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人民日报》:拥有这7种生活方式的人,更聪明、长寿
2025-10-30

清晨五点,窗外的天色还没亮透,楼下的保洁车一圈圈绕着小区转。林青坐在书桌前,手边的咖啡已经凉透,屏幕上闪着一句她前几天随手写下的句子:“人为什么越来越懒?”她盯着这七个字,忽然笑了一下。她知道自己不是懒,而是累。那种“连呼吸都要计算”的累。工作、孩子、家务、社交、理财……每一项都像在榨取她的注意力。她心想:是不是我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瞬间——明明努力得要命,却总觉得状态越来越差。你吃的更健康、睡得更早、信息看得更多,可大脑反而像被灌了铅,反应迟钝、记忆模糊。你不是笨,而是活得太“吵”。真正聪明的人,不是一天比一天更忙,而是一天比一天更“安静”。

几年前,《自然·通讯》刊登过一项长达二十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影响寿命和认知水平的,不是基因,不是教育程度,而是生活方式。是那种看似微小,却每天都在重复的动作。换句话说,聪明与长寿,从来不是命运的奖赏,而是习惯的副产品。

我后来发现,那些越活越通透的人,都有几个共通点。他们的生活表面轻盈,其实背后藏着一整套对自我能量的管理系统。听音乐、散步、说话、读书……他们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养脑”。

有次我去采访一位八十岁的老建筑师。他精神矍铄,说话逻辑清晰得像个年轻人。我问他怎么保持这种状态。他笑着说:“我每天都散步、听歌、读小说。别人以为我在消遣,其实那是我给大脑加油。”那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我心里。原来聪明的人不是靠意志力逼自己更用功,而是懂得如何“喂养”自己的脑。

后来我做了一个小实验。连续七天,我每天早晨不刷手机、不看信息流,只听三分钟轻快的音乐。节奏像水波一样晃动,整个人的脑雾在第三天明显消退。科学也印证了这种感受——东京大学2022年的实验发现,轻快节奏的音乐能激活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这是掌管决策和逻辑的区域。哪怕只听三分钟,也能提升专注力和创造力。

那天起,我不再把音乐当背景,而是当药方。只要工作焦虑、思维堵塞,我就打开歌单,听几首节奏轻快的曲子。奇怪的是,心情松动以后,脑子也开始转得更快。音乐,是最温柔的修复力。

但有一种力量,比音乐更直接。那就是走路。你有没有发现,每当你在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问题就突然变得简单了?心理学家安德烈亚·泽尔在斯坦福做过一项实验:受试者边走边思考时,创造力比坐着时高出60%。走路不是逃避,而是让身体带着大脑重新呼吸。

我有个朋友是程序员,每天十二小时对着代码。有一次项目崩盘,他连续熬夜三天,精神几乎崩溃。那天晚上,他实在想不出解决方案,干脆出门快走。雨下得不大,风有点冷,他就那样走了两个小时。回去时,脑子像被洗干净一样。他后来跟我说:“原来走路不是休息,是重启。”

那次我也照做了。每天下午工作到低谷的时候,我就下楼走二十分钟。步子要快一点,呼吸跟上节奏。你会感到大脑像被空气按摩,原本卡壳的问题自动松开。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不只是主观感受——步行能让血液在大脑中形成微小的湍流,让氧气更均匀地进入脑区。久坐让脑子缺氧,快走让它清醒。这不是玄学,是生理学。

再后来我发现,还有一种训练,比走路更神奇——学外语。那不是为了工作加分,而是让神经网络“换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会两门语言的人,大脑的衰老速度比单语者慢近五年。因为学习语言时,你的大脑会反复切换系统、调用记忆、调度注意力,整个神经网络都在运动。

我那时学了点法语。每天早晨听十五分钟新闻,哪怕一句都没听懂,也会觉得脑子醒了。后来我干脆跟AI语音练口语,错了也不怕被笑。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大脑在拉伸。就像你去健身房,不是为了变壮,而是为了让肌肉不萎缩。

但有一阵,我放弃了。忙起来没时间,觉得学语言太慢、太难。直到有天,我在咖啡馆偶遇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她正拿着iPad学西班牙语。她说:“我知道自己学不快,但我喜欢那种脑子还在动的感觉。”那一刻我突然羞愧。很多人不是老,而是提早放弃思考。

