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了,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2025-10-24
晚上十点的地铁里,陈航站在车厢角落,手里握着电话还在震动,他却没去看。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两年前那条反复发出却没按发送的消息:“我等你多久都没说话。”他闭上眼,脑海里浮起一句话:“高情商的人,是如何吵架的?”—其实,他连“吵”都还没做到。
他以为问题出在对方。她从不回应,她走得比往常早,他以为是冷漠。他以为自己被忽视,他以为自己不重要。他骑车回家的路上,却发现自己始终没问一个问题:我怎么在表达?我想谁理解?
很多人以为,吵架就是不听话、自以为是、情绪泛滥的场面。可研究显示,那些幸福的伴侣并非没有争吵,而是知道怎么争。心理学家 John Gottman和 Julie Gottman 在研究中发现,决定一段关系能否走得远的关键,不是“有没有争”,而是“争之后怎么办”。(apa.org)
我见过无数在情绪里反复打转的成年人。他们在微信里挂着一句“我们需要谈谈”,然后几个小时后变成冷战。也见过那种沉默抗议型,他不说话、不看手机、不回信息,可情绪一点点攀升。那不是不吵架,恰恰是吵架方式出了问题。
研究中提到,“负面互动与正面互动的比例”极为关键。Gottman指出,能够维系关系的伴侣,在冲突中大多保持至少五次正面互动来平衡一次负面互动。(Vogue) 换句话说,你们吵了,但他给你一个拥抱、她给你一句“对不起”,就远比言语胜过千般道理。
我朋友吴越和她男友,就在这样的“比例外”摔进裂缝。那晚,他们因谁接孩子迟到了争论。她气成泪人,他沉默冷漠。她指责,“你就不能多看顾我一下吗?”他说,“这样算我心里没你?”两句之间,是十年积累的被忽视与被期待。两人都输了。
第二天,我叫她做一个小动作:电话里两个人各说一句“我今天有点累,能不能抱抱我?”不管对方有没有时间。
她问:“这样就能解决吗?”
我说:“不一定。但至少你让自己主动做了一件柔软的事,而不是怨恨堆积。”
她照做了。
那天晚上,她收到一句回复,“好。”
她说,那一刻,像解了一个结。
还有一次,我建议他们尝试一个“失败的实验”——吵架中断开通讯,彼此写一条40字以内的“我觉得……我希望……”然后互换看。
她写:“我觉得被忽略,我希望被重视。”
他写:“我觉得累,我希望有人理解我也累。”
看完,他沉默了五分钟,然后说:“我不知道你也有这么累。”
他们没完美地解决问题,但那晚,他第一次主动说:“我走慢点。”
那些能够维系下去的关系,并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在冲突里,还保持一丝“靠近”。他们愿意放下“赢我就好”的姿态,改成“我们怎么一起好”的姿态。
表面上,所有吵架都是关于“你为什么没做到”;实际上,真正的裂缝在于“我觉得没被看到”。《非暴力沟通》里谈:“观察—感受—需求—请求”是有效表达的逻辑。情绪化问句如“你为什么老是……”其实是把“你”的责任往对方推,而柔软的表达“我觉得……我希望……”则把自己拉出来,给对方回应的空间。
有一次我在讲座上提问,全场约百人,主持让每对情侣做一个“20秒暂停”:争吵中,谁激动就先停20秒,做三次深呼吸,再继续。研究中提到的“生理洪水”——人在气急时心率过百,认知机能下降,几乎无法理性沟通。(flourishing-lives.com) 那个训练结束后,几对情侣说:“我们没想到20秒能这么起作用。”因为那20秒,他们从要爆炸切换到观察自己。
在家,我也建议吴越给男友一个小动作:下次你想责怪他之前,先靠近他说一句:“我有点怕我们又回到刚认识时那种陌生。”
她说,“他说:你还记得?”
那一刻,他们都明白,这场争吵的根,不是孩子,是关系的不在场。
而真正“高情商地吵”,不是压抑情绪,不是假装没事,而是能辩出“关系重要于我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当你学会在吵架中留下这一颗“我们”而不是“我”,裂缝才有可能变成接缝。
有统计显示,在Gottman研究的夫妻中,有69%的问题属于“永恒性问题”——即你们可能争论十年,问题仍存在。(TIME) 那意味着——不必幻想所有争吵都会迎刃而解,而是要学会如何在“持续冲突”中共处。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在反复争吵中,保有一点“我们仍在”感。
我想告诉每一个正在争吵的人:你不是在敌人战场,而是在关系统治区。敌我错位只会产生废墟。真正的战场,是如何在对立中起建桥。
也许你今晚就能做一个“提交式动作”:约人坐下,两人各说一句“我今天在乎你”,哪怕一句,多一点温度。另一条“小实验”:当你下一次想指责,试着换一句话:“我感觉……”,然后停10秒,听听回应。
这些动作乍看软弱,但实则是斩断冲突螺旋的锯齿。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对方没忘记你,他只是没看到你在努力走近。
我看到过太多因为一句“你从不关心”而毁掉五年感情,也见过因为一句“你还在”而跨过十年危机。差别不是情绪多大,而是那几秒是否让彼此“看见”。
如果你今晚因争吵躲在沙发里,不妨轻声说一句:“我们是不是连吵架都不知怎么了?”不要马上请求解决,而先承认——我们都迷路了。承认或许是最温柔的动作。
你或许不会立刻变成那种每次争吵都完美收场的人,但你可以变成那种每次争吵都有可能靠近一点、少一点伤害一点、稍微理智一点的人。那样,关系虽不是万无一失,却少了被伤得太深的可能。
正如加缪说:“真正的反叛,是清醒地活着。”在关系里,真正的反叛,是在争吵里保留温柔。
这个世界没有“从此完美无争”的关系,但有“争吵后依然愿意并肩”的关系。你能不能做到,不在于对方,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在风中微笑着说一句:“我们还在。”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