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有3招,能够帮你提高情商
2025-10-24

那天晚上,下班的地铁比往常更挤。一个穿灰色大衣的男生,手里攥着刚收到的微信消息,屏幕上只有六个字——“你真是没情商。”他愣了几秒,反复点开又关掉那条消息,脑子里全是那天会议上的场景。那句玩笑话,他以为能缓和气氛,却没想到,成了别人眼里的“冒犯”。车厢摇晃,他的表情像被冻住一样。

情商这件事,总是这样——看不见,却被感知;摸不着,却能决定很多关系的走向。有人靠它走得顺风顺水,有人因为缺它,四处碰壁。可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情商到底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才能真正提高。

在心理学领域,《情商》一书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曾给出定义:情商是管理情绪、识别情绪、并善用情绪的能力。但对多数人来说,书本上的定义太远,我们在意的是更日常的那一面——如何让人喜欢自己,如何在场面上不尴尬,如何在复杂的关系里游刃有余。

这才是真实世界的情商。

很多人以为,提高情商就是“会说话”。但真相没那么简单。说话只是表层,更深的,是洞察,是感知,是一种对“人”的温度拿捏。

我认识一个女生,小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她工作很拼,但常被同事说“太轴”。有一次,她在会议上直接指出领导方案的漏洞,话说得太直,当场冷场。散会后,领导笑着说:“下次可以私下聊。”那一刻她脸红了。她后来跟我说:“我不是想怼人,我只是想把事做好。”

她不是没情商,而是没意识到,“对的内容”也需要“对的方式”。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研究发现,人类对信息的情绪反应速度快于理性思考——我们先感受到被冒犯,然后才去理解道理。所以情商高的人,不是更聪明,而是更懂得在表达之前,先照顾情绪的顺序。

她后来做了一个小实验:每次开会前,她会先写下“这句话如果反过来别人对我说,我会舒服吗?”她说,三次之后,自己明显感觉气氛变了。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气,效果天差地别。

这是情商的第一个核心——让别人和你相处不膈应。

所谓不膈应,不是讨好,也不是伪装,而是保留自我同时,给别人留空间。

我曾在日本看过一个地铁广告,上面写着:“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是彼此呼吸都不打扰。”这句话,我后来常挂在嘴边。它提醒我,交流不是靠靠近,而是靠拿捏。

一个朋友曾总结过他提高情商的秘密:多说一句“你觉得呢?”少说一句“我告诉你”。前者是邀请,后者是命令。微小的词汇差异,背后是态度的不同。

我后来发现,这种“得体”的背后,是一个人愿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别人。

而理解,不靠天分,靠练习。

我认识一个销售出身的姑娘,刚入行那年,每天被拒十几次。她的“练习”方法很简单——每晚把当天被拒的语句写下来,揣摩对方为什么那样回答。三个月后,她的成交率从5%升到30%。她说:“我没变会说话,只是变会听了。”

这就是情商的底层逻辑——会说话,先要会听。

说话有分寸,听话有耐心,两个加起来,才叫沟通。

有一次,她和客户开会,对方突然说:“你们这方案有点空。”她没有急着解释,而是笑着问:“能具体说说,哪一部分让您觉得空?”一句话,让对方从情绪回到理性。客户愣了几秒,语气软了:“其实不是你们的问题,是我上级改方向了。”最后,这单竟然签成了。

很多人以为高情商就是“嘴甜”,其实真正的高情商,是能让情绪重新归位。

——

但光让人舒服还不够,情商更深的一层,是让人因为你而受益。

我采访过一个名叫王鸣的咨询顾问,他是那种聊天能让人“涨知识”的人。别人问他问题,他不会立刻给结论,而是会说:“我之前看过个研究,哈佛商业评论2019年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高绩效团队的共同点,不是聪明,而是信息共享频率高。”

一句话,不只是解答问题,还给了别人可参考的依据。

这种“有内容”的交流,会让人觉得你可靠、有料、有温度。

但你可能会问:我又不是专家,哪来那么多内容?

