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张一鸣:越是高级人才,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
2025-10-24

凌晨三点,北京的风刮得像是在打磨什么。字节跳动的总部楼灯还亮着几层,一个年轻的经理靠在茶水间的玻璃前,手机屏幕映着他的脸。他刚刚和上司吵了一架。吵的原因,是目标没达成。更准确地说,是他觉得团队的人不够努力。而上司却回了他一句:“你带的不是团队,是你的映射。”这句话,让他一夜没睡。

你会发现,几乎所有走到高位的人,都有那么一刻被这类话击中。那一刻不是愤怒,而是清醒。清醒地意识到,所谓“高级人才”,并不在于履历多光鲜、口号多响亮,而在于——当外部的成果迟迟不来时,内部的素质是否能撑住局面。

张一鸣说过一句话:“越是高级人才,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这句话后来被无数管理者引用,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的分量。

我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是在字节跳动的一个内部培训上。讲师放了一张PPT,只有五个词:理性、逻辑、修养、企图心、自我控制力。没有解释,没有注脚。他说:“这五个词,构成了字节的中枢神经。”

那天底下坐着的,都是高级经理、总监级别的人。大家都在记录,但现场安静得有些异样。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这五个词不是外表的标准,而是镜子。照的是自己。

理性,是第一个门槛。

理性并不是冷漠,而是能在情绪和判断之间留出距离。张一鸣习惯在会议上反问:“你的判断,是基于情绪,还是基于目标?”他常说,理性的人不是不动情,而是能看见情绪的边界。

理性的反面是冲动。冲动的决策,看似效率,其实是毁灭的前奏。2015年,字节还在扩张期,一位中层因为看不惯合作方的拖延,当场拍板换供应商。三个月后,项目成本暴涨三倍。复盘会上,张一鸣问:“你当时为什么那么快决定?”那位中层沉默许久,只说了一句:“我当时太生气了。”张一鸣点头,说:“这不是错,而是短视。”

理性,是为了让人做得慢一点,但准一点。

逻辑,是理性的肌肉。

一个有逻辑的人,不是反应快,而是能在复杂里找到清晰。字节的管理层会议,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的汇报超过三分钟,还没讲到关键逻辑,就会被打断。张一鸣不喜欢那种“看似懂很多”的人,他说:“我不怕你不知道,我怕你把知道的东西搅成一锅。”

有一次,他让一个部门负责人复盘失败的产品。那人洋洋洒洒讲了二十分钟,从市场到技术,从趋势到情绪,最后说:“反正我们已经尽力了。”张一鸣笑了一下,说:“尽力不是逻辑,结果才是。”会后,他留下一句话:“逻辑混乱的人,看起来在思考,其实在逃避。”

修养,是逻辑的容器。

一个团队的气质,从高层开始蔓延。那天在公司走廊,我看到两个副总裁因为方案争执不下,其中一个忽然摔了笔。那一刻的空气僵得可以掐出水。后来那位副总被调岗。张一鸣的评语只有一句:“能力大于修养,是灾难。”

修养不是表面的温和,而是能在冲突中守住底线。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让自己变成情绪的传声筒。

企图心,是驱动一切的引擎。

2014年字节还只是个二线公司,没多少人看好。有人劝张一鸣:“做个安稳的内容平台也挺好。”他回答得很平淡:“人要对自己的潜力有敬畏。”
那一年,他连续熬夜一个月,盯算法、改推荐机制、调组织结构。有人说他疯了。他笑着说:“没企图心的人,连疲惫都没有价值。”

后来字节的文化里有一句话流传很广:企图心,是最高级的勤奋。
不是忙,而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忙。

自我控制力,是所有素质的根。

它不是压抑,而是掌控。字节有个叫“冷静期”的小实验,规定在公司任何重要决策前,必须留出48小时的“冷却窗口”。谁也不能拍板。哪怕CEO也要等。
刚开始,很多人觉得浪费时间。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制度让无数冲动型错误被提前拦截。张一鸣说:“克制是高级形式的自信。”

我曾和一个离职的老员工聊起这件事。他说:“这公司有点可怕,连自控都制度化了。”我笑着问:“那你为什么还留了五年?”他想了想,说:“因为那种节奏,让我学会慢下来。”

这五个素质,看似简单,其实是所有高级人才的底盘。理性让你不乱,逻辑让你不糊,修养让你不爆,企图心让你不懒,自控力让你不崩。

但它们难在一点——越往上,越容易丢。

我在一次企业咨询项目里,遇到一家陷入泥潭的公司。二把手长期不产出成果,却凭借资历稳坐高位。开会时总打断别人,推诿责任,还时不时借“忠诚”博感情。老板心软,不舍得动他。结果红利期一过,公司问题集中爆发。优秀的人一个个离开,只剩下疲惫的中层在原地打转。

那位老板后来对我说:“我怕动他,会让团队寒心。”我反问:“现在还有团队吗?”

他沉默很久,叹了一句:“德不配位,终究要还。”

组织最怕的,不是无能,而是容忍。容忍坏榜样,等于鼓励堕落。

邓小平曾经说过:“贯彻执行的关键在于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高级干部办到了,全军就容易办到;办不到,就一风吹。”

在目标管理里,高层的素质决定了公司的命脉。因为人不是跟公司走,是跟领导走。领导的理性、逻辑、修养、企图心、自控力,构成了组织的气场。气场一旦塌陷,所有制度都是摆设。

我曾采访过一位从字节离开的产品经理,他说:“张一鸣不是完美的人,但他至少能在混乱中稳住。”
我问他:“稳住什么?”
他想了想,说:“他能稳住边界。”

边界是什么?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理性是边界的线,逻辑是边界的形,修养是边界的温度,企图心是边界的方向,自控力是边界的守卫。

字节的快速成长,从不是奇迹,而是边界清晰的结果。

很多创业者以为要靠天赋、靠胆识,其实更重要的是——在高速增长中不失控。

张一鸣有个习惯:每到一个阶段,他都会亲自复盘一件事——不是公司赚了多少钱,而是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开始失控”。
他写在备忘录里的一句话是:“做得越大,越要回到基础。”

基础,就是那五个词。

有趣的是,我在另一家初创公司也看到了类似的影子。他们做了个“镜像实验”:要求每个高管每周写一次“情绪日志”,记录本周自己在哪一刻失控。结果发现,最容易失控的,不是遇到困难,而是被否定时。
CEO笑着说:“原来我们不是怕问题,是怕失面子。”
这就是人性。也是自控的终点——承认自己。

我曾问一位前字节高层:“你觉得高级人才最稀缺的特质是什么?”
他答得很慢:“能不自欺的人。”

这话听起来很冷,但其实极暖。因为一个能不自欺的人,才真的能带领别人看到真相。

越是高级人才,越要看基本素质。因为到了那个层面,技术可以教,策略可以学,唯独心性无法伪装。

那些素质,就像灯塔,不耀眼,却能照清航线。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