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场疫情让我彻底明白:这5种能力才是每个人最需要的
2025-10-25

那天雨下得很大。街上空无一人,便利店的灯像是孤独的眼睛,亮在灰蒙的空气里。一个外卖员在路口等红灯,背后的保温箱被雨打得啪啪作响。他低头看着手机,屏幕上跳出一句话:“今日新增病例132例。”他盯了几秒,收起手机,嘴里低声说:“又多了啊。”然后骑车消失在雨幕里。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场漫长的疫情,不只是关于病毒的故事。它更像一面镜子,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照了个清清楚楚。谁在焦虑,谁在逃避,谁在成长,都在这一场“暂停”中显了形。那几年,我彻底明白了——比幸运更重要的,是能力;而有五种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在混乱的世界里稳住。

第一个,是安静的能力。

还记得武汉方舱医院的那个画面吗?人潮、噪音、喧哗、恐惧,可就在那片混乱里,一个年轻人靠在床边,戴着口罩静静地看书。摄像机捕捉到那一幕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几秒。那种平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对抗混乱最深的力量。

这几年,我常常想起他。疫情让太多人陷入焦躁。朋友圈刷疫情、看新闻、转发谣言,好像不刷就会被世界遗忘。可你越焦虑,世界就越吵。真正强大的人,恰恰是在最喧嚣的时候能静下来。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里说过一句话:“在不确定中保持专注,是成熟的标志。”那种“静”,不是不动,而是能在风暴里保持呼吸。

我也做过一个小实验。那阵子我总觉得心烦,看书看不进去,写稿写两句就刷手机。后来我强迫自己每天晚上九点,关灯、关手机、坐十分钟。第一天难受得要命,第二天依旧杂念纷飞,到了第七天,脑子忽然就安静了。那一刻我明白,安静是练出来的,不是等来的。

静,不是退,是定。能定的人,才有余地看清方向。

第二种能力,是陪伴的能力。

疫情那年,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三岁,她和丈夫在北京打拼,孩子留在老家给老人带。封城那阵,他们两口子困在出租屋里,第一次有了整整一个月不用上班的时间。刚开始他们还觉得“终于可以睡个懒觉”,后来发现,那种空白像一面镜子,让他们看见了自己失去的东西。

孩子每天视频时都喊“奶奶”,不喊“妈妈”。那天她抱着手机哭了整整半小时。等解封后,她辞掉工作回老家,重新陪孩子长大。有人劝她:“太可惜了,北漂这些年不都白干了?”她摇摇头,说:“赚钱永远可以再来,但错过的成长,连回忆都没法补。”

那句话我记得很深。疫情逼我们停下脚步,也逼我们重新衡量——陪伴值不值得花时间。

其实不止父母。那几年我们都在忙,忙到连朋友都只剩下群消息。可真正重要的人,不是你喝酒时能聊的,而是你难过时他还会打个电话问一句“你还好吗”。陪伴从来不是频率,而是存在感。

我曾在一个深夜收到一条微信,一个老朋友只说了五个字:“我在,别怕。”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关系不需要太多话,它本身就是力量。

第三种能力,是成长的能力。

疫情那年,有太多人职业被打断,计划被搁浅。我认识的一个健身教练,线下课全停。他一开始也慌,后来他干脆在家录视频,上传B站,每天教网友做无器械训练。三个月后,他粉丝涨了几十万,还被品牌邀请做线上课程。那次他说:“我没想到,转弯也能跑赢直道。”

成长从来不是顺着走,而是能在失控中重建秩序。

我也经历过一段失败。那年公司项目停滞,我写的稿子没人看,数据一塌糊涂。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行了。后来我逼自己做了一个“学习账本”,每天写一句“今天学到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词。三个月后我发现,自己学会了视频剪辑、学会了写短剧、甚至能独立做一次线上直播。那些看似微小的积累,成了我后来重新出发的地基。

成长有时候不在于“多厉害”,而在于你是否还在更新。就像哈佛教授柯比说的:“勤奋让你入门,学习力让你登顶。”

我们这一代人太容易陷入“我已经够努力了”的幻觉。可世界不管你努力不努力,它只看你是否在进化。

第四种能力,是社交的能力。

疫情期间,朋友圈突然安静了。没有聚会,没有饭局,没有应酬,所有人都退回到自己的生活。我那时才发现,原来九成的社交都可以放弃。

一个朋友是典型的“社交达人”,疫情前每天跑活动、加群、发名片,忙得脚不沾地。疫情后,他被迫宅在家。刚开始焦虑得不行,后来他发现,没人约也挺好。那几个月他重新整理了人脉表,删掉了三百多个微信联系人。解封后,他说:“没想到,我把朋友圈清空后,反而更自在了。”

社交这件事,本质不是“认识谁”,而是“谁愿意记得你”。真正的关系,靠价值,而不是次数。

我有个学生做设计,疫情前接单靠人脉,天天混圈。后来他转做线上作品展示,坚持更新作品,结果主动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他说:“我终于明白,最强的人脉,是自己。”

那段时间我也做了个小实验。连续七天不主动发消息,看谁会联系我。结果七天里只有三个人来问候——却是我最想留下的三个人。

原来,断联是一种筛选。

第五种能力,是赚钱的能力。

疫情之下,太多人突然没了收入。我认识一个朋友,做线下餐饮,三个月没开张。那阵子他天天失眠。有一天他跟我说:“我才发现,安全感从来不是工作给的,是能力给的。”

那之后他开始学线上运营,从零做外卖平台。起初亏得厉害,连广告都投错。可他没停,一边学一边改。半年后,他的线上单量反超门店。那次他笑着说:“幸亏那场疫情,让我重新学会挣钱。”

我那时也被他触动。于是我列了一个“多收入实验”,要求自己每月尝试一种新方式赚1000块——卖旧书、写稿、做咨询。最开始失败得一塌糊涂,直到第三个月我做成了第一个线上课程。那天我明白,赚钱不是贪,而是活下去的底气。

有人说,钱不能带来幸福,但能让你不那么怕失去。知乎上有人问:“三十岁的人,怎样才算安全?”有个高赞回答说:“如果半年不工作,你的生活还能照常,那就算安全。”那句话我一直记着。

疫情让我明白一个事实:在不确定的时代,稳定不是靠公司、靠体制、靠别人,而是靠自己能不能随时自救。

这五种能力——安静、陪伴、成长、社交、赚钱,看似无关,其实是一条线。前面四种,是修炼;最后一种,是回报。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抵抗世界变局的筋骨。

我想起哲学家尼采说的那句话:“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疫情没有打败我们,它只是让我们照见自己。

那天雨终于停了。街上亮起灯,一个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跑过马路,笑声干净又亮。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也许生活的本质从未改变——它一直在考我们,谁能在混乱中不乱,谁能在暂停时前行。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