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目标和方向,对什么都没兴趣,怎么办?
2025-10-24
那天的天色灰得发沉,像一口不曾清洗的老锅。风从街口刮来,卷起报纸的边角,在她脚边打了几个转。她站在十字路口,看着红灯一遍遍闪烁,心里突然空了一块。不是因为失业,也不是失恋,而是那种说不清的空——像是一早醒来,灵魂被人抽走,只剩个身体在惯性地运行。她心里冒出一个念头:我是不是,对什么都没兴趣了?
这样的念头,并不稀奇。近几年,它成了一种流行病。心理学家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空心病”。北大心理咨询中心在2017年的一项报告里提到,约有40%的大学生存在“空心”倾向——焦虑、茫然、缺乏热情。而这数字,如今只会更高。时代越来越快,但人越来越慢。快与慢的缝隙里,掉落了太多无声的灵魂。
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前几天,一个朋友凌晨两点给我发微信。他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工作也没问题,钱也不算少,可我就是不想动。每天醒来,觉得人生像复制粘贴。”我问他,你想过为什么吗?他说,“也许是我没找到真正喜欢的事吧。”
我笑了,说,“也许你不是没找到,而是没开始养。”
兴趣,从来不是天生的宠儿,它更像是一株需要浇水的植物。美国心理学家Lent在1994年提出“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他发现,所谓“兴趣”,其实是“自我效能”与“结果期望”的共同作用。前者是你觉得自己能不能行,后者是你觉得做这事有没有意义。两者一旦合拍,就会燃起那团火。
想一想,那些你真正投入过的事,是不是都有这两个条件?你觉得自己能做好,它也能带来某种价值。就像有人爱写作,不只是因为文笔好,而是因为写字能帮人理清混乱的世界。有人爱摄影,不只是因为构图漂亮,而是因为那一瞬间的光影,让他觉得自己在捕捉生命。兴趣从不是“找”到的,是“做”出来的。你一边试,一边修,一边变熟悉,于是它就生根了。
可我们的问题在于:多数人连试都不试。
有人说,没动力;有人说,没时间。其实,更多时候,是不敢。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得太“听话”,总有人告诉你:先把任务做完,再谈喜欢。于是你就这样长大,一路优秀,却越来越空。外界的标准太多,内心的声音太小。久而久之,你就分不清——到底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别人让我想要的”。
曾经有个学生,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做得风生水起,年薪三十万。但她找我谈时,满脸憔悴。她说:“我每天都在满足别人制定的KPI,可我不知道自己的KPI是什么。”我问她:“那你想要什么?”她沉默了半分钟,说:“我不知道。”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很多人的迷茫,不是因为没目标,而是目标太多、太杂、太外在。我们被告知,要买房、要结婚、要升职、要体面。可没人告诉我们,如何“想要”一件事。更没人教我们,怎么“拒绝”不属于自己的欲望。
于是,我们忙着生活,却忘了活。目标成了枷锁,动力成了负担。有人在三十岁死去,只是到八十岁才被埋葬。
但目标这件事,其实没那么玄。心理学家德西在“自我决定理论”里指出,人类最深层的动力来源于三个要素:自主、胜任、连接。也就是说,你得觉得这事是自己选择的(自主),你能把它做好(胜任),它能让你与他人或世界建立联系(连接)。少了任意一个,你都会觉得“没劲”。所以,要找方向,第一步不是往外看,而是往里问:什么让我感觉“这就是我”?你若能回答这句,路就亮了。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该往哪儿走?方向,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有个朋友叫阿哲,曾是程序员。工作五年后,他辞职去做手工皮具。家人都劝他别冲动,他却说,“我想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喜欢。”刚开始,他的作品卖不出去,一年只挣两万块。那一年,他差点放弃。后来有一天,一个客人留言说:“你的皮包陪我走了三年,颜色越用越温柔。”阿哲看完哭了。他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我喜欢的不是皮具,而是“有人因为我做的东西而生活得更好”。现在,他的品牌已经小有名气。
有趣的是,他也没找到什么“使命”,只是一次次试错、调整、修正。他说:“方向不是目标的起点,而是实践的结果。”
我很认同这句话。太多人在等“准备好”,可人生哪有准备好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计划,而是能验证计划的行动。动起来,才有反馈;反馈来了,才有修正;修正多了,方向就出现了。真正的“目标感”,不是你找到一个永恒的答案,而是你不断地问——我现在做的,是否仍值得?
有个经典研究来自斯坦福的心理学家Carol Dweck。她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在不确定中保持动力。因为他们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改变。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在找目标,而是在“生成”目标。目标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动态的探索。
这其实像极了生活。你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停下来,你只会换个方法再试。很多人卡在“失败”两个字上,觉得做不好就算完。但失败本身,就是成长的入口。每次返工,都是一次筛选:不适合的被淘汰,适合的被留下。久而久之,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竟然一步步靠近了那个“最像你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此刻正陷在空心里,试着做个小实验:去做一件你“不讨厌”的事,哪怕再小。去跑步十分钟,写下你今天的三句话,整理桌面,修一只坏掉的椅子。重点不在于这事多有意义,而在于让自己重新“感觉到能动”。大脑的奖赏系统需要一点点激活,像老旧的引擎,得先热起来。只要动,就会有反馈;只要有反馈,你就不会一直空着。
还有一个实验,你可以今天晚上就做:拿出一张纸,写下三件让你觉得“还不错”的经历。不管是小时候画画被夸,还是最近做饭被朋友点赞。然后,问自己: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是创造?是帮助?是掌控?那就是你的“倾向”。倾向,是兴趣的种子。你只需要不断地把它种进不同的土壤,看哪里能发芽。
这过程中,别怕“慢”。慢,是对抗空心的最好药。节奏太快,人就只剩呼吸,没有方向。你得留时间让自己发呆,让感受发酵。真正的目标,不是在喧嚣中喊出来的,而是在安静里浮现的。
当然,也别封闭。很多人的空心,不是因为内心空,而是因为外界太窄。多接触不同的人,去听不同的声音。你会发现,别人的世界有多大,你的困顿就有多小。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的:“当你跨越那片风暴,你会发现,你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你。”
有时候,走出去,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是为了遇见更大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是生命在提醒你:你还在活。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细节。去年我在云南旅行,遇到一位种茶的老人。他每天清晨四点起,挑着竹筐上山。那天山雾很厚,我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不累啊,这茶不是给我摘的,是给我孙子以后喝的。”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意义”从不是一个高大上的词,它藏在每一件细小的行动里。空心的人,不是没目标,是忘了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现在找不到目标,也没关系。你不需要立刻“想清楚”,你只需要去“做一点”。哪怕只是今天去楼下那家从未进过的书店,哪怕只是发一条真心的消息给朋友。生活不会因为你的迷茫而停止,它只会在你不经意的举动里,重新启动。
很多时候,方向不是被发现的,而是在动的过程中显影的。就像底片泡在显影液里,你必须等一等,看它慢慢浮出来。那是一个过程,一种呼吸。
你不是没目标,只是还没听清内心的声音;你不是没兴趣,只是忘了如何被世界点燃。你要做的,不过是重新伸出手,让风再一次吹到你的指尖。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