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二次上市,丁磊身价涨至2000亿:有钱的丁磊身价千亿,有趣的丁磊万里挑一
2025-10-24
夜色落在杭州西溪的竹影里,风一吹,连空气都带着茶香。一个中年男人靠在阳台栏杆上,手里捧着一碗他亲自熬的红烧肉,笑得像个刚放学的少年。那天是2020年6月11日,网易在香港二次上市,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丁磊的身价飙到了两千亿。可那晚,他没开香槟,也没宴请媒体,只是找了几个老朋友,喝茶、聊猪、讲音乐。有人打趣:“你这都成互联网界的财神爷了,还折腾这些?”他笑着回:“养猪也能养心。”
他是真笑,不是那种“上市后为了镜头”的笑,而是一种松弛、笃定、毫不勉强的笑。那种笑在这个时代稀有。吴晓波在节目里说:“我采访过那么多大佬,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快乐的。除了丁磊。”
这句话听着轻,但分量极重。
有钱的人多的是,快乐的人却凤毛麟角。
有人说他命好,创业早,运气足。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份从容是熬出来的,不是捡来的。
二十多年前,他在广州一个八平米的小屋里写代码。电风扇呼呼转,显示器的光照着他半张脸。他写网站、调服务器,夜里一边敲键盘一边泡方便面。那时的中国互联网还没起风,没人知道“网易”是什么,连家人都觉得他不务正业。直到2000年,网易在美国上市,风光无限。可一年后,互联网泡沫破灭,股价暴跌到0.53美元,被纳斯达克勒令停牌。员工走得七零八落,他一度想卖掉公司,却没人敢接。
那一年,他32岁,曾是首富,一夜之间成了笑柄。
在最艰难的那几个月,他每天穿着同一件白衬衫,挎着笔记本在公司里转。有人问他:“你还想撑吗?”他只回了一句:“我不甘心。”后来他咬牙重整财务、砍掉无效业务、重新上线游戏和邮箱。网易又活了过来。
当年那个困在小屋的年轻人,后来养猪、做音乐、翻译公开课、研究红烧肉。他一手摸着时代,一手还留着人间烟火。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能笑得出来?
他说:我早就不跟别人比命运了,我只比自己还喜不喜欢现在做的事。
这种“喜欢”,看似轻飘,实则是一种底层逻辑。
在杭州总部,他的办公室像个“好吃好喝研究所”。有人说他每天的主要议题不是KPI,而是“今天吃什么”。有次几个应届生中午聊天,说起红烧肉,话音刚落,丁磊从办公室冲出来:“走,我带你们去吃一家超好吃的!”几个人懵了,还以为老板在开玩笑。结果他真开着宾利,载着他们去了个塑料棚子搭的路边摊。老板热情招呼:“丁总,好久没来了!”那天丁磊吃了两碗红烧肉,还认真点评:“这家猪肉真的有灵魂。”
有钱的大佬都忙着开会、签约、发微博,他却能停下来研究一头猪。2012年,他投入几千万搞养猪场。有人笑他玩票,他回:“中国人住着几百万的房子,却吃着地沟油的猪肉,这是耻辱。”那场养猪实验,成了他理想主义的样板:300天慢养,粮食无添加,猪会自己上厕所。美食家沈宏非吃完丁磊的猪肉,说了一句经典评论:“这是猪界的安缦酒店。”
有人说丁磊是企业家里的“例外样本”。
他不赶风口,不追热点,也不谈“赛道”。当别人大谈“元宇宙”“AI战略”,他可能正蹲在猪舍边上看猪拱土。
但别误会他的悠闲。
他极聪明。网易能活到今天,不靠运气,而靠节奏。网易云音乐、公开课、游戏、新闻,每一项产品都不是跟风,而是基于兴趣与判断的长期积累。
他曾说:“赚钱只是顺便的事。金钱带来的幸福,不超过5%。”这句话听起来像凡尔赛,但当你读过《哈佛幸福研究》那份报告——2023年《心理科学前沿》期刊披露,收入超过年均值三倍后,幸福感的增长几乎停滞——你就懂了,他说的不是矫情,是事实。
他是真的懂生活的人。
2011年,网易公开课上线,他坚持所有课程免费。他说:“中国教育最大的不公平是资源不均。为什么不能让普通人也能听耶鲁的课?”截至2024年,网易公开课已翻译超过1.2万小时课程,被联合国评为“全球开放教育优质样本”。
2013年,他又做网易云音乐。有人问:“音乐这东西不挣钱啊,你干嘛做?”他笑着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我只是在帮人们说话。”他要求产品团队反复打磨黑胶唱片的旋转速度,前后调了二十多次,最后定在“一分钟三转”。那速度恰好是心跳放缓时的节奏。
这就是丁磊的有趣:他把理想做成了现实,把兴趣做到极致。
有次记者问他:“你养猪、做音乐、搞教育、开游戏,看似杂,其实你在追什么?”
