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届年轻人开始报复性存钱:90后,真能靠攒钱改变现状吗?
2025-10-24
深夜的便利店,灯光亮得有点刺眼。收银台前排着三个人,最前面的女孩把零钱一点点数到掌心,硬币叮当作响。她身后的男孩,穿着有些旧的卫衣,手里攥着一瓶六块五的矿泉水,刷卡的时候犹豫了两秒。付款成功后,他在心里默念:今天的花销结束了。那天是星期四,凌晨一点,他刚从加班的公司走出来,地铁早停了,他舍不得打车,步行三公里到这家24小时便利店,只为了省下二十块。
这不是孤例。最近一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这样生活。有人卸载了所有分期App,有人把信用卡剪碎扔进垃圾桶,有人租进十平方米的小屋,每天自带午餐,只喝白开水。朋友圈的标题从“今天又买到了心仪的包”变成了“今天少花了一百块”。你看,那些曾经追着消费主义狂欢的人,开始报复性存钱。
但问题是——90后,真的能靠攒钱改变现状吗?
我采访过很多年轻人,几乎每个人都说过类似的话:攒钱让我有安全感。可我也听过另一种声音:“钱又不够买房,存了也白存。”矛盾就在这两句话之间,一个是底气,一个是失望。
有个朋友小唐,今年二十七岁。她原本在上海做设计,每天画图改稿,晚上十一点后才下班。去年开始,她算了笔账:收入一万五,房租六千,吃喝杂费三千,剩下的勉强攒两千。她对我说:“以前我把钱都花在‘让我开心’上,现在我只想买点未来。”那句“买点未来”,我记到现在。
她开始极端地存钱。午饭只吃单位食堂,饮料换成白水,衣服一年只买两套。半年后,她存下三万块。那笔钱,她拿去报了个室内空间设计的进修班。三个月后,她跳槽到一家大公司,工资翻倍。
“攒钱改变现状吗?”她笑着说:“我不确定,但它改变了我的半径。”
你看,这就是报复性存钱的真正意义。它不是吝啬,而是一种重新掌控生活的尝试。
资料显示,根据央行2024年第一季度金融数据报告,中国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44万亿元,同比上涨12%。而年轻人贡献了其中的主要增量。腾讯谷雨实验室的调查中,有61%的90后表示“正在积极减少支出”;另有47%的人明确说“存钱是为了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的权利,这四个字很关键。
过去的几年,疫情、经济波动、裁员潮,让太多人意识到一个事实:没有钱,你连体面焦虑的资格都没有。于是,人们开始重新信奉现金流的力量。
但也有人在质疑——在物价飞涨、房价高企的当下,攒那点工资能改变什么?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朋友阿哲的故事。
他是程序员,年薪三十万,典型的技术男。之前花钱大手大脚,换手机比换牙刷勤,每年旅游两次。疫情那年,公司裁了半数人,他侥幸留下。那次之后,他突然开始记账。
“我发现自己过去三年,最贵的不是吃喝,而是冲动。”
他做了一个小实验:每次想买非必需品时,先把商品截图放进一个文件夹,取名叫“想要的”。设个闹钟,一周后再看,还想要就买。结果三个月后,他发现,那些“想要的”截图里,自己连十张都懒得点开。
那天他对我说:“我终于明白,攒钱不是把钱留下来,而是把心收回来。”
这句话很妙。真正的攒钱,不只是钱包鼓起来,而是你的欲望开始变清晰。你知道什么值得,你也知道自己在为什么付出。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写道:人类追求的幸福,并不来自更多的消费,而来自对自己行为的可控感。换句话说,能控制花钱的人,更容易掌控人生。
可控制意味着克制,克制意味着痛。
我认识一个女孩阿笛,刚工作那年特别爱买口红。一个月工资八千,光化妆品就花掉三分之一。后来因为家里急需用钱,她开始逼自己每月存两千。第一月,她成功了;第二月,她去朋友婚礼,破功了。她哭着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太没用。
我让她重新做了个实验:不要定死目标,而是每花一笔钱,记下用途、心情和购买原因。三个月后,她发现,花钱时的快乐平均只持续不到四小时。那之后,她慢慢不再为短暂的冲动买单。
“失败不可怕,怕的是不复盘。”她笑着说。
我喜欢这种态度。因为所有自律的人,都不是天生节制,他们只是更擅长和自己谈判。
