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真的会影响智商
2025-10-24
那天,我在地铁口看到一个男人。三十多岁,穿着褪色的衬衫,手里拎着两袋外卖。他的神情很专注,仿佛那两袋饭就是全世界的重量。地铁门关上的瞬间,他愣了一下,下一班车要五分钟后到。他低头看手机,屏幕上弹出一个未付款的账单提醒。那一刻,他脸上闪过一丝慌乱——那种慌乱,你我都熟悉。那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持续压在神经上的紧绷。贫穷,常常不是空钱包的状态,而是一种被迫随时计算的生活方式。
有人说,贫穷会让人笨。这话听起来冒犯,却又让人不敢轻易反驳。因为它似乎解释了太多日常的无力:错过机会、错过投资、错过决定。可真的是因为智商吗?还是因为我们活得太累,连思考都被榨干?
哈佛大学的塞德·希尔教授在2013年做过一个著名研究。他去印度找了一群甘蔗农——这些农民一年只在收获季节拿到收入。收获后,他们算是“富人”;收获前,他们成了“穷人”。同一批人,两种状态,最天然的对照组。结果震惊了学界:同样的人,在贫穷状态下的智商测试平均下降了25%。相当于整晚没睡觉。
这不是比喻,是事实。贫穷,让人暂时变“笨”。
教授排除了饥饿、劳累、气候等因素,唯一不同的变量是金钱。他用“瑞文推理测验”验证结果,那是一种不考知识、不考文化的纯逻辑测试。也就是说,不管你识不识字,只要能看懂图形,就能完成。但结果仍是如此稳定——没钱的时候,人真的会想不清楚。
为什么?
因为贫穷让人被迫时时刻刻做选择。
今天买米还是交水费?要不要借那笔利息高得离谱的钱?孩子要交学费,但摩托车也该修了……
这些问题不会停,它们像一条看不见的绳,一点点勒紧人的注意力。
心理学上叫“带宽占用效应”。
人的大脑有一条“带宽”,负责决策、记忆、计划。当这条带宽被生活琐事和焦虑占满时,再聪明的人也会做出糟糕的选择。
你以为穷人懒、短视、不理财?其实是他们的带宽被占光了。
他们每天都在用尽全力活下去,根本没有余地去思考“怎么活得更好”。
那是一种被逼的短视。
他们不是不想规划未来,而是连今天都太难。
我曾经认识一位送水工老吴。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点才回。夏天晒得像炭,冬天手冻裂。
有一回我问他:“你儿子不是喜欢画画吗?怎么不让他去学?”
他说:“哪有那个钱?画笔都要几十块。”
他停顿了一下,又笑着补一句:“等下次吧。”
可那“下次”,我知道,大概永远不会来。
贫穷的可怕,不只是缺钱,而是它偷走了“等下次”的能力。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带宽效应:当人的经济压力加剧时,智商下降的幅度相当于整整一个学年的教育差距。也就是说,贫穷能让一个成年人在短时间内变得像没读完中学一样思考。
想想看,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个在贫困中挣扎的人,可能因为决策能力下降,而进一步陷入贫困。一个陷入债务的家庭,越焦虑,越容易做出糟糕的财务决定,比如拆东墙补西墙。于是,循环开始了。
这就是“穷忙”陷阱。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working poor”这个词——穷忙族。
他们努力工作,每天加班,却仍然无力改变生活。
日本学者门仓贵史写过一本书《穷忙族》,里面有句话刺眼:“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他们所有的努力,都被低效的系统吞噬了。”
穷忙族的时间被廉价地出售,他们用八小时换取勉强的生活,却没有一小时留给未来。
他们没时间学习、没时间思考、没时间休息。于是,他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窄。
心理学家称这种状态为“管窥”。
当你通过一根细管看世界,你看到的只是那一条狭窄的线。
穷人看见今天的账单,却看不见明天的成长。
上班族看见眼前的deadline,却看不见十年后的自己。
管窥让人失焦,而失焦让人持续贫穷。
有时候,时间的稀缺和金钱的稀缺带来的是同样的智力贫困。
美国消防部门曾统计,79%死于车祸的消防员没系安全带。
他们不是不知道安全带的重要性,而是太赶。
他们在争分夺秒救火的那一刻,忽略了自己的安全。
时间稀缺,管窥效应让他们看不到全局。
这就是稀缺的陷阱:你越缺什么,越会在那个方向犯错。
同样的道理,一个焦虑存款的人,会更容易买不必要的便宜货;
一个缺时间的上班族,会更容易拖延;
一个担心失败的创业者,会更容易做出草率决定。
稀缺让人专注,却也让人失去远方。
我见过一个典型的返工案例。
一个创业者在资金紧张时砍掉市场预算,理由是“没钱”。
半年后他发现,销量更差了,又不得不加倍花钱去补救。
那是我见过最典型的“贫穷式决策”——短期合理,长期自杀。
如果你问:那怎么办?
有人说,“要努力变富”。但这答案太空。
真正的解法,是“制造富余”。
哪怕一点点。
心理学实验显示,当人有“安全垫”时,大脑决策系统会自动从短期模式切换为长期模式。
这安全垫可以是钱,也可以是时间、技能、关系。
有一次我试了个小动作:
我在工资到账那天,立刻自动转出10%的钱进一个“不能动”的账户。
那是我强制制造的富余。
刚开始很难,几乎每月都想解冻。
但三个月后,我的焦虑明显下降。
因为那笔钱在提醒我,我不是赤裸裸地站在悬崖边。
那一刻我明白,贫穷感有时候不在于账户余额,而在于“随时坠落”的恐惧。
另一个实验我做过,叫“留白日”。
每周一天,禁止任何临时会议、电话、应酬,只留时间处理长期目标。
那天我读书、复盘、想未来。
起初效率低得可怜,后来它成了我最有价值的一天。
我发现,真正的富余,是能给自己留时间思考那些“不急但重要”的事。
稀缺让人只顾眼前,富余让人看见明天。
密苏里州那家医院的故事印证了这一点。
他们曾经把32间手术室安排得满满当当,以为那样效率最高。
结果一有急诊,整个系统瘫痪。
后来他们空出一间手术室,只为应急。
奇迹发生了——整体效率反而提升了。
这就是“强制富余”的力量。
生活也一样。
当你在时间表里空出一格,不是浪费,而是为未来留出口。
有人问我,贫穷真的会影响智商吗?
我说,不是“会”,是“正在”。
它影响的不是天生的智力,而是“可用智力”。
当一个人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他的判断、创造力、专注力,都会暂时关闭。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证明穷人笨,而是帮他们腾出带宽。
给自己一点空间,给未来一点缓冲。
无论是钱的富余,还是时间的富余,都是抵抗稀缺的武器。
那天地铁口的男人,我后来又见过一次。
他还在送外卖,但神情不同了。
那天他停下脚步,掏出一本笔记本,在空隙间写着什么。
我走近一看,第一页写着:“下个月考驾照。”
他抬头冲我笑了一下:“想去跑长途单,多赚点。”
那一刻,我看到他在往外爬——不是靠奇迹,而是靠一个小小的计划。
原来,脱贫的第一步,从不是发财,而是恢复思考的能力。
而思考,需要空间。
所以啊,别嘲笑谁“想不明白”。
在稀缺里,连聪明都要缴税。
能安静地思考,是一种奢侈。
能从短视里抽身,是一种勇气。
能为自己留一点富余,是一种智慧。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