我又重新捡起法语。不同的是,我不再强求背单词,而是每天听一点、读一点、开口说一点。语言像氧气,进入身体的那刻,你的世界也跟着变宽。

但聪明不仅仅是大脑的事,也关乎思维的整理。我们常常以为聪明是“知道很多”,其实聪明的人更擅长“减法”。德国神经科学家埃里克·根奇在《自然通讯》发表的研究显示:高智商者的大脑连接并非更多,而是更简洁。这就像城市交通,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高效越快。

那天我意识到,我的思维太“拥挤”了。每天吸收太多信息,却从不总结。于是我开始做一个小实验:每天晚上,用三句话总结这一天。今天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有何反思?一开始很难,脑子像石头一样。但坚持一周后,我发现自己说话更有逻辑,做事更有主线。那种感觉像是在给大脑除尘。

归纳,是一种精神上的收敛。它让你从信息的洪流里抽身,重新获得掌控感。聪明的人不是知道一切,而是知道什么该留下。

当然,人不是机器,也需要放松。你可能不信,玩游戏也是一种“聪明的方式”。牛津大学的研究曾指出,适度游戏能提升大脑的手眼协调和决策速度。尤其是策略或解谜类游戏,它们训练的恰恰是大脑的灵活度。

我试过玩《纪念碑谷》。那是一款静谧的几何游戏,没有血腥、没有奖励,只是让你动脑去解谜。每次完成一个关卡,那种“脑筋转过来的愉悦”,会让你感到一种纯粹的满足。它不是消耗时间,而是锻炼思维。

但人也容易过度。那段时间我沉迷其中,通宵玩到凌晨。第二天头晕脑胀。那一刻我才明白,再好的锻炼,失去节制就会变成伤害。我删了游戏,休息三天,恢复作息。聪明不是永远在线,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

后来我也发现,最聪明的“锻炼”,其实就是社交。你以为聊天是在浪费时间,其实那是大脑最古老、最复杂的训练。心理学家邓巴在牛津大学的研究指出,社交能力与前额叶皮层的体积高度相关。换句话说,你越常与人互动,大脑就越年轻。

有一年我在深圳工作,白天忙到没时间吃饭,晚上回家就只想一个人发呆。那段时间我的情绪波动很大,常常觉得自己越来越笨。后来朋友拉我去参加一个小型读书会。刚开始我一句话都不说,只听别人讲。慢慢地我开始回答问题,后来甚至主持了一次讨论。那一夜,我久违地感到自己的思维在跳跃。社交不是消耗,而是激活。

也许你不爱人多的场合,但可以从小事做起。去菜市场多跟摊主聊两句,去跑步群打个招呼,去同事生日会敬一杯水。关键不是“热闹”,而是“连结”。一个常与人交谈的大脑,不容易陷入迟钝。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在《哈佛幸福课》里说过的一句话:“人类的幸福,八成都来自他人。”聪明的大脑,也需要人与人的摩擦,才能发光。

而另一种“摩擦”,则来自故事。读小说,其实是跟世界的另一种对话。有人以为小说是逃避现实,其实它是训练大脑的剧场。你在书中经历不同的人生,思考不同的选择,大脑会生成新的神经连接。这种模拟,是最经济的思维拓展方式。

我曾在医院陪母亲做化疗,那段日子压抑得几乎喘不过气。每天在病房,我唯一的慰藉是《百年孤独》。我一边读,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想。那时我明白了:小说不是娱乐,而是救赎。它让你看到另一种命运,也让你理解自己的命运。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剑桥大学有研究发现,常阅读小说的人在同理心测试中得分显著更高。原来阅读,不仅让人聪明,也让人更温柔。

那天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年轻女孩,拿着一本《小王子》,嘴角微微上扬。那一瞬间,我觉得世界柔和了。原来聪明的人,不一定强大,但他们一定温柔。

回望这一切,音乐让我们轻盈,步行让我们清醒,外语让我们延展,总结让我们清晰,游戏让我们灵活,社交让我们鲜活,小说让我们温柔。它们不是技巧,而是一种生活姿态。

人真正的聪明,不是智商高,而是能量分配得好。你懂得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吸收,什么时候放空。你学会让大脑在紧绷与松弛之间呼吸。那才是最高级的聪明,也是最长久的健康。

或许你现在仍在加班、焦虑、疲惫,但请记得——生活的聪明,不是快,而是稳。不是知道一切,而是活得有节奏。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