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迷茫期的3个选择,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2025-10-25

那天的风有点奇怪,不冷不热,像犹豫中的人。城市天桥上,一个年轻人拎着外卖,停在路中央,盯着前方的红灯出神。绿灯亮了,他却没动。背后的喇叭声催促着,他才缓缓走过去。那一刻,他不是走路,而是被时间推着往前挪。他说,最近老是这样,脚走着,心不动。

他说自己也说不上来怎么了。钱不算少,工作稳定,朋友也还在。可每天下班的地铁上,看着车窗外倒退的灯火,他总觉得,自己被什么东西掏空了。那是一种无声的空白,像灵魂卡在某个角落,出不来。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存在性疲劳”。它不是你累到想睡觉,而是清醒着,却什么都提不起劲。你明明在生活,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自动运行的程序。每个人大概都经历过那种状态——明知道要往前走,却不知道该走去哪。我们把它叫作,迷茫。

我见过太多人卡在迷茫里。年轻的、年长的、有钱的、贫穷的。迷茫并不挑人。它像空气,你察觉不到,但它在你周围慢慢渗透。有人被它困住,一待就是几年;也有人从里面,挖出了新的人生。不同的,不过是他们在迷茫时,做出的选择。

有个在北京做设计的朋友,三十岁那年,事业突然遇冷。客户流失,公司裁员,整整一个月,他没接到一个案子。那天我去找他,他正在擦桌子。他笑着说:“活没得干,总得干点别的。”我看他桌上摆着一堆木头雕刻的小人,粗糙,却有温度。他说:“这东西没用,但做着舒服。”半年后,他开了个手作品牌,生意不大,却刚好能养活自己。他说:“我没走出来,是‘做出来’的。”

那天晚上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句话。大多数人想走出迷茫,靠的是“想明白”;但真正让人脱困的,从来不是想,而是“做”。

有一段时间,我自己也陷在一种莫名的疲倦里。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消息,最后一件事也是看消息。所有的信息都在催促我往前跑,可我心里越来越空。后来我开始一个小实验:每天早上醒来不看手机,改成写三行字——随便写,想到什么写什么。第一天我写的是“我不想上班”。第三天写的是“其实我没那么讨厌上班”。第十天写的是“我想做点让我有感觉的事”。那天我去上班的路上,看见一棵长在废墟里的小树,突然觉得,这世界还挺温柔的。

那三行字没帮我变得更聪明,但帮我重新听见了自己。

心理学家詹姆斯·克利尔在《原子习惯》中提到:行为改变的关键,不在于目标,而在于系统。当你陷入迷茫,不要急着回答“我要去哪”,先让自己“动起来”。哪怕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我认识一个女孩,二十八岁,做互联网产品。她说,去年最迷茫的时候,她给自己立了一个“最无聊的计划”——每天学一个不相关的东西。那个月她学了法语字母、调咖啡、修鞋子。朋友笑她乱来,她说:“没关系,我只是想换个脑子。”三个月后,她真的换了工作,去了博物馆做展览策划。她说,原来我不是不想干活,是想换种活法。

你会发现,真正走出迷茫的人,都不是被灵感拯救的,而是靠小动作自救的。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试一试一个“十分钟计划”:每天拿出十分钟,去做一件跟工作完全无关的事。写点字、散个步、做个深呼吸都行。不要想着改变世界,只要让自己从惯性里逃出来。十分钟不多,但那是你和自己重新握手的时间。

当然,有些人尝试过,失败了。

我有个朋友是程序员,去年春节后决定“重新开始”。他订了无数目标,买书、报班、健身、早起。结果坚持不到两周,就彻底放弃。他说:“我好像连改变的力气都没有。”那天我们聊天,我问他:“你是真的累,还是怕没效果?”他愣了一下,说:“可能都有。”后来我建议他别立目标,只做一件“能完成的事”——每天写一句代码。一个月后他笑着发信息给我:“你知道吗,我写着写着,又找到感觉了。”

改变这件事,不需要燃烧,需要延续。

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养成新习惯平均需要66天。哈佛大学的行为学团队在2021年的报告中提到,当人面对迷茫时,最有效的干预方式不是“目标导向”,而是“过程导向”——也就是说,不是问“我想变成谁”,而是问“我今天能做什么”。当过程稳定,方向自然浮现。

有趣的是,这个理论我后来在一个清洁工身上看到过。那天我下班很晚,看到他蹲在地上擦楼梯,一边擦一边哼歌。我随口问他:“你每天这么晚,不累吗?”他抬起头,笑得很干净:“我不想那么多,我就擦好这一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那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人陷入迷茫,多半是因为想太远,看不见眼前。我们总想一下子看清全貌,可人生的答案从来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曾看过一篇访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村上春树说,他写第一本小说时,每天凌晨写一页,从不多写。他说:“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但我知道不写,就什么都不会发生。”后来他笑着补了一句:“迷茫不是坏事,它提醒你还在寻找。”

很多人把迷茫当作敌人,其实它是信号。它在告诉你,原有的系统失效了,需要重建。真正的危险,不是迷茫本身,而是你习惯了迷茫。

有个做心理咨询的老师说过一句话,我至今记得。他说:“迷茫的对面,不是清晰,而是行动。”因为清晰从来不是等出来的,是在一次次试错中“长”出来的。

我喜欢观察那些从谷底走出来的人。他们的共通点,不是天赋,也不是运气,而是“试”。有人去支教,有人辞职去旅行,有人只是每天比昨天早起十分钟。不同的形式,本质都一样——他们在重新建立自己的掌控感。

迷茫的人,往往是因为“不能掌控”。我们被信息推着,被焦虑赶着,被别人的节奏带着,忘了生活还有自己的步调。那种失衡,会让人觉得一切都没意义。而当你开始重新掌控哪怕一点点,比如整理房间、写字、运动,你就会感到力量在回流。

我记得在一次讲座上,有人问稻盛和夫:“您年轻时最怕什么?”他说:“怕没方向。”又问:“那您后来怎么克服?”他说:“我就干一件能干好的事,干着干着就看清了路。”这句话简单,却有力量。因为人生的大方向,往往藏在那些小小的坚持里。

有人说,命运是选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其实迷茫期,就是人生在等你“再选一次”。你可以选稳定,也可以选冒险;选躺平,也可以选成长。关键不是哪个对,而是哪个“让你动”。

我认识一个开理发店的老板,四十多岁,生意一般。去年他突然去学摄影,拍人像。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剪头发让我靠得近,看人;拍照让我靠得远,看心。”他说那句的时候,阳光从窗户打在他脸上,笑容像孩子。

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时刻——跳出角色,看一眼真正的自己。

迷茫,不是失败的信号,而是成长的拐点。就像飞机要穿越乱流,才能找到新的平衡。

如果你现在正处在那段混沌期,请不要害怕。试着做一件小事,不论多小;写一行字、跑一公里、给朋友打个电话。你会发现,当你动起来,方向自然出现。

人活着,不需要一开始就看清远方,只要有力气走下一步。

当年的乔布斯在大学退学后,一度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后来他去旁听书法课。十年后,他把那份美感做进了苹果电脑。他说:“人生的点,只有回头看,才会连成线。”所以,迷茫时,不必急着连线,先去多画几个点。

那才是成长的真相——你要允许自己不确定,允许自己慢一点,也允许自己错几次。

重要的不是现在有没有答案,而是你有没有继续寻找。

愿我们都能带着一点不安、一点笨拙、一点勇气,继续向前。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