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涨粉600万,越来越多知识类up主爆火:我在B站搞学习,上瘾了
2025-10-24
那天,我看到一个热搜,标题写着——“B站上线一级知识区,网友:我在B站搞学习,上瘾了。”我笑出声。十年前,那是鬼畜和二次元的天堂,如今,成了知识分子的夜校。时间真有趣,它不会通知你改变开始的时刻,但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下午,让你发现世界已经不一样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B站变了,是在同事的电脑屏幕上。她戴着耳机,表情认真。我以为她在追剧,走近一看,屏幕里是剪辑软件的界面。她说:“我在B站学剪视频。”我随口问:“哪门课?”她笑,说:“不是课,视频而已。”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学习的形态已经变了,不在课堂,不在书桌,而在一个个弹幕飘过的屏幕前。
2020年,罗翔入驻B站,三个月涨粉600万。这是知识类视频的分水岭。原本只有娱乐能引爆的算法,第一次被理性攻陷。B站成了一个奇妙的地方,你可以一边看《韩国N号房事件的罪与罚》,一边刷《薯片掉地上还能不能吃》。你能在五分钟里,从宇宙到厕所,从法律到恋爱,跳完一个文明的跨度。
这一切不是偶然。2024年哔哩哔哩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知识区内容播放量同比增长173%,平均观看时长超过27分钟。这个数字远高于全平台平均值。换句话说,人们在这里,不只是“刷”,而是“学”。
我试过做一个小实验。某天晚上,我删掉了所有学习App,只留B站,告诉自己:如果真能学,就在这里学。那一周,我每天看两个知识类视频,随手做笔记。七天后,我居然能解释“量子隧穿”是什么,也能复述“饭圈文化的演化史”。我有点惊讶,也有点被自己打败。原来,只要换个场景,人就能重新燃起好奇。
这不是个例。智联招聘2023年《年轻人学习报告》显示,超过62%的年轻职场人把“B站”列为主要学习渠道之一。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自由。没人催你签到,没人评分,你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打开。那种松弛感,恰好是被逼着成长的这一代最稀缺的。
我认识一个程序员朋友,叫阿峰。他白天写代码,晚上刷B站。以前他看游戏区,后来全看“野生技术区”。有天我去他家,他正拿烙铁焊电路板。我问:“你什么时候学的?”他说:“昨晚看了一个UP主自制机械臂的视频。”我笑,说:“这太硬核了。”他说:“视频三分钟,我看了三十遍。”
他把视频里提到的材料一个个买回来,照着做。第一次焊歪了,机械臂抬不起。第二次烧坏了芯片。第三次终于能动。他举起那只笨拙的“手”,像孩子一样骄傲。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种“看得见的成长”,就是学习的快感。不是考试分数带来的,而是创造带来的。
失败也没让他放弃。反而是失败让他上瘾。因为在B站,他看到太多普通人通过“试错”变得不普通。有人教你修音箱,有人教你做咖啡拉花,有人教你用Python算出彩票中奖概率。每一个视频,都是一场微小的实验,让你在看似琐碎的日常里,重新相信“我能”。
其实,这就是B站知识区最大的魔力。它让“学习”从一个被动的任务,变成主动的选择。更准确地说,它让“知识”从权威变回生活。
有一次,我看一个UP主讲经济学,标题是《饭圈女孩的力量:流量与供需的社会学分析》。看完我去翻评论,最高点赞的一条写着:“原来我追星也在参与市场行为。”这句话让我忍不住笑。知识,第一次和生活对上了眼。
B站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免费,只是表层。真正的原因,是“共情”。在这个平台上,知识不是被高高挂起的,而是被讲得有人味。
比如讲物理的“毕导”,清华博士,却能用“上厕所时如何压住水花”解释流体力学。讲法律的罗翔,用笑声掰开人性最黑的角落。讲财经的“半佛仙人”,把经济学变成段子,却能让你听懂“供需曲线”的冷逻辑。
他们不是老师,是同路人。你听他们讲知识,不是被教,而是被邀请。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模仿动机”。当你看到别人认真做一件事,你的神经镜像系统会被激活,你也会想试一试。B站正是利用了这种潜意识的心理。它不说教,只展示。于是,你就开始了自己的“模仿实验”。
我看过一条弹幕,说:“看完这期视频,我去洗了个苹果,突然觉得自己也配做知识分子。”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那种“想变好”的冲动,本身就值得被尊重。
不过,B站的学习也不是没有风险。我认识一个朋友,叫莉莉,刚入职广告公司,热情满满。她在B站看了几十个职场成长视频,学会了写OKR、做汇报、谈加薪。结果第一次汇报,她照搬了UP主的框架,被老板当场怼:“这套东西不适合我们。”她回来哭,说:“视频都这么讲的,为什么我不行?”
