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成长最快的方式是研究赚钱,而不是坚持学习
2025-10-30

有一晚,我在深圳地铁的末班车上,看见一个男人在看书。那本书叫《如何提升学习效率》,封面被翻得起毛,旁边是他疲惫的脸。夜已经深了,地铁里的人都在打盹,只有他还在划重点。他看起来三十多岁,穿着整洁,像个努力想“变好”的普通人。可我忍不住想问:你学得再快,又能学到哪去?他抬头的那一刻,眼神有点空——那种“努力了但好像没什么用”的空。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很多人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学得太“干净”了。学得太多,赚得太少。

我们这一代人,被灌输一个信念太久:学习是万能的。小时候,成绩好就能出头;长大后,学习多就能进步。于是我们拼命看书、报课、听讲座,一边感叹“终身学习”的高贵,一边在卡里余额见底时焦虑失眠。你有没有发现,这种“学很多但没什么变化”的感觉,正在吞噬你?

我认识一个女孩,小周,北大毕业,外企高薪。她几乎把所有闲暇时间都投入学习——英语、PPT、美股投资、心理学、AI工具。她说:“我得持续学习,不能落后。”可两年过去,她升职没成,存款没涨。她苦笑着说:“我好像只是变得更焦虑了。”后来她请我喝咖啡时,低声问:“是不是我学错方向了?”

我说:“你没学错,只是没学会‘赚钱’。”

她愣住了。

“赚钱”这两个字,在很多人心里,是俗的。可真正成长的人,都敢从“俗事”里学真功夫。

学习,是在找答案;赚钱,是在找问题。学习可以躲在安全区里反复练习;赚钱必须在真实世界里不断试错。

巴菲特说过:“如果你没找到睡觉也能赚钱的方法,你就会工作到死。”这句话常被误读成“要躺着挣钱”,其实更深的意思是:你要学会让系统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系统打工。

这就是成长的分水岭。

我见过太多聪明人被困在“学习型陷阱”里。买了一堆课程,做了一堆笔记,却从不敢落地。因为行动意味着暴露自己——暴露不懂、暴露笨拙、暴露失败。可赚钱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学一点、用一点、赚一点,在实践中逼自己进化。

这就是成长的真相:学得再多,不如赚一次。

我认识的另一个例子,是我朋友阿龙。三年前他被公司裁掉,那会儿他每天泡在图书馆,研究管理学、心理学,打算写一篇“人生转型的论文”。可半年过去,他一分钱没赚,论文也没动笔。后来他转念一想:“光看书不行,得先活下去。”于是他开始卖课程——就用自己失业的经历做主题,讲怎么走出焦虑。起初没人买,他就录短视频、改标题、试投放。三个月后,他靠课程赚了第一笔钱——不到两千。但那一刻他笑得像孩子:“原来我能靠脑袋挣钱。”

后来他继续迭代,一年赚了二十万。
他说:“赚钱让我比任何一本书都清醒。”

那种清醒,是被市场教育的。

市场,是最真实的导师。你做得不好,它会立刻惩罚你;你抓对节奏,它就会奖赏你。没有情面,没有安慰。

这时候的学习,才算真学习。

在赚钱这件事上,世界极其公平。你越怕,它越冷;你越学,它越远;你越试,它越给。

所以我常劝朋友:与其拼命学,不如认真研究一次“怎么赚钱”。

研究赚钱,不等于拜金。它更像一场认知重塑。你会学到最核心的三件事:人性、逻辑、杠杆。

赚钱让你理解人性——什么样的需求能让人掏钱;让你理解逻辑——为什么这个模式能跑通;让你理解杠杆——怎么让一个动作产生十倍结果。

而这些,恰恰是所有成长书都在试图教你的。

只是书讲的是“原理”,赚钱逼你去“验证”。

我记得有个小实验,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她让学生在面对失败后,写下下一步改进计划。结果发现,那些把“失败”看成反馈的人,学习速度是其他人的两倍。赚钱的过程,就是放大版的成长型思维。你做一个项目,它失败了;你不抱怨、不逃避,而是问:为什么没人买?是价格、渠道还是认知?当你用这种姿态面对市场,你的成长速度会快得可怕。

