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伪高手遍地的时代,如何快速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某个领域的高手?
2025-10-25

那天,我在杭州见到一个年轻人。二十七岁,西装笔挺,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特别懂投资。”我笑着问:“你赚了多少?”他略一迟疑,答:“我看过很多文章。”那一刻,我就知道,他不懂。懂和知道的差别,就像泡面和兰州拉面——都能填饱肚子,但一个只是冲开水,另一个得真会揉面。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伪高手”遍地的时代。微博上三天涨粉五万的人敢教你品牌逻辑;B站上刚剪完第二个视频的人敢讲剪辑哲学;AI刚出一年,一堆人已经号称“提示词专家”。人人都能教,人人都能讲,人人都敢说自己是高手。可真正的高手从不自称。因为他们知道,世界太大,而自己懂得太少。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某领域的高手,只要听他聊三分钟。那三分钟里,看他能不能从一个点,讲出一张网。高手说话有层次,不是散点,而是结构。你问他一个小问题,他会带你从点到线,再到面,最后织成一张逻辑的网。而伪高手,只能堆信息,堆名词,堆别人的观点。他说得越多,你越糊涂。真正的高手,说得越少,你越清楚。

我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见过俞军,那个传说中百度最传奇的产品经理。那天的场景我至今记得。下午两点,会议室外阳光刺眼,屋里却安静得连笔在纸上划的声音都能听见。一个年轻人问他:“怎么面试一个产品经理?”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可他只笑了一下,便从“面试”谈到“判断力”,从“判断力”谈到“用户认知模型”,再到“产品生命周期”,四个小时没停。那是一种让人目眩的展开。一个问题被他从一滴水,延展成了一整片海。你能感觉到,他脑子里的逻辑是有框架的,每一条线都能回到原点,每一个枝节都能自洽。那就是高手的思维方式——不靠信息量取胜,而靠结构感。

我后来总结出一个经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高手,就看他犯什么错。高手也会错,但绝不犯“框架性错误”。什么意思?比如一个刚接触红酒的人说,“挂杯多就是好酒。”那就暴露了他连最基本的逻辑都没弄明白。真正懂酒的人知道,挂杯反映的是酒精度,不是品质。高手错在深度,伪高手错在维度。前者是没走到那一步,后者是方向错了。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关于AI写作的论坛。台上有个人讲得慷慨激昂,说:“我能教你十分钟写出百万爆款。”我心里叹了口气。写作这件事,本质不是学“怎么写”,而是学“怎么想”。你得知道一个主题的张力来自哪里,矛盾藏在哪,读者为什么会停留。这需要对语言的敏感、对人性的洞察、对节奏的把握。十分钟能教会?十年都未必摸到门槛。可听众照样鼓掌。因为在这个时代,听懂比懂更容易。

我认识一个叫林澜的女孩。做短视频文案三年,起初她学别人那套——押韵、爆词、抖包袱。刚开始确实有效,一条视频几十万播放。她得意地说:“我懂流量。”我提醒她:“流量不等于影响力。”她没听进去。后来算法改了,那套句式不灵了,她的播放量直线下降。她慌了,来找我。我让她去做个小实验:挑十个视频,不写文案,只写她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她半信半疑地试了,没想到其中一个视频反而爆了。那次,她第一次意识到,“懂”不是会模仿,而是能归纳。高手模仿别人之前,先能看清原理。

我还记得我早年的一个失败。我曾花整整三个月做一门课程,主题是“个人品牌定位”。当时我自信满满,自以为内容扎实。上线后,学员反馈惨淡。有人说逻辑乱,有人说干货不够。我很懊恼,甚至怀疑是不是平台推送的问题。直到有天我请朋友帮我看,他说:“你没建立框架。”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讲的是一堆技巧,却没有逻辑主线。那次我彻底返工,把所有内容重写成“先问人是谁,再问做什么,再问为谁做,再问凭什么信”。这一改,整门课立住了。失败那一刻我才明白:高手不是多聪明,而是有框架思维。

