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觉得不幸福,都是因为搞错了这一点
2025-10-24
你之所以觉得不幸福,其实是搞错了这一点。你以为幸福就是“外在条件够多、别人喜欢你、生活顺风顺水”,可核心恰恰相反:它关乎你有没有 掌控自己人生 的感觉。
那是一个冬夜,图书馆的灯光还亮着,一位三十来岁的女人坐在资料堆旁,手指在键盘上滑动,却始终停不下来。她看起来很累,却说了一句:“我做了别人眼里的正确选择,可还是不快乐。”一瞬间,我明白她的困局:表面上她拥有——名校学历、稳定工作、体面的圈子;事实上,她失落——因为她从来没觉得自己在“主角”位置。于是,今天我想和你讲一个命题:不幸福的根源,不在外在不足,而在于“缺乏自主掌控”。
我们先来看为什么这一点被忽视。资料显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主决定理论)由 Edward L. Deci 与 Richard M. Ryan 提出,指出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关系(relatedness)。(自我决定理论) 换句话说,一个人若缺失自主,就算人际不错、能力不差,仍然可能深感失落。现实中,我们常追求「被需要」「被赞许」「被依赖」,却忽略了「自己决定」「自己选择」「自己行动」的重要性。
举个例子,有一个朋友叫小林。他毕业于名校,进入大公司工作,每年升职加薪。可大概两年后,他开始焦虑:为什么我总觉得“我是什么我”模糊?他看起来光鲜,实际上像是在别人给他的人生路径里跑步。一次深夜,他对我说:“我想换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可我怕失败,怕掉队。”那是他第一次承认自己不幸福。那个夜晚,也是他开始做一个“小实验”的开始:他每天给自己30分钟,不给任何人回消息,不看工作邮件,只静静坐着想“我真正想什么”。这个“小动作”让他第一次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后的小林进行第二个“小实验”:他每周选一天,不做与工作相关的任务,而做一个他一直好奇却没尝试的事,比如自制视频、学编程、街头摄影。最开始,他觉得是浪费时间,常常心慌。但坚持四周后,他发现:“我其实被多年的习惯拖住了,我从没允许自己去玩。”从那以后,他决定从每月预算中拿出一小笔钱投入兴趣,哪怕效果微弱,也要自己决策、自己负责。过程里,他失败过:有一次摄影出行,因为设备不够、天气不好,他拍了一半就放弃了。但因为他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他回去重整、换角度、再出发。那次返工虽不光鲜,却给他带来一种“我决定,我来背”的力量。
“掌控自己的人生”不是一句口号,它有两个关键维度:一是“可执行”,二是“承担放弃”。我们能做的,是选与不选,得与失。失去的,不是失败,而是放弃生活主动权。一个人能不能幸福,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有没有能力“失去却仍在掌控”。在感情中你觉得没有依靠,其实是你把掌控权交给了别人。在事业里你觉得疲惫,其实是你没给自己留出选择的入口。
我看到很多人忽略第一维度:可执行。把幸福当成远方的终点,却没看到日常里的入口。比如你明知道自己想练身体,却每次醒来先滑手机、拖延到傍晚。可你可以试一试:今晚,洗澡后把手机放远一米,用十分钟在镜前对自己说一句话:“明天,我选择陪我的身体走十分钟。”这是一个低成本可逆的小动作。它不像大改革那样给你压力,却能启动“自我决定”的机制。因为你不是被环境推着动,而是自己说“我动”。
还有一个“小实验”:挑一次你一直回避的决定——你吃什么、住什么、有没有理财、要不要换工作——用10分钟把它写下来,写你的真实偏好,而不是别人要求的。然后,从里面选一项,你从明天开始按那个偏好做(小规模即可)。如果你执行了,感觉会变;如果你中途停了,也不要灰心,把过程记录下来,那是返工,也是一种负责。
为什么这些“小动作”有效?因为它们触及了“自主”这一根本需求。科研显示,当自主被满足,人会体验更高的内在动机,更高的幸福感。(apa.org) 而相反,持续处于“被管制”“被要求”“无选择状态”的人,则容易感到倦怠、焦虑、失落。正如心理学家指出:自主、能力与关系三者缺一,人类成长就受限。(科学直通车)
再来看第二个维度:承担放弃。你想控制人生,不只是选得起,更是放得下。有不少人沉迷“获取”的逻辑:我要更多钱、更多关注、更多成就。可没有人教你“放”:放下不合适的圈子、放下别人给予你的定义、放下你一直扮演的角色。一个人没办法幸福,是因为他无法停止扮演别人给他的剧本。学会放,才有新空间。
有一个案例,是一位职业晋升迅速的销售总监,外界看她光芒万丈,背后却透支严重。她迟早发现:我每天不是在做销售,而在做评分表。直到有一天,她停下来,把手机关机两天,到乡村看天,听自己说:“我这是为什么?”那种“暂停”其实是一个放下。她说:“我放下了别人眼里的我,才读懂自己。”那不是失败,她只是重新定义了人生。
其实,不幸福常常源于三个误区:误以为幸福是无痛的走下去;误以为幸福是在别人评价里被看见;误以为幸福就是不断得到。真正的幸福,是在“有选择、有行动、有承担”里生的。你看,你不幸福,不是因为不配拥有,而是因为你还没拿回自己。你还在被动。你还把人生交给别人的标准。你还没让自己成为“决策者”。
很多人怕失败,于是不敢选;很多人怕放弃,于是牢牢抓着;结果是既不快乐,也不自由。心理学说,做选择比不选择更需要勇气,因为选择意味着你要承担后果。而后果里包含“可能的失去”。失去也许是友情、是安稳、是别人眼中的你。但那正是你换来“自主”的成本。换句话说,你怕失去的,往往是别人的规则。你真正想要的,是你自己的方向。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不幸福,请问自己一句话:我还有多少决定权是在我手中?如果答案低于五成,那你就还没掌控自己的人生。即使周遭再好,你也会觉得缺失。而当你动手去拿回那个决定权,哪怕是一小步,你会发现:天空变高了,脚下路变宽了。你不必等别人来救你,你成为自己的救赎。
也许很多人觉得,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但你看,那些可执行的小实验证明:你不是被动接受者,你是能动者。失败是返工,不是否定。你做了,记录了,调整了,那就正行进。承认放弃是选择,不是认输。你松开别人的期待,握紧自己的视角。你不再为别人活,你为自己活。那样,你就真正开始幸福。
结束时,我想引用一句话:“Where your attention goes, energy flows.”将注意力交给别处,你的能量就被拖走。将注意力回到自己,你就有力量。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从“那么多别人说的幸福”里走出来,回归“自己说了算”的幸福。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