攒钱的路,其实就是一场延迟满足的修行。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研究孩子的自控力。那些能等二十分钟再吃糖的孩子,成年后在事业和生活上普遍表现更好。延迟满足的背后,是时间复利的力量。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个道理更残酷。你今天忍住的那一杯奶茶、那一件无用的快时尚单品,可能不会立刻让你变富,但五年后,它可能让你少一个必须加班的夜晚。
攒钱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习惯在悄悄塑造命运。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保守了,应该消费、应该享受。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不会把享受变成逃避。
前段时间,我去见一个老同学,他是典型的“理财型存钱派”。每月固定存30%,剩下的钱分成“必要支出”和“可变支出”。他告诉我一个细节——每个月15号,他都会写一封信给自己,总结消费和存款。那封信放在抽屉里,不发朋友圈,也不展示。他说那是“对未来自己的交代”。
我看着那封信,突然理解了“富有”的另一层含义。真正的富,不是账户数字,而是你能和未来平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帆风顺。
我自己也有过攒钱失败的经历。刚毕业那年,我立志每月存一千。第一个月,我做到了;第二个月,朋友生日请客花超了;第三个月,临时换房又破了。到年底,我存款是负的。
那时候我特别沮丧。可后来我重新制定计划,先从记录支出开始,不设目标,只统计。坚持两个月后,我发现平均每月有1500块纯浪费:外卖配送费、重复买的洗发水、用不到的会员。于是我定了新规则——每花一块钱,都要能说出“为什么”。半年后,我终于攒下第一万。
那一刻,我明白了: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被意识唤醒的。
就像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的:节制不是压抑欲望,而是让理性成为习惯。
我还记得有一位网友在知乎上写过这样一句话:“攒钱不是小气,而是我终于不想再被生活反复收割。”
这句话刺中了我。
过去我们以为自由是花钱买来的,其实自由是攒钱换来的。因为当你手里有钱,你才有资格拒绝不喜欢的工作,才敢离开让你委屈的关系,才有勇气做决定。
这几年,我见过太多年轻人因为攒钱而获得改变。有人拿积蓄创业,有人辞职去读书,有人用存下的钱买了父母健康险。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你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
社会学者齐格蒙·鲍曼说过:“现代社会最大的焦虑,不是贫穷,而是没有缓冲区。”攒钱,就是为自己搭建缓冲区。它是生活的防震墙,不让意外一击就把你推倒。
所以,90后能靠攒钱改变现状吗?可以。但不是靠数字,而是靠那个过程中生长出来的能力。你会更清醒,更有边界,更懂得取舍。
攒钱的尽头,不是抠门,而是自由。
我见过那种真正自由的样子:一个女孩独自旅行,背着包在火车站啃面包;一个男孩辞掉朝九晚五的工作,去做他喜欢的木工;一个中年人,用十年的积蓄换来一个可以慢下来的家。
他们都没靠谁,也没靠运气。
有个朋友说:“钱不是安全感的来源,但它能帮我买到安全感。”我笑了,说这话很务实。她点点头,补了一句:“因为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是我攒出来的。”
你看,年轻人开始报复性存钱,并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清醒。
当消费主义的泡沫破裂,当外界的诱惑退潮,他们终于开始回头看自己的口袋,也看自己的未来。
他们不想再靠透支快乐换明天的焦虑,他们想要在有限的资源里,找回一点确定。
在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存钱不是退步,而是一种逆流。它提醒我们:慢一点,稳一点,活得踏实一点。
因为能稳下来的人,才能走得远。
也许我们无法靠攒钱立刻改变命运,但我们能靠攒钱,换来一份不慌的底气。
那份底气,会在你某个疲惫的夜里,在银行卡余额闪烁的数字里,对你说——没关系,你还有退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