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李星星鲍毓明事件背后的3个推手
2025-10-25

那天的风有点冷,像要把尘封的事都吹出来。新闻推送在手机屏幕上亮起,一个女孩的名字忽然冲上热搜。她年仅十四岁,而故事的另一端,是一个中年男人,一个社会资源极高的“成功者”。那一刻,网络炸开,人们在愤怒、质疑与悲痛里翻滚。但当喧嚣过去,我们才看清,这并非孤立的悲剧。它只是被偶然照亮的黑暗。背后真正推动她坠落的,不止一个人,而是三种力量:缺位的家庭、失守的教育、和被误导的文化。

第一个推手,是家庭的缺位。那是最早的一道防线,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道。女孩A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父母在她十岁那年离异。母亲外出打工,父亲沉默离开,她成了典型的“留守儿童”。在一个公益机构2019年的调研报告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万。心理学家指出,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会在情感上形成“依附性空洞”,他们渴望被关心,也容易被利用。女孩A就是在这样的缝隙里,被命运推着走。她遇见一个自称能“帮助她上学”的中年人。那人衣着体面,谈吐温和,懂得用“父爱”的名义取得信任。母亲觉得是机会,女儿却一步步走进陷阱。

家庭教育专家曾说,一个父亲的在场,不仅影响女孩的安全感,也塑造她未来的边界感。一个懂得尊重的父亲,能让女孩知道“爱不是控制”;而一个消失的父亲,会让女孩误以为“被喜欢”就等于“被需要”。我们看到太多类似的故事:家长在手机上忙着赚钱,在视频那头说“妈妈爱你”,却忽略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倾听与判断力。当家庭的温度消失,外面的温情就变成了危险。

第二个推手,是性教育的失守。女孩A第一次被侵害后,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她只是觉得痛、害怕、困惑,却无法命名。这种无知不是她的错,而是整个社会的盲区。全国妇联在2020年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少年中有超过八成从未接受系统性教育,其中半数以上“不知道如何辨别性侵害行为”。而同一时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早期性教育可让儿童受害概率降低60%以上。数字冷冰冰,却揭示了一个真相——性教育不是可选项,而是防护网。

我们曾以为沉默能保护孩子,实际上正是沉默在制造危险。家长怕谈“性”,老师避开“性”,于是孩子在互联网和同龄人之间拼凑知识,半真半假的碎片构成了他们的世界。一个小学教师告诉我,她在上防性侵课时,有个学生问:“如果喜欢的人摸我,还算坏人吗?”全班安静,她喉咙发紧。她说,那一刻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堂课,而是一次拯救。那堂课结束后,一个女孩跑去找她,说:“老师,谢谢你,我终于知道那不对。”那孩子只是三年级。

这不是孤例。北京一家教育公益组织曾做过实验:让家长和孩子同时画出“安全圈”。结果显示,80%的家长把老师、亲戚、邻居都划进圈里,而孩子们的画面更小,圈外的人更多。这种差距揭示出,我们常常低估身边的风险,却高估世界的善意。教育不是告诉孩子“世界安全”,而是教他们识别“不安全”。

第三个推手,是文化的暗示。那种潜移默化的诱导,往往比暴力更难防。打开影视剧,满屏都是“强吻”“霸道”“征服式爱情”,这些桥段被拍得光鲜浪漫。观众在弹幕上刷“好甜”“好带感”,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其实是在美化越界。在长期的消费文化浸泡下,很多年轻女孩被教会了忍耐、被动和顺从;而一些男孩,被教会了占有、支配与无视拒绝。性别关系的失衡,就在一部部“爱情剧”的糖衣下延续。

另一种更隐蔽的文化,是“羞耻教育”。当一个女孩受害后,人们第一时间问的常常不是“加害者是谁”,而是“她穿了什么”“为什么去那里”“是不是自愿的”。这种话语体系像一道看不见的枷锁,让受害者背负不该有的羞耻。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曾在《羞耻与尊严》中写道:“社会的羞耻,不该由被害者承担。”可现实中,我们一次次把污名贴在错误的人身上。

媒体有时也在无意中放大这种伤害。当一篇报道用暧昧的笔触描述案件,当标题带着“情感纠葛”的暗示,那不仅是对事实的歪曲,更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侵害。新闻伦理学里有一条古老的原则——“以真相为本,以尊严为界”。遗憾的是,这条界线常常被忽略。我们习惯在热度中消费别人的痛苦,却忘了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在我看来,这些文化的阴影比个案更可怕。因为它不靠暴力,而靠麻木。它让暴行变得可理解,让冷漠变得理所当然。它渗入笑话、影视、语言和日常,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我们需要的不是口号式的正义,而是从细微处修复的敏感与共情。

我曾看过一个志愿者的笔记。她在支教学校里做了一个小实验,让孩子们写下“我希望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男孩写:“希望像爸爸那样挣钱多。”一个女孩写:“希望长大不要被欺负。”那张纸被保存了下来,成了她后来所有公益活动的出发点。她说:“如果教育能让一个孩子多一分自信,少一分恐惧,那已经足够。”这就是小动作的力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些什么。可以在家里和孩子正面谈身体与尊重,可以拒绝传播带有性别歧视的段子,可以在看到偏颇的言论时轻轻说一句“不对”。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正是社会修复的开始。曾有心理学家说过:“改变从来不是群体爆发,而是一个个安静的选择。”

在纪录片《光之声》里,一位女权公益人说:“我不想做英雄,我只是不想再看到有人孤独求救。”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我们不能让沉默成为习惯。因为一旦沉默成为共识,暴力就会成为常态。

那些故事中的女孩,也许再也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她们留下的警醒该被记住。家庭要回归教育的本职,学校要守住启蒙的底线,媒体要肩负起叙事的责任,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该成为那面不退的防线。

这个世界不会一夜改变,但它会因为每一次觉醒而不同。有人说,正义太慢,可哪怕慢一点,也比不动强。我们需要的,不是愤怒的短暂燃烧,而是持续的清醒与行动。

如果声音是一种力量,请用它照亮黑暗的角落。别让下一个孩子,还得靠运气才能安全长大。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