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如果没有天赋,那就一直重复
                        2025-10-30
                    
                    那天是个阴天,风很轻,却吹得人有点空。
地铁里,一个穿着普通工装的年轻人,靠在门边,手里紧握着一支笔。那支笔的笔帽被咬得发白,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换过多少支了。有人在刷手机,有人闭眼打盹,只有他在纸上写着重复的几句话:“今天要比昨天好一点。今天要再坚持一次。”
那纸页厚厚一摞,几乎每页都写着相似的句子。旁边一个女孩忍不住问:“你每天都写这些啊?不腻吗?”他抬起头,笑了笑,说:“腻啊,但我怕不写,就又回去了。”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稻盛和夫说过的一句话:“没有天赋的人,靠的是重复。”
重复,真是一件又笨又慢的事。可偏偏,那些看似笨拙的坚持,最后往往赢了所有聪明。
稻盛和夫年轻的时候,也没什么光环。考学落榜两次,工作处处碰壁。那时候的他,一边在狭小的实验室做陶瓷材料的试验,一边被现实一次次掐灭念想。所有人都觉得他撑不过去,他却在失败的缝隙里,继续重复实验的步骤。别人做十次不成,他做一百次;别人放弃,他再来一遍。
日复一日,他终于做出了新型陶瓷,成了行业的开拓者。有人问他秘诀,他只淡淡一句:“我只是比别人多重复了一点。”
但“重复”从来不是机械的。它更像一场人与自己的对抗。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统计,能在一个领域达到“精通”的人,平均都经历过一万小时以上的刻意练习。而这“一万小时”,不光是时间堆出来的,更是抵抗厌倦的结果。
人最怕的,不是没天赋,而是没耐性。
我有个朋友,想学写作。买了十几本书,上了几门课,兴致高涨地写了几篇,后来就没动静了。问他为什么,他叹气说:“写了半个月,没进步,看不见希望。”
其实这世上绝大多数人,死在“看不见希望”这一步。真正厉害的人,靠的不是天亮的那一刻,而是天黑的那几千个夜晚。
稻盛和夫也说过:“工作的本质,就是在重复中修炼灵魂。”
重复是一面镜子,你能从里面看到自己的惰性、焦躁、虚荣,也能看到成长的印子。
有一次,他去巡厂,看见一个年轻工人总是在擦机器。别人问他干嘛不快点干活,那人头也不抬:“机器干净了,我心里才顺。”后来那工人成了厂里的工艺主管。稻盛和夫回忆说:“他不是天赋高,而是心够定。”
其实很多事,都输在“不够定”上。
做视频的人嫌剪辑重复;创业的人嫌跑客户重复;上班的人嫌日复一日的表格重复。可你细想,哪一份厉害的成果,不是从无数次重复里磨出来的?
李小龙说:“我不怕练过一万种腿法的人,我怕把一种腿法练了一万次的人。”
重复是一种力量,慢得几乎不可见,却稳得像山。
但要注意,真正的重复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带着觉察的更新。
稻盛和夫的工厂里,有个清洁工。他每天打扫同一条走廊,却每天都在想,“要不要换个角度扫?”他换了扫帚的方向,又换了擦地的布,再后来提出用吸尘器。别人扫十分钟,他扫八分钟,效率却更高。稻盛和夫说:“这才是重复的最高形式——让昨天的自己,输给今天的自己。”
我曾尝试在生活里做个“小实验”:每天重复三件事——晨跑十分钟、读十页书、写三百字。最开始,我信心满满。第二周开始,我想放弃;第三周,我真的放弃了。
后来重来一次,我做了个调整——给每件事都设一个小小的“反馈”。跑步完就喝最喜欢的豆浆,读书完就划一条横线,写字完就奖励自己看十分钟视频。三个月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不再需要奖励。那三件小事,反而成了支撑我一天的底座。
那时我才明白,重复并不是“折磨自己”,而是给自己一点点“确定性”。
这世界太乱了,唯一能让人心安的,是那些确定的动作。你不必每次都突破,只要不掉线。
哪怕今天的自己,只比昨天多走一步,也足够了。
稻盛和夫的员工们常说,公司最早的座右铭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今天胜于昨日”。听起来简单,但那是他们几十年反复执行的信仰。
很多企业倒在了扩张的贪心里,而京瓷活在重复的节奏里。
重复能让人产生稳定感,也让结果有积淀感。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长期做固定习惯任务的人,在神经层面形成了更强的执行链路——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控力”被训练成了一种肌肉。
所以,重复,不只是效率的事,更是自我塑形的过程。
那些你今天嫌慢的事,明天会成为你最大的底气。
稻盛和夫曾在一次演讲里说:“年轻人不要怕重复,怕的,是你不肯从重复里长出思考。”
他说这话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白发,温和,像一盏灯。
我想起他年轻时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人生的全部秘密,就藏在一遍又一遍地去做。”
是的,重复不是命运的惩罚,而是成长的路径。
没有天赋,没关系。你只要不躲避枯燥,不逃离重复,就已经赢了大多数人。
每天让自己比昨天稳一点,比昨天多想一点,比昨天多走一步。
你不会立刻发光,但总有一刻,你会发现,那些不起眼的重复,已经在悄悄推你,往光亮的地方去。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