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在B站和20万人一起围观她写作业:生活的高潮,在于无聊
2025-10-24

夜深了,北京南三环的风刮得有点冷。出租车停在十字路口,司机打开外卖App,看了看屏幕,又叹了口气。他说:“每天都在忙,但好像也不知道自己在忙啥。”旁边的红绿灯闪了两次,像是在提醒什么。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怕无聊?

这几年,我认识的人都变得很“忙”。忙着刷短视频、忙着看新剧、忙着上班、忙着摸鱼。信息塞满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仿佛只要哪怕一秒钟空下来,就会被世界淘汰。可有趣的是,越忙的人,越常叹气。越热闹的世界,越寂静。

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集体丧失“无聊”的能力。

有人说这很可笑。可笑的是,我们活在一个被算法安排的“热闹幻觉”里,像一场不敢停的马拉松。每次点开App,都像按下了精神止痛药。可是药效过去,我们还是空着。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B站。

那天凌晨两点,我点进了一个直播间。标题写着:苏静恒,自习中。画面里是个女孩,戴着耳机,低头写题。桌上摆着厚厚一摞真题,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没音乐、没滤镜,甚至连灯光都不够亮。评论区却挤满了人:

“她写作业,我也写。”
“我准备考研,看她就像看未来。”
“好平静,好像世界都慢下来了。”

我以为自己会看两分钟就关掉,结果一看就是两个小时。

那两个小时,我什么也没学,什么也没想,只是静静地看着一个陌生女孩低头写作业。窗外的车声远去,屋里的钟声变得清晰。那种感觉,像被生活重新“打磨”了一遍。

第二天我去查她的直播数据,发现有20多万人跟我一样,在围观一个女孩做题。不是看美女跳舞,不是听段子,也不是情绪输出。只是看她写字。

这不是娱乐,是返璞归真。

我们以为“高潮”是刺激带来的,其实真正的高潮,是你在无聊中重新听见自己的心跳。

有人在弹幕里写:“我开始泡茶了。”
有人说:“看她写题,我也能专注。”
有人甚至评论:“谢谢你,让我重新相信慢的力量。”

这场看似无聊的直播,其实藏着一个被遗忘的真相——生活的高潮,从来不在热闹,而在无聊。

我后来特意做了一个小实验。每天早上不看手机的前半小时,就泡茶、发呆、写字。刚开始那种空白让我有点慌。手会不自觉地去摸手机,仿佛不刷点什么,时间就白过了。

可是坚持一周后,我惊讶地发现,脑子变清晰了。做事更快了,情绪也没那么容易被外界影响。

我开始明白,那些所谓的“效率”,其实很多时候是焦虑在假装有用。

这世界让我们习惯了“有用”。读书要考级,学习要变现,休息要“充电”,连发呆都得叫“冥想”。可无聊,才是人最自然的状态。

有个朋友是程序员,每天写十几个小时的代码。他说最怕周末,因为周末不知道该干什么。他曾经花一整天时间看短视频,结果晚上头疼到想摔手机。

后来他在一个周末决定什么都不干,只去楼下公园发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回来后他说:“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生活不是只有代码。”

他说的那句话,我记了下来。

“生活的意义,也许不是填满,而是留白。”

我们太怕浪费时间了。可仔细想想,那些我们以为“浪费”的时间,恰恰是我们恢复能量的时刻。

我去查了美国《心理科学期刊》的研究,报告显示:人类在长时间高刺激环境下,注意力持续下降近40%。而在连续三天的“无聊状态”实验中,被试的创造力平均提升了26%。

换句话说,无聊,是灵感的土壤。

我又想到B站的另一个人——徐大sao。

他的视频一成不变。桌上一盘菜,一碗饭,一头蒜,咔嚓咔嚓地吃。没有转场,没有滤镜,没有特效。评论区却总有人留言:“太治愈了。”

我问朋友为什么喜欢看这种“无聊”的视频。她说:“因为他吃饭的时候,不焦虑。”

她那句话像一记闷棍。我们活得太快了,快到连吃饭都像打仗。边看短视频边扒拉饭,吃完也不记得味道。可徐大sao在提醒我们:饭,就是饭。日子,就是日子。

真正的平静,从来不是戒掉娱乐,而是重新定义什么叫“生活”。

人怕无聊,是因为怕面对自己。

有一次,我在地铁上看见一个女孩,耳机、短视频、对话框三个屏幕同时切换。她的手在抖,眼睛却空。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我们不是被世界捉住,而是被“有用”绑住。

我们被训练得太好了——做什么都要有意义。

写作要涨粉,看书要变现,聊天要社交,健身要晒图。可这一切都在耗尽我们感受生活的能力。

我们不敢无聊,不是怕浪费时间,而是怕看见自己原本的样子。

我曾经试过一件事。某天晚上,九点关掉所有屏幕,什么都不看,只坐着。五分钟,焦虑;十分钟,烦躁;十五分钟,平静。那种平静很奇妙,像是心里有一口被遗忘的井,终于冒出了水。

那一晚,我写下一个句子:“生活的高潮,在于无聊。”

不是诗意的那种,而是日常的。比如洗碗时听见水声滴答,比如等公交时盯着天上的云,比如夜深人静时忽然想到一句老话:“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那是中国人最古老的智慧——空出来,才有光进来。

B站的那些“无聊UP主”,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抵抗过度的有趣。

他们让“慢”重新变得有价值。

我们看他们自习、做饭、修车、浇花,看似没意义,但那一刻,我们在见证一个人真实地活着。

这不是信息,而是存在。

无聊,是我们唯一的自由。

它让你有权利暂时退出世界,不回应、不竞争、不比较。只是坐在自己的时间里,哪怕什么都不干。

有人说,无聊是失败者的奢侈。可我想说,无聊是强者的修养。

因为能安静下来的人,才有力量再出发。

真正的高潮,不是欢呼,不是掌声,而是你独自面对空白页时的平静微笑。

或许,我们都该给自己一次“无聊计划”:

关掉手机,关掉声音,泡一杯茶,看风,看人,看自己。

让生活从碎片回到完整,从有用回到真实。

有趣让我们活着,无聊让我们像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