我跟她说:“那不是错,是试错。每个知识都要经过一次返工,才能变成你的。”后来她调整思路,用自己的方式重做汇报,结果得了全组最高分。她发朋友圈写:“谢谢B站让我摔了一跤。”我给她点赞,因为她懂了——学到的,不等于学会的。
学习本就是这样。不是吸收,而是消化;不是模仿,而是重组。B站的知识区,提供的是入口,不是结论。真正的结论,得你自己去走。
我还做过另一个小实验。那次我在笔记里写下“今天从B站学一个新知识”。我随机点开一个视频——主题是“为什么薯片掉地上还能吃?”看完,我学到的是食品安全原理;写下笔记后,我又突然有了写公众号的灵感。那天晚上我写完一篇稿,流量意外爆了。
于是我更确信一个道理:学习不是目标,而是触发器。它能让你重新进入流动的状态。B站不过是帮你点燃那个开关。
数据不会骗人。QuestMobile 2024年报告显示,B站用户平均年龄25.7岁,其中超过60%的人主动搜索过“学习”“成长”“知识”等关键词。这个群体,不是因为焦虑而学,而是因为好奇而学。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知识消费,正在从“功利”转向“趣味”。
我曾听一个老师感叹:“我教了三十年课,从没见过学生这么主动。”其实不是学生变了,是环境变了。以前学习像上山,要背书、要考试;现在像下坡,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那种顺势而下的滑梯感,正是B站的设计哲学——让你以为在玩,实际上在学。
这世界的聪明人,总能找到偷懒的聪明方式。而B站,正是帮他们偷得明白。它让学习的入口变得低到尘埃,却让知识的花长得高过屋顶。
我问过很多人:“你为什么喜欢在B站学?”答案出奇一致——不累。有人说,因为弹幕陪着你;有人说,因为有趣;也有人说,因为它不像课堂那样严肃。学习这件事,一旦没了压迫感,反而更容易持续。
这种“轻松学习”的文化,正在改变更多行业。比如医生会上传手术原理,设计师会讲审美逻辑,程序员会开源代码。所有人都在自发贡献知识。知识不再被垄断,而是被共享。
在社会学上,这叫“去中心化教育”。它意味着学习不再依附权威机构,而是由每一个个体构建。你教我一点,我教你一点,我们一起组成一个新的课堂。
或许未来,大学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出口,UP主也会成为“教授”的另一种称谓。学习不再是“人生阶段”,而是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
这场变革没有喧嚣的革命口号,却在一点一滴地重塑我们的认知结构。它让知识从象牙塔走入厨房,从书本走进手机,从命令变成选择。
我时常想,B站到底改变了什么?它不是让人更聪明,而是让人更敢学。因为在这里,没人笑话你的无知。只要你愿意点开视频,就已经是勇气的开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站把“乐之者”变成了日常。它让人重新相信,学习不是任务,是生活的乐趣。
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屏幕换代,平台消亡,但那种“随手就能学”的习惯,会留在我们心里。因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靠学校,而靠好奇心。
一个时代的进步,不是新发明的数量,而是普通人学习的频率。而B站,正让这种频率变得更高,更柔软,也更人味。
有人说,B站让年轻人沉迷。其实,他们不是沉迷,而是在重新定义“成长”。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