重要本领。而当低欲望渗入到感知中,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失去什么。
这不是冷静,而是一种慢性的封闭。
就像一座城市,如果十年没有新建筑,会变得陈旧;一个企业,如果五年没有新产品,会变得迟缓;一个人,如果三年没有新欲望,会变得迟钝。
不是不优秀,是不新鲜。
那怎么办?
我没办法一口气给出答案,但我记得另一个小实验。是一位读者朋友告诉我的。
她叫小M,曾在互联网大厂做运营,后来遭遇裁员,在家待业半年。那半年,她尝试了很多“不花钱的小事”:每天写三百字,每周找朋友对话一次,每月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散步。
这些事不大,连“计划”都算不上。但她说:“这些动作让我重新拥有了时间感和体感。”
“我开始觉得自己不是在被时间推着走,而是我在过日子。”
你看,低欲望不是不能破解,它只是需要你从身体开始,从手脚开始,从一件再小不过的“主动”开始。
一件让你心跳微微快一点的事。
当你开始对生活发出信号,生活也会给你回信。
不是一夜暴富,不是灵魂觉醒,可能只是一个午后,你坐在窗边,看见树叶在风里摇晃,突然有点想哭,又突然觉得,这世界真美。
而那一刻,你就已经不再低欲望了。
你开始想要。你开始行动。你开始知道,自己还在。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