其实不难。

我试过一个小动作,每天用十分钟时间,把当天读到的一篇文章、听到的一段话,整理成两三句总结。然后在聊天时,尝试自然地提到它。比如同事抱怨加班,我说:“我看过一个研究,说人加班多,不一定产出高,因为疲劳会导致决策质量下降。”对方愣了一下,说:“你这话我得跟我老板说说。”

你看,不是我变得更聪明,而是我多准备了一点知识储备。

这是情商的第二个层面——在对话中提供价值。

会让人舒服,是入门;能让人受益,是进阶。

人与人交往的核心,不在于热闹,而在于能否让彼此变得更好。你带来启发,带来信息,带来帮助,对方自然愿意靠近。

我有个老同事,特别会处理关系。他从不刻意寒暄,每次联系别人,都能顺手分享点实用信息。比如他知道我在写公众号,就会说:“我看你上次那篇写得挺好,给你推荐个免费数据源。”这种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把“关系”从客气变成连接。

后来我问他秘诀是什么,他说:“你只要真心想帮人,总会找到切口。”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聪明的人赢在技巧,有温度的人赢在长期。

——

但情商的最高层,不在技巧,而在持续。

很多关系不是断在矛盾上,而是断在沉默里。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常常在关系变淡之后才想起对方,然后发一条尴尬的“最近还好吗”。而情商高的人,会提前一步维系——不打扰,也不失联。

我认识一位HR总监,她有个习惯:每个月给五个朋友发一条“随机问候”。不是寒暄,而是真正结合对方的情况。她会说:“上次你提到要转岗,最近有进展吗?”、“你儿子上小学了吧?适应得好吗?”这些细节让人觉得她“记得我”。

她说:“我用Excel做了个表,记录每个朋友的重要信息。”听起来像在“运营关系”,但实际上,是她对“人”这件事的认真。

我照着做了一个月,发现效果惊人。那段时间,有人主动介绍资源给我,有人邀请合作,有人说:“你这人挺靠谱的。”其实我没做什么,只是多发了几条消息。

这就是可执行的小实验之一——为关系设定提醒机制。

别等需要的时候才想起别人。

维系不是手段,是习惯。

——

当然,任何情商的提升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曾有一段失败的尝试。那时候刚学会“赞美”,以为多夸人就能增进关系。于是见人就说:“你最近状态真好。”结果一个同事直接回:“你也太假了吧。”那一刻我才明白,真正的情商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真”。

假热情、假共情,只会让人更疏远。

于是我调整了方法——不夸泛泛的“好”,而说具体的“细节”。我说:“你那次汇报的时候,逻辑特别清楚。”对方愣了一下,笑着说:“你也听了啊。”那种被看见的感觉,才是沟通的根。

后来我读到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研究,他提到“真诚一致性”是建立信任的关键。人能感受到你背后的动机,而非语言的表层。

所以,高情商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感知力的修炼。

——

有次我去参加朋友的婚礼,新娘在感谢环节里哭着说:“他不会哄人,但每次吵架,他都能在我崩溃前握住我的手,说‘我知道你不开心,我们一起想办法’。”全场安静,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真正的情商。

那不是话术,而是行动里藏着的温柔。

情商的核心,不是八面玲珑,而是心有分寸。

你能看见别人,也能看住自己。你能共情别人的情绪,也能管理自己的反应。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过:“情商高的人,并不是不生气,而是知道什么时候生气,怎么表达。”

这世界的很多关系,不是因为错话而毁,而是因为错的时机。

——

我写这篇文章时,收到那位灰色大衣男生的消息。他说:“那天我没回那句‘你真是没情商’,因为我怕越解释越错。后来我学会了闭嘴,过几天再聊。结果,她反而主动来找我了。”

他笑着说:“我第一次明白,情商不是会说话,而是懂得什么时候不说。”

其实我们都一样,没谁天生高情商。我们都在一次次误会、尴尬、冷场里修炼。

学着理解人,学着少一点自我防卫,学着把“对”放在“关系”之后。

情商不是技巧的艺术,而是理解的温度。

愿你在这复杂的世界里,说话有分寸,沉默有智慧,行动有温度。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