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众号断更了”:这3个坑不避开,大概率会放弃
2025-11-02
那天凌晨三点,我收到一个信息。一个写作营的老学员发来的。她说:“老师,我是不是不适合写公众号?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我问她:“你是写不出来,还是不想写了?”她沉默了十分钟,才回:“我觉得我写得越来越差了。”这句话让我想起很多人——他们不是不会写,而是被“写得不好”的幻觉,击碎了最初那点热情。
写公众号的第一年,大家都一样。兴奋、焦虑、爆文梦、失眠夜。可过了三个月,就开始怀疑人生。浏览量掉,点赞少,读者散。甚至有种被全网抛弃的错觉。可事实并非你写得差,而是你在成长。只是成长这件事,从来不温柔。
写作的世界里,有个隐秘的现象叫“审美错位”。当你刚开始写,知道的不多,眼界有限,你会满足于“能写出来”。但当你读得多了,看过好文,也学会了结构、节奏、开头金句,心里的标准开始提高。那时的你,就像一个练琴的人,耳朵先变灵了,手还没跟上。你听得出音不准,却还弹不对。这种撕扯,会让人想逃。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研究“熟练曲线”时提到过类似现象:人在技能从新手迈向高手的阶段,会经历一个“自我怀疑期”,表现暂时下降,情绪却极度敏感。很多人以为这是“退步”,其实是成长正在重构思维。就像写作,当你开始能察觉自己哪里不行时,恰恰说明你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不自觉的业余者。
那天我让她做了个小实验:把半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拿出来,再读一遍。她读完笑了,说:“那时候的句子真糙。”我说:“你看,这就对了。你不是写得更差,而是看得更清楚。”她愣了几秒,发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这也是第一个容易掉进去的坑——以为自己越来越差。其实只是眼光先于手艺成熟了。
我自己也经历过那段时间。写一篇稿子能删掉七八遍,看到别人的爆文,心里暗暗发酸。每改一句,都像在掘自己的坑。后来有个前辈告诉我:“别急着对自己失望,先对文字耐心。”我照做了,定了一个练习:每天写三百字,不追求发布,只求流畅。坚持两个月后,我重新找回节奏。那种松弛的感觉,让我体会到“量变”的力量。
如果你也陷在那种“怎么写都不满意”的焦虑里,不妨今晚试着做一个同样的小实验。别改稿,别发文,只写一页纸,不求完美。写完放着,第二天再看。你会发现,那些昨晚想删的句子,今天看,其实也没那么糟。
写作最怕的,不是不会写,而是被完美主义拖垮。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焦虑,叫“方向焦虑”。那位学员后来告诉我,有人劝她别做公众号了,说现在短视频才是风口,做分销更容易赚钱。她犹豫过,也动心了。她说:“老师,可能我不适合写文字,我去做别的吧。”我笑了笑,问她:“你确定你想换,还是只是想逃?”
人性就是这样——当事情难了,我们就想绕道。可生活最狡猾的地方在于:绕过去的坎,迟早还得回来跨。写作不是例外。你不敢写的一天,明天依旧得面对那份不安。
我见过太多“弃号者”。有的做了几个月就去搞短视频,有的被人气打击得彻底不更新。最后几年后,他们又回来,重新写公众号。那时的他们说:“原来当初没问题的,是我。”他们不是不行,只是没撑过那段“无回报期”。
这个世界的机会太多,诱惑太杂。你每放弃一次,就重启一次,从零再来。可真正厉害的人,从不被“新机会”带偏。他们知道,方向不是选出来的,是坚持出来的。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曾提到,一个人在职业路径上如果频繁更换赛道,平均稳定收益比坚持同一路线的人低37%。因为频繁转向,会让积累断裂。而写作这种事,最怕的就是“积累断裂”。你每换一次领域,都要重新构建信任、读者和风格,那些东西,不是靠才华能抄近道的。
那天我劝她:“你可以暂时不更新,但别关掉后台。”她照做了。一个月后,她回来了。她说:“我发现,还是喜欢文字的世界。”她重新写了篇文章,标题是《写不出来的那段时间,我在和自己和解》。阅读量不高,但评论区很暖。她说:“这次我不看数据,只想被看见就好。”我替她高兴。那是她第一次不靠外界认可去确认自己的价值。
可也有很多人,一路死磕,最后筋疲力尽。这是第三个坑——不懂借力。
新号前期,就像推一辆上坡的车。你一个人推,当然累。你不是不行,只是摩擦太大。
写作的世界,永远不是孤岛。你得找同行,一起取暖。哪怕只是互相点赞、交换灵感、共读一本书,都能让那种孤独变得温柔。
我记得当初起号时,每天晚上十一点,我和几个写作者在线上约写。我们定个时间,不说话,只写。写完互发截图。那段时间我不止一次想放弃,可看到他们还在敲字,心里那股倔劲又回来了。那是我见过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借力”。
后来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在公众号领域,坚持更新超过一年的人,只占总创作者的8%。也就是说,92%的人中途放弃。而那8%的人,不一定最有才,但一定最懂借力。
你不必一个人硬扛。可以找人帮你改稿,去看优质文章拆解,可以加入小社群互评,也可以报名写作营系统训练。这不是“花钱买捷径”,而是“借力走正路”。
就像物理学原理说的那样——外力越大,阻力越容易克服。
我曾经做过另一个小实验:连续一个月,每天把写好的稿子发给三个朋友,请他们只提一个建议。一个月后,我不再害怕被批评,反而变得更开放。那种外部反馈,让我从“我写得不好”转变为“我还可以更好”。
这三种坑——审美错位、方向焦虑、独自死磕——几乎是每个写作者都必经的战场。它们不是敌人,而是你成长的试金石。
你看似写不动,其实是在脱胎换骨。
你以为放弃写作能换来轻松,其实那份遗憾会更重。
你害怕求助,其实借力才是更快的成长。
这一路,我见过太多从“差点放弃”到“写出成绩”的人。他们没有天赋异禀,只是学会了复盘、修正、借力。
写作的底层逻辑,从来不是技巧,而是心态。
当你能平静地接受低谷,也能客观地看待成就,你的写作才算真正开始。
就像村上春树说的:“不是所有跑步的人都快乐,但他们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跑。”
写公众号也是。不是每篇文都有爆款,但每一次更新,都在让你靠近一个更成熟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陷在“写不出来”的沮丧里,请记得:你不是写不出来,而是你在变深;不是你不适合写,而是你太想写好。
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文字不发光。哪怕只有一个人读懂,也值得。
因为写作的尽头,不是流量,不是变现,而是你能看清自己,依然选择表达。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