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国产芯片背后那群人: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2025-10-24
凌晨的实验室,灯还亮着。
窗外的风吹得玻璃颤动,像在提醒:又过了一天。
李然还没走,他盯着显微镜下那块薄如蝉翼的晶圆,屏息,眼神专注得像要把整个世界都折叠进去。
那是一块失败的样品。第四次。
他叹了口气,在实验日志上写下:“又烧了。”
手指上沾着银粉,他顺手在衣服上蹭了蹭,像个倔强的小孩。
这已经是他在这间实验室待的第十二个年头。
十二年,没买车,没房,没股票,甚至没什么人知道他是谁。
但他心里有一个信念——中国要有自己的芯。
有人说他傻,说他在一个永远追不上的行业里浪费青春。
可他每次听见这种话,只是笑笑。
“如果没人去做,永远追不上。”
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他从来没改过。
芯片这行,外人看不见的辛苦太多。
一颗米粒大小的芯片,背后可能是几万次实验,几十亿资金,还有数不清的失败。
有一次,他的朋友在聚会时开玩笑:“你们造芯片的人,是不是都喜欢受虐?”
李然笑着说:“是啊,我们拿显微镜对着世界发呆,你们在KTV对着酒瓶唱歌,大家都在找信号。”
那天他喝多了,回去的路上他在地铁里睡着,手机掉在地上,被人捡起来。
对方看到屏保,是一张硅片照片,问:“这是什么?”
李然迷迷糊糊说:“是未来。”
未来这两个字,在这个行业里,是最奢侈的词。
芯片,是一个烧钱的黑洞。
投十亿进去,不见得能掀起半点浪花。
据《中国半导体产业协会》2024年报告,中国芯片产业累计投资超过3万亿人民币,但量产突破的项目,不到15%。
也就是说,85%的努力都在黑暗中蒸发。
可有人依然在干。
华为被断供那年,李然所在的实验室彻夜通明。
每个人都憋着一股气。
“被卡脖子”这四个字,像一把刀插在胸口。
有人愤怒,有人无奈,也有人哭。
但没人走。
他记得那天的微信群,只有一句话:
“咱们不行也得行。”
那年冬天,他和团队在零下五度的厂房里试产新晶圆。
一台进口设备突然罢工,维修要等三个月。
“不能停。”
于是他们拿手工焊的工具,一点点修,修了六个小时,机器重启。
没人鼓掌,只是默默继续干活。
这种默默,其实是中国芯片行业最真实的底色。
这行不光费钱,还费命。
2022年,有统计显示,中国芯片行业工程师平均工作时长每天12.7小时,比硅谷高出近40%。
他们不是不懂生活,而是没得选。
芯片,不是一个项目,是一场修行。
有次,李然的导师说了一句话,他到现在都记得。
“造芯片的人,得有点疯。”
那种疯,不是歇斯底里的疯狂,而是对失败免疫的那种执拗。
失败一百次,也要把第101次当第一次做。
他真的试过。
在一次项目测试里,他们设计的光刻模板出错,整批样品报废。
损失两百万。
那天所有人都沉默。
李然把白板擦了个干净,写下四个字——“从头再来”。
第二天一早,大家又都来了。
有同事问他:“你不觉得心累吗?”
他说:“我累,但我舍不得放。”
放弃太容易,重来太难。
有时候他也想起别的行业的人。
互联网人熬夜写代码,可以瞬间爆红;金融人一单赚几百万;而他们,能让晶圆亮一次,就要庆祝一晚上。
可正因为慢,所以珍贵。
因为难,所以值得。
这种难,不只是技术的。
还有心理的。
他去参加过一次行业大会。
会上,一个外国专家展示了他们的新技术——3纳米制程,图像清晰得像魔法。
坐在台下的李然,手心全是汗。
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差距。
不是落后五年十年,而是落后一个时代。
但他没灰心。
“落后一个时代,也得有人去追。”
他说这话时很平静。
追赶这件事,注定寂寞。
没人会在意你做了多少努力,人们只看结果。
芯片这种东西,做出来是理所当然,做不出来就是无能。
“我们就像影子。”他曾说,“当光亮的时候,没人注意到我们。”
可他依然不肯停。
后来,他决定做个小实验。
他在团队内部发起一个计划——“每天记录一次失败”。
每个工程师都要写下当天遇到的问题,不论多小。
一周后,他们发现失败日志比成功报告厚了三倍。
李然笑着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资产。”
这个小动作让团队气氛变了。
失败不再是耻辱,而是路标。
他们学会了分享错误,也更快地找到突破口。
这方法后来被别的实验室学走,还被写进了《清华半导体管理案例》。
李然没觉得骄傲,只是说:“能被借鉴就好,说明我们走的路不全黑。”
芯片行业的人,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被遗忘。
他有一次出差,在飞机上遇到个孩子。
孩子问他:“叔叔你是干嘛的?”
李然说:“我造芯片。”
孩子歪头问:“那芯片长什么样?”
他愣了几秒,说:“像一颗米粒。”
孩子笑了:“那我每天都在用你造的东西。”
那一刻,他突然红了眼。
原来,努力不是没人看见,只是没听见。
几年后,国产芯片终于迎来一次爆发。
华为Mate60发布,全国产芯片。
新闻出来那天,实验室所有人都没说话,只是静静看着屏幕。
李然把手里的咖啡放在桌上,轻轻说了一句:“我们也算没白干。”
那天晚上,他走出实验室,月亮很圆。
他想起那些熬夜的夜、那些失败的样品、那些咬牙坚持的日子。
每一滴汗都落在了这轮月光里。
有人问他:“你觉得值吗?”
他想了很久,说:“我们做的事,也许要下一个时代才会值。但如果没人去做,这个时代就白活了。”
他没再解释。
那天夜里,他又回到实验室,重新打开仪器。
那是他第412次调光刻机。
没有掌声,没有记者,没有直播。
只有他一个人,对着机器屏幕说:“再试一次。”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这句话,刻在无数中国芯片人的心里。
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神话。
他们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只是把普通做到了极致。
他们知道,世界不等人。
知道每一次技术封锁,都是一场逼仄的赛跑。
他们没时间抱怨,只能往前。
正如那句老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这不是口号,是他们的日常。
如今,国产芯片还没真正“强大”。
可路,已经有了。
那些曾被人嘲笑的失败,那些没人理会的坚持,正在悄悄改变格局。
就像地底的根,不声不响,却在推着春天往上长。
或许有一天,当孩子再问起芯片长什么样,李然可以笑着说:“就是你手里的未来。”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