他沉默几秒,回答:“我在追求一种秩序——自己认可的秩序。”
这句话,是他的人生公式。
秩序不是规则,而是你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他有过失败的时刻。
有一次网易云音乐陷入版权大战,外界唱衰。团队焦虑到熬夜,他却在群里发了句:“别慌,先听首歌。”那天他点的歌是《平凡之路》。两天后,网易云重启谈判,拿下版权。外人看似风平浪静,背后却是他无数个冷静的夜晚。
冷静,是他最大的底气。
在一次内部分享会上,他说:“网易所有产品都该有点小惊喜。”员工笑他理想主义,他回:“理想主义不是天真,是一种手艺。”
这话后来被印在了网易的办公室墙上。
他不喜欢被称为“商人”。他说:“企业家的慈善,就是把产品做好。”这话乍听像口号,但在他身上是真实存在的。网易严选的食品供应链,他亲自去验厂;教育产品,他亲自听课;音乐软件,他亲自试听。
在杭州园区里,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是:“好不好吃?”“有意思不?”“这事儿值不值?”这三句看似随意,其实是他的经营哲学。吃,代表品质;有意思,代表创意;值,代表价值判断。
他做决策时有个怪习惯:喜欢“慢”。
开会时别人着急拍板,他会说:“先放两天,让问题自己冒出来。”有人不理解,他解释:“如果两天后你还想做这事,那就是真的想。”
慢下来,才能看清。
这也是他给年轻人的建议:“你得有耐心。互联网不是比快,而是比久。”
吴晓波问他:“你觉得创业最大的本质是什么?”
他答:“热爱和专注。热爱让你不怕苦,专注让你不走偏。”
有人统计过,网易每款主要产品,从立项到上线平均周期超过18个月,比行业平均多一倍。可每次上线,都能稳稳出圈。这种“慢”,不是懒,而是深。
网易人都知道,他的办公室有一张贴纸,上面写着:“有趣是最高级的生产力。”
那天,丁磊在杭州公司楼下发西瓜,问员工:“甜不甜?”员工打趣说:“太甜了,老板你是不是把西瓜地买下了?”他笑着说:“你说对了。”两周后,那块西瓜地真的成了网易后勤供应地。别人以为他玩笑,他却真当事。
也正是这种认真,让他把生活活成了一门艺术。
网易每年年会,他不讲大道理,只聊吃的、聊旅行、聊书。有人问:“丁总,你不怕员工不够拼吗?”他反问:“一个不开心的人,能拼出什么?”
他说自己最喜欢的词是“平衡”。
有人忙着证明自己,他忙着不证明。有人活得急,他活得稳。有人在风口,他在风景。
他从不让公司追热点,他只让公司追心意。
他用二十多年,证明了一件事——热爱可以比风口更长久。
如今,丁磊依旧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网易云账号“网易UFO丁磊”,播放记录8489首歌,从上海话民谣到西班牙语小调。他在评论区写:“音乐是灵魂的对话。”这句话看似浪漫,却藏着他一生的信仰:商业也该有灵魂。
他的快乐,不是天赋,而是选择。
他选择不和命运较劲,不和别人争高下,不让焦虑入侵生活。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做有趣的事,赚该赚的钱,爱能爱的生活。
有人问他:“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笑了笑:“我不赶时间,我在享受时间。”
人生这场游戏,很多人争着通关,他却在慢慢打磨角色。
也许这才是最顶级的自律——不被别人推着走,而是自己定节奏。
过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