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后浪》刷屏,必读此文:年轻人们,看看你们都干了些什么?!
2025-10-25

凌晨两点,北京的风有点凉。出租车刚转出三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靠在车窗上,手机屏幕还停在B站的《后浪》。他看着那一幕幕“世界属于你们”的镜头,突然笑了笑,又有点想哭。司机在前面问:“小伙子,看什么呢?”
他回了一句:“看我们这一代。”
语气里,有点骄傲,也有点迷茫。

这几年,《后浪》成了一个符号。每次刷屏,都有人热血沸腾,也有人冷笑摇头。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比父辈更幸福,也有人说我们只是消费主义的孩子。
可真相是——年轻人从来没那么简单。

我想起前不久的一个新闻。
深圳,一个24岁的程序员凌晨猝死,公司说他“热爱工作”;贵州,一个女生因为考研落榜在地铁口大哭,被人拍成视频传遍全网;武汉的外卖小哥在雨里摔倒爬起来,捡起洒了的奶茶,说“没事,我重新配一杯”。
他们都年轻,都在努力生活。
可他们,也都在被看不见的压力裹挟着。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五四。”

一百年前,郭钦光24岁,吐血而亡。
他抱病上街游行,只为了那句“还我青岛”;
一百年后,另一个24岁的人,凌晨还在改PPT、跑订单、写代码,只为了不被淘汰。
他们活在不同的时代,却都被命运追着跑。
区别是,那一代年轻人用命点燃了国家;这一代年轻人,用命点亮了KPI。

可你不能说哪一代更伟大。
因为每一代年轻人,都是在那个时代的战场上拼命。

我曾见过一个女孩,广告公司策划,夜里十二点还在写文案。她跟我说:“我有时候真想辞职,可一想到父母房贷、自己信用卡账单,又不敢。”
我问她:“那你觉得自己在变好吗?”
她愣了一下,轻轻地说:“我不知道,我只是不敢停。”

这句话,扎心。
很多年轻人都在这样的“不敢停”里,耗尽了热情。

其实,年轻人并不是不努力,只是太容易被定义。
社会告诉他们要“卷”;老板告诉他们要“拼”;家长告诉他们要“稳”。
可他们真正想要的,也许只是喘口气的空间。

有次在采访里,一个做设计的男孩说:“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看消息回复客户,而是能慢慢吃完一顿早餐。”
你看,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理想——朴素到近乎悲凉。

我一直觉得,真正让人心疼的,不是他们不行,而是他们太懂事。
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懂得不抱怨公司,懂得“先稳住再谈梦想”。
可正因为太懂事,他们反而活得更累。

我认识一个摄影师阿烨,大学毕业后北漂七年。
拍婚纱、拍活动、拍宠物——什么都接。
他说:“我现在的梦想不大,就想有一天能拍自己想拍的东西。”
我问:“你试过吗?”
他说:“试过,但没人看。那天我发了一组个人作品,点赞数不到十个。第二天我删了,继续拍客户要的样子。”

那天晚上他喝多了,最后一句话我一直记得——
“我不是不敢坚持,我只是怕饿死在坚持里。”

这话很残酷,但也真实。
因为在现实里,理想是要交房租的。

但我不想让这篇文章变成一场“同情年轻人”的自怜会。
因为我见过另一种年轻人,他们没有等风来,而是自己造风。

去年我去成都做演讲,一个00后女生来找我。她做环保创业,用废弃咖啡渣做可降解餐具。项目刚起步,连租金都交不起,她却笑着说:“失败了也没关系,我想知道我能走到哪一步。”
我问她怎么想到做这个?
她说:“有一次我在河边看见塑料漂着,就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干点什么。”
那一刻我真被打动了。
因为她没有抱怨社会,也没有幻想救世界。她只是低头做了一件具体的事。

改变世界,不是口号,而是一连串小动作。
就像她的咖啡渣,也许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小小的行动,组成了“后浪”的涌动。

这让我想到“行为经济学”里一个经典实验:
研究发现,只要一个人每天做出1%的正向改变,坚持一年,就会积累成37倍的成长。
1%很小,但关键是——你得开始。

所以,别等别人告诉你“该往哪走”。
做一件小事也好,改掉一个坏习惯也行。
哪怕只是每天早起十分钟,也比空想要强。

前段时间我也给自己做了一个小实验。
每天写完稿子后,我强迫自己离开屏幕十分钟——不刷手机、不开邮件。
刚开始那种空白感让我不安,好像失联了世界。
但几天后,我发现思路更清晰了,写作效率反而提高。
那一刻我明白:
改变不是远方,而是当下。

很多人问我,年轻人该怎么走出迷茫?
我说:别急着找答案,先去做点事。
答案藏在行动里,不在焦虑里。

我认识一个朋友,叫阿祺。大学辍学后送外卖。
别人笑他浪费青春,他却说:“我喜欢在路上。”
后来他用打工赚的钱开了家夜宵摊,生意不错。
有记者采访他:“你后悔没上完大学吗?”
他说:“一点都不后悔,我只是换了条路继续往前。”
这句话,简单,却有力量。

因为年轻的本质,不是年龄,而是方向感。
有的人三十岁还在燃烧,有的人二十岁已经老了。

我见过太多“提前老去”的年轻人——
他们习惯了自嘲、习惯了躺平、习惯了说“算了”。
可你知道吗?
每一次“算了”,都在慢慢磨掉你最宝贵的锋芒。

这世界当然不完美,但我们不能被不完美驯服。
就像鲁迅说的:“希望是附着在存在上的,有存在,便有希望。”
所以,哪怕黑夜再长,也要有人点灯。

年轻人不该只做观众,也不该只做评论者。
这个世界的每一点改变,都需要有人去行动。
有人研发新能源,有人写诗,有人拍纪录片,有人守着凌晨两点的外卖订单。
他们都是后浪。
只不过,有的浪打在沙滩上,有的浪冲进风暴里。

我曾经以为“后浪”是一个时代的赞歌,后来才发现,它其实是一种选择。
选择继续冲;
选择不躺平;
选择相信努力还有意义。

有人说,年轻人现在太自我了。
但我觉得,这个“自我”恰恰是希望。
你得先有“我”,才能有“我们”。
你得先学会热爱自己,才可能去热爱世界。

我见过一些年轻人,他们用AI创作、用短剧讲故事、用直播卖农货、用音乐表达乡愁。
他们不像上一代那样沉默,但他们在用自己的语言建设现实。
他们不是后浪,他们就是浪潮本身。

这让我想起一句很老的话:“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真正的后浪,不是喊口号的人,而是那些在小事中坚持热爱的人。

也许你还没攒够钱,也许你还在出租屋,也许你还在加班,也许你被生活摁在地上摩擦。
但只要你还在做,还在学,还在想办法让自己好一点——
那你已经赢过很多人了。

这代年轻人,没什么错。
他们只是背着更重的世界,在努力活得更轻盈。

所以,当有人问:“年轻人,你们都干了些什么?”
我想说——
我们在创造自己的时代。
我们在一点点修正前辈没能修好的世界。
我们在用新的方式,把命运重新写一遍。

有人选择创业,有人选择科研,有人选择育儿,有人选择远行。
每一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因为“后浪”的意义,从来不在浪花有多高,而在是否仍有涌动的方向。

世界不会因为你年轻就原谅你,但也不会因为你年轻就放弃你。
你要做的,就是让世界看到你存在过。

哪怕渺小,也要有光。
哪怕艰难,也要有声。
哪怕无人鼓掌,也要热烈生活。

毕竟,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
他们的眼神,会替世界继续明亮下去。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