有人说,赚钱太功利。可你仔细想想——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活得更好、更自由、更有选择权吗?如果学习无法换来自由,那它只是逃避现实的体面借口。

我有个读者留言说:“我每天看十个小时书,但依然焦虑。”我问她:“你为什么不研究怎么靠这些书赚到第一个一千块?”她沉默很久,说:“我怕失败。”我说:“那你其实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被自己看见。”

学习是向内的,而赚钱是向外的。向内让你理解自己,向外让你认识世界。没有向外的行动,理解自己也只是自恋。

赚钱,是让你从思维变现实的桥。

这几年,我总结出一个“小动作”:每当我学到新知识,我会立刻问自己——这东西怎么帮我赚到钱?不是功利,而是检验知识的真伪。比如,我读完一本心理学书,会试着写成一篇文章;看完一个营销课程,就帮朋友优化广告文案;学了AI工具,就立刻试着卖一个自动化脚本。

我发现,只有当知识能创造价值,它才会被真正吸收。

那些一看就懂、一用就废的知识,反而最浪费时间。

当然,赚钱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它会让你暴露所有缺点——情绪、懒惰、拖延、自我怀疑。那一刻你才会知道,成长不是“变强”,而是“看清”。

我自己也经历过一次失败返工。刚开始做内容变现时,我写了十几篇文章没人看。那种“全力以赴却没人理”的感觉,太痛苦了。后来我冷静分析,发现问题不在内容,而在“没人需要我写的东西”。于是我改写角度,从“我想表达”变成“别人想知道”。一周后,有一篇火了。那天我彻底明白——赚钱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不是情绪输出。

这个认知,价值连城。

在研究赚钱的过程中,你会学到判断、策略、执行、沟通、复盘。每一个动作,都是高强度的思维训练。比任何“学习方法课”都更真实。

牛津大学有份报告提到:成年人在实践性学习中的认知增长速度,是纯理论学习的三倍。简单说,干出来的比想出来的快。

而赚钱,就是最强的“实践课堂”。

很多人羡慕富人,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他们“懂得系统”。
懂系统的人,永远在积累复利。
不懂的人,只会在时间里打转。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读十本书,有人换来十次顿悟,有人换来十个困惑。区别在于,前者在行动中验证,后者在原地思考。

行动,是学习的终点。赚钱,是成长的加速器。

哪怕你不喜欢钱,也该学会研究它。
因为“钱”是一种最诚实的反馈。它告诉你,世界真正需要什么,你提供的价值够不够,你的判断是否精准。

学会和钱对话,其实就是学会和世界对话。

我认识一个年纪大的手艺人,做木雕三十年。他不懂互联网,也没读过商业书。后来他开始拍短视频,展示雕刻过程。第一支视频点击量三百,第二支五百,第五支过万。半年后他开了线上课程,月入过十万。他笑着说:“以前我怕谈钱,现在我知道,谈钱是对手艺的尊重。”

那一刻,我明白——赚钱不是世俗,是一种“能量流动”。你提供价值,世界回报你。你停下输出,世界也停止馈赠。

所以,别再说“我在学习”,却拒绝研究赚钱。

成长不是书房里的概念,而是市场里的血战。

当你开始研究赚钱,你的思维会变立体:从自己到他人,从内容到价值,从知识到结果。你不再只是学习者,而是创造者。

有人说成长慢,其实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而不是在赚。

学习让你变得“懂”;赚钱让你懂得“做”。

只有做,世界才会回应你。

别害怕俗,俗一点没关系。
因为赚钱,才是人间最真实的修行。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