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最新数据:李子柒仅在油管年入8000万!而我发现一个普通人短视频赚钱新机会
2025-10-25

那天的风不大,但空气里有种熟悉的躁动。朋友圈刷满了一个名字——李子柒。她又上热搜了。有人惊叹她的视频有多美,有人惊讶她一年赚八千万,也有人沉默地点开YouTube,心里暗暗算了一笔账:八千万,哪怕我能分到一千分之一,也够我换掉现在这份破工作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每一次平台更迭,都会点燃普通人内心的那团火。不是贪心,是生存本能。

在流量的世界里,红利总是短暂的。2012年是公众号,2016年是抖音,如今,轮到了视频号。那天我打开后台,看到一个新入口静静出现——朋友圈下方,那个短短两个字:“视频号”。我立刻明白,这不是一次更新,而是一次重启。

你以为它只是多了个功能,其实这是微信在向短视频的战场宣战。

张小龙在2020年那场演讲中说过一句话:“我们有两个小小失误,一个是没有早点让公众号移动化,一个是没有让短内容出现。”这句话太轻描淡写,但在我听来,像是在为十亿用户铺一条新路。微信错过了短视频的风口,而现在,它准备卷土重来。

问题是——这一次,机会还属于普通人吗?

我敢说,还属于。但时间窗口不会太久。

你可能觉得自己没设备、没团队、没天赋,可我告诉你,李子柒也不是天降仙女,她只是把“拍视频”这件事当成一份庄稼去种。她种的是光影,我们种的,是表达。

机会从来不挑人,只挑行动。

三个月前,我让助理刘可乐开始做视频号。她不懂镜头,不会剪辑,声音还怯。第一条视频,她录了八遍,手抖得连“开始录制”都按不准。那天我说:“没事,先发。”她咬咬牙发了出去,播放只有173。她脸都红了,说要删。我拦住她:“别删,观察数据。”

两天后,那条视频被算法推荐,播放飙到三万。她愣了十秒,然后笑了,说:“原来真有人看。”

那一刻,她从“观众”变成了“创作者”。

她开始研究别人视频的节奏,学怎么剪、怎么配乐。每天录、每天发。一个月后,她的视频平均播放量稳定在两万以上。她说:“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红利了。”

红利的本质,不是天上掉钱,而是平台在找新的人,帮它长肌肉。

张小龙的策略一直是“用内容激活关系链”。微信的11亿用户,是任何平台都梦寐以求的流量池。视频号让短视频和社交关系结合,这意味着——哪怕你只有300个好友,也有可能触达到三万个人。抖音的推荐靠算法,视频号的推荐靠人。人际传播的信任感,是算法算不出的变量。

我做过一次测试:同一条视频,在抖音投放,播放三千;在视频号发,播放七万。成本是零。那一刻我确定,微信正在拿“免费”买内容。

如果你还没动手,你已经在错过。

我不是危言耸听。所有的红利,都是从“不确定”开始的。公众号刚出来那会儿,没人信它能赚钱,直到咪蒙写出一篇篇十万+,才有人明白,流量可以养活人。抖音刚起步时,所有人都说短视频做不出内容,后来抖音造了百万个网红。

现在的视频号,还在初级阶段。它的规则不稳定,但也正因为不稳定,才有空隙。普通人要的,不是完美的规则,而是漏洞。

我见过太多人,永远停在“我再观察一下”。观察到红利期结束,再叹一句“早知道”。但世界从不等慢的人。

有个朋友是医生,业余喜欢养花。她在视频号上拍花的成长过程,一开始没流量,播放几十。她差点放弃,说:“可能大家不爱看。”我让她换个标题,把“我家花开了”改成“被忽略的治愈:一朵花的90天”。播放量直接上万。

她惊讶地问:“原来只是换个词?”

我说:“不是换词,是换思维。”

短视频时代,你不是在展示生活,而是在讲一个故事。观众不是想看你活得多好,而是想在你身上找到自己。

所以你看李子柒,她的视频里没有一句“我教你怎么做”,她只是默默地做,镜头就让人安静下来。那是故事的力量。

你没她的团队,但你有自己的故事。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情绪,都能拍。一个普通人做内容的关键,不是“拍得多好”,而是“拍得真”。

我试过一个小实验:让我的团队每个人拍一条“没准备”的视频,要求只用手机、一次过、不剪辑。结果那条最不完美的、甚至有点糊的视频播放量最高。那天我们才明白,真实,就是最大的滤镜。

这也是视频号的底层逻辑。它不是秀,而是连接。你拍的每一条视频,都是一根细细的线,连向某个陌生人的心。

有人问我:“视频号会不会像公众号一样过几年就没红利了?”

我说:“一定会。但在那之前,它会成就一批人。”

李子柒之所以能一年赚八千万,不是因为她比别人聪明,而是她早三年开始拍。时间差,就是财富差。

2012年,公众号让人发了第一桶金;2016年,抖音让人买了第一辆车;2020年,视频号来了,它可能让你换掉人生的剧本。

我知道你在犹豫。你觉得自己没准备好。但说真的,没有人“准备好”才开始的。

有个新加入的学生问我:“老师,我拍视频怕别人笑我怎么办?”我说:“那你就拍到别人闭嘴。”

她真的做了。第一条视频只有14个赞,第十条破了两千。她哭着跟我说:“我不怕了。”

那一刻,我觉得,她已经赢了。

普通人要改变命运,不需要一次大事件,只需要一次行动。

短视频时代,机会是免费的。你唯一要付出的,是时间。每天一小时,研究视频、练拍、发作品,这是一个任何人都能开始的小实验。

你会失败,会被冷启动折磨,会怀疑自己,但请坚持。每一次失败,平台都在偷偷奖励你。算法的本质是“耐心奖励机制”,它喜欢那些持续输出的人。

我在公众号写作五年,从没人看到,到现在八十多万粉丝。每一个读者,都是从一次“没人看的文章”开始积累的。

拍视频也一样。

有人问:“那我现在做视频号,还来得及吗?”

我说:“你现在开始,是早的。”

因为红利的拐点,不是等你看见,而是等你参与。

未来的短视频平台,不再拼颜值,不再拼资本,而是拼人味。谁更像“一个真实的人”,谁就能赢。

你不需要完美的背景,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你只需要打开镜头,说一句真话,讲一个故事,让人愿意看你三十秒。

三十秒,就是一个窗口。

我一直相信,普通人也能逆风翻盘。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抓住一次时代的缝隙。

视频号就是这样的缝隙。

等它成熟了,你就没机会了。那时候,你拍得再好,也只是背景。

机会的定义,从来不是“存在”,而是“被发现”。

那天我跟一个朋友喝茶,他说:“我错过了公众号,错过了抖音,这次不想再错。”我问他:“那你开始了吗?”他沉默了三秒,说:“我还在准备。”我笑了,说:“你又在错。”

准备永远不如行动。

红利期最残酷的真相是:犹豫的人在看,行动的人在赚。

张小龙说:“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人人都有机会。

机会的门已经打开。现在的你,要做的,不是想,而是拍。

拍一条视频,发出去,不管结果如何。就从今天开始。

别等。别再准备。

因为未来不属于会分析的人,属于敢出手的人。

有人在看风口,有人在飞。

你选哪一个?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