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知乎热门: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2025-10-24

凌晨两点的出租屋,灯还亮着。方琳趴在餐桌上,手机放在她脸侧,屏幕里是某短视频博主的励志语录:“你要么努力学习,要么努力打工,否则你只能努力忍受。”她看了一眼,笑了一声,却没点开下一个视频。她的手指在外卖袋上敲了几下,那是她刚吃完的夜宵——麻辣烫,十五块。明天她还得六点起床赶去厂里上班。她今年十九岁,没读完高中。问她为什么不上学,她想了想,说:“读书太苦了,还不如打工轻松点。”

轻松。她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嗓子有一点哑。那种轻松,其实是不用想明天的轻松。

知乎上那个问题忽然火了起来——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那是一道每个成年人都答过、却没人真正答对的题。

生活的苦是什么?起早贪黑、工资不涨、被骂还要笑。学习的苦又是什么?孤独、抽象、缓慢。前者立刻疼,后者慢慢疼。多数人选择了前者,因为它“真实”。但真实的代价,是一生都要麻木地重复。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在上世纪60年代做的“棉花糖实验”。他让孩子面前放一颗糖,说只要能等十五分钟不吃,就能得到两颗。结果,大多数孩子不到三分钟就投降。几十年后,研究人员追踪这些孩子的成长轨迹,那些能等糖的孩子,大多在事业和关系上更成功。那十五分钟,成了他们区分未来的分水岭。

方琳如果在那个实验里,大概连三十秒都撑不住。不是她没自制力,而是她从小就没机会相信“等待是值得的”。

她的父母在县里做点小生意,常年起早贪黑。家里从没人跟她说过“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唯一的标准是:能赚到钱的都是聪明人。她初三那年数学没考好,父亲说:“不如早点去厂里,反正以后还不是打工。”那天晚上,她把书一页页撕了,烧在家门口的小铁桶里。

这不是个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直接就业的比例仍接近30%。原因并非全是经济压力。很多孩子觉得学习没用,因为他们没见过“学习有用”的样子。

这就是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的“习得性无助”。狗被反复电击却无法逃脱后,即使笼子打开,也不会再跑。人也是。当一个人反复在学习中被否定、被打击、被标签为“不行”的时候,他就会相信:我天生不行。

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被失败训练成了“放弃”。

而放弃学习的苦,往往意味着要吃一辈子的生活的苦。

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她的调查作品《我在底层的生活》中写过一个亲身经历。她隐姓埋名打零工,从清洁工到餐厅服务员。她发现,穷人的最大困境不是收入低,而是“被困在时间里”。穷人没时间思考未来,没时间提升自己。每天被生活压着走,哪还有力气去“学习”?

她总结:“穷人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没有改变的时间。”

当生活的苦成为常态,人就会学会“顺从”。但那种顺从,其实是一种慢性的麻醉。

在这种麻醉里,很多人开始安慰自己——“反正学习也不一定有用”。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级,一个人未来的平均年收入就会提高9%。同时,接受高等教育者的失业率比无学历者低一半以上。数字很冷,但事实很热。它告诉我们:学习带来的回报,虽然慢,却稳。

一个朋友在做小实验。他每天睡前强迫自己读十页书。起初,他看五分钟就分心,滑手机、想别的。后来他换了方法——计时25分钟,只读不记。十天后,他发现注意力明显变长。那天他发朋友圈写:“原来‘学习的苦’,是可以训练的。”

苦这件事,是会变轻的。

而生活的苦,只会越来越重。

有个程序员朋友小李,刚毕业那年月薪六千,干到第三年,还是六千。公司换了好几家,职位变了,待遇没变。他开始焦虑,刷短视频、上网课、打鸡血。后来他突然发现,焦虑的根本原因不是工作太累,而是他停在了原地。

他尝试每天早起一小时,学英语。第一周几乎崩溃,脑子混乱、句子看不懂。到第三周,他能听懂TED演讲里的一部分内容。三个月后,他顺利跳槽到一家外企,工资涨到一万八。那天他对我说:“原来学习的苦,不是白吃的。”

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主动的痛苦”比“被动的痛苦”更值得。

学习的苦是清醒的苦。它让人知道自己在改变。

生活的苦是麻木的苦。它让人逐渐忘记改变。

清醒的苦,能通往希望;麻木的苦,只会通向重复。

当然,不能否认,社会的不平等,让“学习的苦”对很多人而言变得奢侈。有人在凌晨学习,是为了升职;有人在凌晨打工,是为了活下去。学习并不能立刻带来公平,但不学习,一定巩固不公平。

一个简单的“可行小动作”:今晚你可以做件很小的事——关掉短视频,打开一本书。哪怕只读五页。不要想着“我能不能坚持”,只想着“我能不能开始”。第二天你可以记一句印象深的句子,写在手机备忘录。十天后再看,你就能看到自己在积累。

这就是主动的学习。

另一个小实验,是“记录问题法”。当你遇到不懂的词、不懂的事,不急着问ChatGPT,也不立刻百度。先写在纸上,等晚上查答案。因为“找答案”的过程,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这两个动作,简单、便宜、可复制。你不需要伟大的动力,只需要一点点时间。

是的,学习有时像一场自虐。你得和自己的惰性较劲。你会失败,会返工,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笨。但人类进化的本质,就是在不舒服里延展边界。

人类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教育的最大目的,是让人学会如何学习。”这句话听起来老气,但放在今天依然刺耳——因为我们习惯了“结果”,却忘了“过程”。

徐孟南是个极端例子。十年前他因为不想被教育体制束缚,在高考交了白卷;十年后,他重新报名高考,只为“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他在采访中说:“打工的苦我已经吃够了,我想试试看另一种苦。”

那是成长的标志。一个人愿意重新去吃学习的苦,说明他开始相信自己还能改变。

而改变的起点,不在知识多少,而在态度反转。

你愿不愿意重新相信:我值得被升级。

生活的苦,会让你低头。学习的苦,会让你抬头。

教育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研究发现:自控力、毅力、延迟满足等“非认知能力”,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成功。这些能力,恰恰在学习的苦中被磨炼。

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能咬牙坚持学点什么,比他学什么更重要。

学习的本质,是自我进化。

当你在地铁上刷完无数个视频,心里空空的;当你在加班后打开一门课,哪怕只听十分钟,你会感到脑子里有光亮的东西在点燃。这就是区别。

有研究显示,大脑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释放多巴胺——那是“成就感”的化学信号。打游戏、刷短视频也能刺激多巴胺,但学习带来的多巴胺更持久,因为它有积累性。

生活的苦,刺激你逃避;学习的苦,奖励你坚持。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最后都会选择后者。

人这一生,逃不掉两种苦。区别在于,你选择哪一种。

吃生活的苦,是为了活下去;吃学习的苦,是为了活得更好。

不愿意学习的人,以为自己在逃避痛苦,其实是在推迟幸福。

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摆脱苦,而在于你能决定哪种苦值得。

正如一句古话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生活的痛苦不会消失,但当你开始学习,它会被赋予意义。

那意义叫——成长。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