资料显示,《哈佛商业评论》早在2018年就提出过一个概念——认知框架密度。意思是一个人的知识网络越紧密,他越容易判断新信息的真假,也越能快速做出决策。换句话说,高手不是知道得多,而是知道“怎么放”。伪高手的脑子像散装超市,信息堆一地,拿一个掉一堆。高手的脑子像图书馆,每个知识都能归档。

我有一个小动作,每次遇到一个领域的新手,我都会让他解释一个词——“为什么”。比如我问一个自称懂心理学的人:“为什么焦虑不是病?”问一个说懂商业的人:“为什么有利润不代表有生意?”问一个说懂写作的人:“为什么情绪不是文风?”十次里,有九次对方答不上来。高手的“为什么”是能追到逻辑底的,伪高手的“为什么”止于语气词。

曾经有个朋友问我:“有没有快速判断一个人深浅的办法?”我说,有。看他能不能反过来教你。真正懂的那个人,不是讲一堆术语,而是能让外行听懂。高手的语言,通俗但不浅薄;伪高手的语言,晦涩但空洞。教,是最残酷的检验。因为要讲明白,你自己得先理顺。

在一次高管培训中,我见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个男生讲“用户增长”,PPT做得华丽无比,数据一堆,逻辑却混乱。另一个女生上场,三页PPT,全是手写框架。她从用户认知谈到触达路径,从触达谈到留存机制,从留存再回到产品定位,层层递进。台下所有人都听懂了。那一刻我想起亚里士多德那句老话:“清晰是智慧的影子。”真正的高手,不是让你惊叹,而是让你顿悟。

我们常常被表象迷惑。看到某人谈笑风生、金句频出,就以为他懂。其实那些光鲜的“懂”,往往只是抄来的碎片。高手的底气,从来不是包装出来的,而是靠验证出来的。

真正的高手,会做小实验。比如俞军做产品时,从来不是听用户说什么,而是看他们点什么。他把“说”与“做”分开,通过微测试捕捉真实需求。这种“弱新—中强新—强新”的思维,就是高手的标志。你看他做的每个创新,都是可逆的、小规模的、能验证的。反观伪高手,永远喜欢讲大的、不落地的概念。

我也有过一次“自以为懂”的尴尬。那年我写了一篇爆款文,阅读十万。以为自己摸透了流量的秘密。于是照着那套节奏又写了五篇,结果全扑街。我才意识到,第一次的成功不过是偶然。真正的高手,是能复盘复现的。那一刻,我强迫自己做了个练习——用不同主题复写同一逻辑结构。失败三次后,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可复制的能力。从那天起,我不再追求爆款,而是追求“稳定输出”。那次返工,让我从伪高手,变成了稍微懂一点的高手。

现在的社会,有一种浮躁的快感。人们比拼的,不是深度,而是速度。一个概念刚热两天,就有人写教程;一个行业刚起步,就有人开课收钱。信息的膨胀,制造了专业的幻觉。可真正的专业,是从时间里沉出来的。你得在一万小时的沙子里,慢慢淘出真金。

判断高手,其实还有一个更隐秘的标准——他是否承认自己不懂。越是高手,越懂得说“不知道”。因为他知道,未知是成长的起点。而伪高手,恰恰最怕承认无知。

我曾听一位老教授讲过一句话:“真正的学问,是用怀疑喂出来的。”这句话我记了十年。后来每次有人问我写作秘诀,我都说:“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否太容易满足,怀疑自己是否偷懒省略,怀疑自己是否理解浅表。怀疑是成长的刀,疼,但锋利。

有时我也会想,这个时代为什么伪高手这么多?也许因为平台太多,话筒太多,掌声太多。人人都有发声的权利,却忘了发声的责任。高手寡言,不是高冷,而是敬畏。因为他知道,语言一旦出口,就要配得上事实。

你问我,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高手?

听他聊十分钟,看他能不能把一个点讲成系统;看他面对质疑时,是辩解还是推敲;看他失败之后,是沉默还是复盘。高手不怕错,怕的是不学。伪高手不怕说,怕的是被拆穿。

真高手不炫技,伪高手才爱表演。真高手收敛锋芒,伪高手放大光环。真高手知道界限,伪高手只看舞台。

归根结底,高手不是“知道很多”,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多少”。

而你,若真想变高手,就从一句老话开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