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华为被美国全面封杀”后的深度反思:无根之痛
2025-10-24

在凌晨三点的西伯利亚,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雪花撞击玻璃的声音。那名尝试把自己名字刷成「北极探险家」的自由工作者,望着一封客户邮件,悄声问自己:“我是谁?”

听起来像个笑话,却真实发生在现实中。身份感,就像一件外套,穿起来温暖,可脱下来后,是真空。我们都在鏖战一种看得见的标签,却忽略了更重要的,无标签时还站得住的那根骨架。身份感,不是价值的代名词,却极易被误当成价值。

我曾在一个创业聚会上遇到几位青年,他们每人一张厚厚的名片。一个自称“品牌创始人CEO”,另一个说自己是“内容生态顾问”。主办人出于礼貌轮番介绍,场面如同角色扮演。可当话题转到“你具体做什么”时,他们的话语迟疑了。那种迟疑,像是无证驾驶。标签先贴上,行为再找理由。那一刻,我看见了身份感如何被当作护身符,却忘记了用实力去撑——能力缺席,面具就碎。

公开资料显示,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BIS)在 2019 年5月16日,将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及其多家附属列入“实体清单”,因为认为其“合理原因相信该公司从事与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相反的活动”。(商务信息服务)这就说明,即便是世界巨头,也可能因根基不牢,被外部力量一刀割断。身份强大,不等于根基强大。

对话里,我曾问一位“创作者总监”:“你的创作多久坚持一次?”他看不到我眼底的真实,只回答:“每天更新。”却没讲更新了什么。后来我去看他的内容,三天里几条推文,都是同一个话题间歇换色。评论区都是套路称赞:“你真牛”“涨粉了吧”。我沉默。那不是创作,那是表演。身份先行,内容落后。

我又带着一个简单的动作实验:当天晚上,你把社交简介中“职位”“头衔”全部删掉,只留下名字和一句极简单的自我介绍,比如“我写字”。然后观察一周,谁还主动联系你,谁还把你当成“有料”的人。真正执行这个“小实验”的,是我的一个记者朋友王海生。他照做了,提问少了,但问得更深了。一个务虚场景,变成了实质对话的入口。他说:“删去了头衔,我反而更真实。”那一刻,我看到身份退位,存在上位。

身份感发力最大的时刻,往往是它被他人照镜子时。那家咖啡馆里,一个自称“品牌合伙人”青年对我说:“你看,我进了创始人交流群,我现在也是合伙人身份。”我点头微笑。然后他说:“你不觉得我背景差吗?”我问:“你背景是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就是一直做内容。”那句“没什么特别”,在他的口中竟像毒药。身份感成为补偿机制,而不是自然状态。补偿机制稳定得越快,崩塌得就越猛。

这是普遍现象,却不是表象问题。问题在于:标签增厚了,我们却仍觉得空虚。真实的能力、源自于时间累积的专注、由内部驱动的坚持,被标签掩盖,我们却浑然不知。研究资料显示,当一个人的自尊建立在外部评价之上,他的心理安全感就如沙地建房,随时塌陷。(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身份感,就是这坑。

我也有一次失败。那年我写了一篇专栏,文末我加了“知名自媒体Z号签约作者”的标签。发布后,评论里不是赞,而是说:“你怎么也开始玩标签了?”我心里刺痛。于是那稿我撤了,删掉签约作者、自媒体、KOL这些称号,只留下:“我写文字。”收到的互动,又多了起来。“你今天的文字真诚了。”一位读者如此留言。我在心底承诺:标签我撤了,文字回来。那是一次返工,是一场回归。因为责任在我——为内容负责,为读者负责。执行者是我。标签不是我。

我见过真实而低调的强者。一位社区图书馆的老板李先生,书店不到五十平,却能聚集一群读者。他不叫自己“文化创业者”,只说:“我卖书。”有人问:“你为什么不宣传?”他笑说:“书店安静,我怕打扰作者。”那句话像一把刀,从嘈杂里划过。身份少了,意义多了。行为真实了,标签无关紧要。

对比那些头衔厚如砖,却内容薄如纸的人,我们看到身份先行的代价:焦虑、空虚、演戏。真正可敬的,是每天走在做事的路上,不用让名字证明自己。就像我那位记者朋友,他居然说:“我还没决定要做哪种人呢。”用这样一句话,便压住了那些自称“总监”“创始人”“大师”的张力。真实的人,不用先定义自己。定义是后续。

在我们这个时代,流行标签、标榜身份像流感蔓延。朋友圈里,自拍配一句“自由职业者”“品牌合伙人”,视频里一句“人生导师”成为通行证。少有人问:“你为谁解决问题?”更多人问:“你是什么职位?”而当真正的问题来了,他们慌了。因为名字是假的,能力是真的空。

也许你现在对自己说:“我没有名片。”很好。也许你拥有一个厚名片。也没关系。但请问一句:假如有一天名片失效,剩下的,是谁?剩下的,能不能继续站?这是我想说的核心。身份感,不是护盾,也不是盔甲。它可能遮住你,也可能挡住光。我们要的,不是靠名字活着,而是靠存在被承认。

再说一个“小实验”。今天起走五分钟,给自己一个“无头衔”的一句话自介绍:你可以跟朋友说:“我叫××,我在思考怎样写东西。”然后看对方的反应。你会发现,有人立刻跳过头衔,问:“你写什么?”也有人停顿,因为被标签错位削弱了提问的勇气。这个动作极低成本,却能让你观察:头衔是否遮蔽了你的内容。明晚你再把这个体验记录下来,看看你更愿意被认识“是什么”还是“做什么”。如果那晚你写下感受——就完成了第二个实验。

我们讨论身份感,并非要你否定它。身份在社会里有其意义。但我要你明白一点:真正的力量不在外在头衔,而在你持续的行动、可被检验的真实、在你被动摇时还坚持的那根脊梁。你做的事情,别人看到的改变,是你身份感最真实的证明。反之,仅凭一个名字,你会被随时换掉。

有人说,“真正牛逼的人,从不迷恋身份感。”这话看似轻描淡写,却藏着深意。他们把能量用在做事上,把焦虑放在标签之外。他们用作品、用口碑、用时间,慢慢构建一个你看不到的身份——不是写在名片上,而刻在别人心里。

镜头再切回那个黎明前的西伯利亚青年。风还在,他合上电脑,不再写“北极探险家”的头衔。他只写:“我在北极,记录窗外雪。”那一句没头衔,却胜过千言万语。因为他在做。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