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名基层公务员的成长反思:认真对待人生的每一次选择
2025-10-25

那天是个普通的下午,办公室外面阳光正好,风吹得窗帘轻轻晃动。文件堆在桌上,电话响了又停,键盘声此起彼伏。我正准备下班,一个电话打了进来,说我被选去市里交流学习。挂电话的那一刻,我愣了几秒。那种感觉,不是兴奋,也不是紧张,而是一种安静的颤动。好像命运在轻轻推我,说:到这一步了,该走走看。

你好,我是一枝萌,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说普通,其实也没错。每天面对的,是文件、会议、汇报,还有永远写不完的材料。时间久了,生活像被切成一块块相同的方格,一眼望去,没有起伏。直到那通电话让我意识到,也许,每一次被动到来的机会,其实都是命运在问你:你想继续这样下去吗?

那天晚上我没睡好。反复想着自己的这些年——考编、入职、升职、再考核。一步步走来,外人看是稳的,自己知道,那条路是窄的。它要求你按部就班,却又不容出错。久而久之,人就容易被“稳”困住。

可我心里有个声音一直没消失。它在每次会议结束后,在我深夜加班时,在我看着别的同事混日子的时候,都在轻轻说:你要再努力一点,再认真一点,再清醒一点。因为你不是来混的。

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那些选择——看似偶然,其实都在一点点塑造我。

当年填志愿,我听家里人说“女孩子考公务员稳定”,于是顺从地报了行政管理。那时我不知道,这一“稳定”两个字,意味着我的人生会少了多少选择。但我没有抱怨,因为从那一刻起,我告诉自己:既然选了,那就做到最好。

我开始早起学习公文写作,读《人民日报》、看《半月谈》,模仿他们的句式。刚入职那几年,我常常被老同事批评,“太理想化”、“写得不接地气”。我默默改、反复改。后来有人让我帮忙润色文件,我才意识到,那些日复一日的自我否定,都是成长的伏笔。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小实验:每天抽出半小时,把当天写过的材料重写一遍,不为交稿,只为让语言更精准。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开始能听出句子里的毛病,能看出逻辑的漏洞。那时候我第一次体会到——成长不是多做点什么,而是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但我也失败过。那年我第一次主持会议,紧张得语速飞快。讲完的时候,领导说了一句:“节奏太急了,显得没底气。”那天回去,我在镜子前练了一晚上语调。第二天嗓子哑了。那次失败让我懂得,稳,不是没情绪,而是有分寸。

那一年,我还学了另一个教训——不要把努力只放在可见的地方。我们单位有个同事,总喜欢在会上抢话,汇报时声音洪亮,领导夸他“积极”,可半年后考核,他没升。因为成绩摆在那里,光热闹没结果。那时我突然明白,努力不能只求“看得见”。真正的努力,是默默扎根的那种。

我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不在无效社交上浪费时间,不参与办公室的小圈子,不追热点。有人说我太“轴”,可我知道,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埋地基。

有次出差回来的高铁上,我遇到一个同行的女孩,她是另一市的公务员。我们聊到职业发展,她说她准备考博士,想调去高校。我问她为什么,她笑着说:“我不怕重新开始,我怕一眼看到头。”那句话让我久久难忘。

那一刻我意识到,很多人害怕改变,是因为太习惯安稳。但安稳有时候,不是福气,是陷阱。它悄无声息地把人磨平,让你不敢想、不敢跳、不敢再选。

我决定给自己一点“新鲜的压力”。那年我报名了粥左罗的成长课。有人笑我,说“你一个公务员学互联网干嘛?”我没解释。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为了换行业,而是为了换脑子。

那门课里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随意选择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我开始反思,我的选择,是主动的,还是被环境推着走的?那种拷问让我重新定义了“认真生活”四个字。

我开始第二个小实验:每天睡前写三行日记,只写一件事——我今天主动做的决定是什么。比如,拒绝了一场无意义的聚餐;比如,主动请缨去做一个没人愿意接的项目。

三个月后我发现,我的思维变了。我开始更愿意承担,也更能看见机会。主动做选择的人,才配得上命运的馈赠。

那年年底,我的部门要推一个数字化政务系统。大多数人都觉得那是“额外工作”,我却主动报名。没人教,我就自己学。看政府公开数据,读政策案例。还参考了《数字政府发展报告2022》,里面提到“基层治理的智能化应用,将成为公共服务的关键转型方向”。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做的工作,也能跟时代的节奏接上。

两个月后,项目通过评审。我被表扬为“优秀执行者”。那一刻我没觉得骄傲,更多的是确认——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命运就会认真对待你。

但人的成长,不是一路光明。

2021年那次调岗,是我职业生涯里的一次低谷。我从熟悉的岗位被调去一个全新的部门,从头学政策、学流程、学汇报。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想放弃。晚上回家对着电脑发呆,觉得自己像被掏空。可后来我明白,低谷不是惩罚,而是检验。它逼你证明自己当初说的那句“我可以”。

那年,我又做了第三个小实验——每次想逃避的时候,不立刻做决定,而是给自己48小时。两天后再看,情绪退去,理性回来,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后来我还发现一个规律:那些真正成长得快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愿意在痛苦中沉下去。那种不抱怨、不炫耀的沉,是一种内在力量。

有次开总结会,领导问我:“你怎么看待‘坚持’?”我答:“坚持不是咬牙硬撑,而是知道为什么要撑。”领导笑了,说:“能走远的人,都是知道自己要去哪的人。”那句话我一直记着。

我想起稻盛和夫在《活法》里写的——“当你真心渴望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那种力量,我在自己身上也感受过。

那段时间,我常常凌晨醒来,脑子里还在想方案。别人觉得那是焦虑,我觉得那是热爱。因为当你热爱一件事时,靠近的每一步都是奖励。

写作也是。那年我报名了写作训练营。白天上班,晚上带娃,等女儿睡了,我才开始写稿。有一次太困,睡着前打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明天要早起写完它。”第二天凌晨三点,我真的醒了。那时我明白了,所谓坚持,不是逼自己做,而是心里有光。

我曾在课程里听粥左罗说:“成长,是把选择变成习惯,把努力变成本能。”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原动力”这个词。它不是鸡血,也不是激情,而是一种深层的信念——我知道我为什么活着。

从那以后,我开始主动复盘每一次选择。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甚至购物。我不再问“值不值”,而是问“它是不是我想要的路”。

有人说我变了,不像以前那样温顺。我笑笑。其实我没变,我只是更清醒了。

成长这件事,没有捷径。它要求你在每一个选择里,诚实地对待自己。选了就走,走了就别回头。因为任何一次轻率的选择,最终都会变成你要偿还的命运。

我现在最怕的,不是错选,而是不选。不选,就是放弃成长。

我喜欢一句话:“人生的路虽长,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你不知道哪一步会改变你的人生,但你得先迈出去。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讲道理,而是想告诉你——每一次你认真对待的选择,都会在未来某个瞬间,变成你不后悔的底气。

认真生活的人,命运都在暗暗标记。

你可能现在还在基层,做着最琐碎的事,觉得生活无趣、工作无力。但请记得,每一次文件、每一场会议、每一段坚持,都是在雕刻你。你以为是在重复,其实是在沉淀。

愿你永远相信,努力不会白费,选择不会被辜负。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