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辞退了一名核心高管:不躬身入局,不配做管理者
2025-10-24
夜里十点,公司走廊的灯还亮着。
人都走光了,只剩他一个人。电脑屏幕上的Excel闪着冷光,表格里是一串刺眼的红色数字——销售目标完成率58%。
他把笔一摔,靠在椅背上,喃喃一句:“我尽力了。”
可他自己都知道,这话连他都骗不了。
三天前,我决定辞退他。
这不是冲动的决定,也不是业绩一时不达标的问题。真正的原因,是他始终站在“局外”。
他看得多,想得多,评论也多。唯独少了一样——行动。
他从来没有躬身入局。
一个管理者若不入局,就等于在战场上看别人厮杀。
你可以评点战术,可以谈策略,但你不会赢。
那天我跟他谈话,他坐在我对面,神情镇定,甚至带着一点微笑。
我问他:“你觉得团队为什么业绩下滑?”
他答:“市场问题、竞争加剧、总部政策频繁调整……”
我听完摇头:“你说的都没错,但这些都不是理由。真正的问题是——你没下场。”
他愣了几秒,嘴角的笑僵住了。
其实早在一年前,我就察觉了端倪。
他喜欢“指挥”,不喜欢“卷袖子”。
喜欢说“他们应该”,很少说“我来试试”。
在会议上总能把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却从不出现在一线的现场。
团队熬夜写方案,他说:“这不是我的职责。”
客户抱怨服务不到位,他说:“那是执行部门的问题。”
看起来理性、专业、逻辑清晰,但那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清晰。
真正的领导,不是把自己抽离,而是把自己沉进去。
我记得曾国藩写过一句话:“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那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因为管理从来不是控制别人,而是先投身进去,让别人看到你愿意承担。
有一次,客户突发重大投诉,项目要在三天内重做。所有人都慌了,他站在会议室角落说:“先冷静,先复盘。”
但他自己没动。
是一个普通的新人熬了三天三夜,把方案救了回来。那天我去加班看他们,新人眼睛通红,手上贴着创可贴。
我问他:“你怎么还没回去?”
他笑了笑:“总得有人先上。”
那一刻我明白,领导不是头衔,是选择。
几周后,我在全员大会上讲了这件事。我说:“做管理者的,不要只在局外分析,要能下到田里。”
那位被我辞退的高管在台下,表情复杂。
他可能觉得,我在暗指他。
但事实是,我根本没必要暗指——所有人都看得出来。
一个不能入局的管理者,会让团队慢性溃烂。
他把失败解释成系统问题,把拖延包装成理性思考,把距离感伪装成领导力。
但底层逻辑只有一个——他害怕承担。
承担意味着失误、被质疑、被否定。
可真正的成长,恰恰发生在这些瞬间。
那天我请他喝咖啡。
我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下属为什么不信任你?”
他沉默。
我继续说:“因为他们没见过你在泥里。你太干净了。”
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重。
但干净的领导,不一定是好领导。
曾经我也犯过同样的错。
几年前公司遇到现金流危机,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三天,写方案、看数据。
团队在外面四处谈客户、催账、加班到凌晨。
等问题解决后,我以为自己是英雄。
可一个老员工后来对我说:“我们都知道你聪明,但那几天我们希望你在现场。”
那句话让我彻夜难眠。
原来在他们眼里,我也曾经是个“局外人”。
从那以后,我开始强迫自己“下田”。
客户会议我必到,项目复盘我亲听,哪怕只是坐在角落里。
我还做了个小实验——每周抽出两个小时,随机加入一线部门的日常工作,不做指挥,只观察、记录。
一开始员工拘谨,后来他们开始跟我说真话。
那两小时,成了我最重要的时间。
也是那段时间,我第一次理解了“入局”的分量。
入局,不只是身体在场,而是心在场。
当你愿意下去,你就会看到那些冷冰冰的数据后面,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看到他们加班时的疲惫、被骂时的无力、面对客户时的胆怯。
当你看见他们的处境,你的判断才会有温度。
管理学里有个经典案例。
1990年,美国西南航空遇到航班延误危机。
高管团队没开会议、没发通告,而是换上地勤制服,和一线员工一起搬行李、疏导乘客。
短短两天,危机被化解。
那家公司后来成为全球最有韧性的航空公司之一。
他们的CEO赫布·凯莱赫说过一句话:“管理不是命令,而是一起去做。”
这句话,我后来贴在了办公室门口。
但也要承认,入局是会疼的。
疼在被误解,疼在承认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
有一次我带团队去谈合作,对方现场提出了十几个反对意见。
我当时没接住,被怼得一言不发。
回来后,我整整反思了一周。
我才发现,我早就习惯站在安全距离看问题,而不是直面矛盾。
那是我作为管理者最失败的一刻。
但也正因为那次失败,我才开始真正学习——如何不逃。
我给自己定了个动作:每当想说“这不是我的事”时,强制自己问一句——“如果我现在是当事人,我会怎么做?”
这简单的一问,改变了很多判断。
有几次我因此提前发现了项目风险,也因此修正了一个错误决策。
后来我让团队也用这个方法,叫它“入局一分钟法”。
每个人在汇报问题前,都要先假设自己是现场负责人。
刚开始他们觉得麻烦,后来都说,这让他们看问题更深。
还有一次失败更彻底。
那年我们推出一个新产品,我亲自带队。
为了追求速度,我跳过了客户调研,直接上线。
结果反响惨淡,销售一周内跌到谷底。
团队都很沮丧。
我开会时说:“这次错在我。”
没有推卸,也没有解释。
因为我知道,那一刻我必须亲自背锅。
如果我不躬身,没人会再信任我。
那一刻的坦白,反而让团队重新凝聚了。
他们看到我也会犯错,也在现场承担。
后来我总结,那次失败反而是公司最好的礼物。
它让我明白,入局不是完美地解决问题,而是愿意为问题站出来。
哪怕被质疑、被打脸,也要站出来。
前段时间,我看《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标题是《管理者的共情式行动力》。
文章里提到:“共情不是情绪,而是一种能量转换——把理解变成行动。”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那个被我辞退的高管。
他理解太多,行动太少。
他懂得共情,却不会转化。
这就是“聪明的混混一族”。
他们不是坏人,只是困在“聪明”的壳里。
他们以为理性和判断就足够,却忘了管理是接地气的活。
他们口头上谈战略,心里却惧怕泥泞。
久而久之,团队对他们敬而远之。
后来我又见到他。那时他去了另一家公司。
我们在咖啡馆打了个照面。
他笑着说:“我终于明白你说的‘入局’是什么意思了。”
我问他:“怎么说?”
他说:“现在我每天都在现场。客户骂我,我自己上。以前我只看数字,现在我看人。”
我笑着祝他好运。那一刻,我知道他是真的变了。
人总是要经过几次疼,才学会躬身。
在这个时代,信息太多,观点太快,人人都想当评论者,少有人愿意当行动者。
但真正能推动世界前行的,从来都是那些愿意入局的人。
公司里有个年轻经理,去年刚升职。
他没什么资历,却赢得了全组的信任。
原因很简单:每次加班,他都在。
客户出事,他先到。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我怕团队觉得我只会说。”
这话朴实,却击中了本质。
领导的威信,不是说出来的,是蹚出来的。
所以,当一个人拒绝入局,他其实是在拒绝成长。
当一个领导逃避现场,他就失去了领导力。
一个无法躬身入局的人,不配做管理者。
因为管理的意义,从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共赴一场泥泞。
而当你真的下去,你会发现,泥里也有光。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