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2025-11-02

傍晚的街角,一个女孩蹲在路边,手里拎着刚买的香奈儿口红。那是她当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她抿了抿唇,看着橱窗里那些光亮的东西,眼里闪着一点兴奋,也藏着一点慌张。她说:“我也想要一点高级的感觉。”那天,我忽然明白了一句话——穷人买奢侈品,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喘口气。

但为什么呢?

麻省理工的经济学家班纳吉和迪弗洛研究了整整二十年,他们跑遍了印度、肯尼亚、印尼的乡村,问无数贫困家庭一个问题:你最想要什么?他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很多人明明吃不饱饭,却存钱买电视。明明没钱买药,却要办一场热闹的葬礼。明明负债累累,却愿意贷款买一部苹果手机。

为什么?

“因为那是我唯一能掌控的体面。”

这句话我第一次听,是在尼日利亚一个女性采访项目的视频里。一个母亲穿着借来的礼服参加邻居的婚礼,她说:“哪怕只有一天,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活着。”

那不是虚荣,是一种对尊严的渴望。

贫穷的本质,从来不是没钱,而是“看不见未来”。

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写过一句话:“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当你活在稀缺里,每一天都像在泥潭中掙扎。你没空想明天,只想让今天稍微好受一点。那支口红、那台电视、那件名牌包,成了你抵抗世界的一点力气。

心理学上,这叫“即时满足效应”。耶鲁大学的研究者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贫穷让人更容易做出冲动决策,因为稀缺状态会让大脑的执行功能下降,导致对未来回报的敏感度降低。换句话说,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与焦虑中时,他更可能选择“现在的小甜头”,而不是“未来的大收获”。

你有没有发现?越焦虑的人越容易乱花钱。

那天,我朋友阿斌失业了。他说要“给自己买点好的,让生活重新有点仪式感”。于是刷了信用卡买了双上千的球鞋。几天后,他看到账单,沉默了。他说:“那一刻确实开心,可现在更穷了。”

我没劝他,因为那其实是一种“心疼自己”的方式。只是,他没意识到,那份心疼正在吞噬他的未来。

穷人为什么更容易陷入这种循环?经济学家称之为“贫困陷阱”。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收入不足以覆盖生存与发展成本时,你就会被迫放弃投资未来——比如教育、健康、技能积累——结果导致未来的收入更低,如此往复。

班纳吉用一条“S形曲线”解释了这个循环:富人有余力把钱再投入生产,所以越富越富;穷人因为资金不足,只能勉强活着,越穷越穷。这听起来像宿命,但其实真正的关键不是钱,而是“决策”。

在他们的实地研究中,穷人即使得到资助,也常常用错了方向。非洲的农民拿到政府补贴,却花在葬礼、彩电、婚宴上;印度的家庭宁愿借债买金饰,也不愿花钱接种疫苗。不是他们不懂,而是他们太累了。

穷人活在短期,富人活在周期。

前者只想“过得去”,后者在想“怎么活得更好”。

这就是“稀缺心态”的诅咒——当资源稀缺,大脑的注意力被眼前的紧急问题占满,无法规划未来。

哈佛大学的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教授在《稀缺》一书里写道:“稀缺会窄化人的注意力,就像电脑被后台程序占满CPU,其他任务再也跑不动。”

所以,你很难怪一个每天为饭钱发愁的人为什么不储蓄。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未来”太奢侈。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连续七天记下自己的所有消费。每天花钱前,问自己三个问题——这笔钱是买“安慰”,还是买“能力”?是为了别人看我,还是为了我自己?它会让我变更自由,还是更焦虑?

结果让我震惊。大多数消费,都是为了暂时舒服一下。比如点外卖、买咖啡、囤衣服。没有一笔能让我靠近“更好的自己”。

从那以后,我开始把预算分成两类——舒适消费和成长消费。每月保证至少30%花在后者上,比如书、课程、设备、运动。半年后,我惊讶地发现,那种“穷忙”的感觉消失了。不是因为变有钱,而是因为心态变富。

这就是摆脱“贫困陷阱”的第一步——意识到“花钱”也是投资。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我认识一个做短视频的女孩,叫圆子。她从县城出来,靠自己打拼两年,粉丝十万。收入不稳定,但有一阵子接了品牌广告,一下赚了两万。她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个LV包。她笑着说:“我想让别人知道我也可以。”

我没评判她。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种“被世界看见”的渴望。贫穷最深的伤,不是钱少,而是“不被看见”。那只包,不是虚荣,是一种存在的证明。

可问题是,这样的消费无法持续。她后来几个月没单子,压力爆棚。我问她有没有考虑存钱,她叹气:“我也想,可每次钱到手,就觉得应该犒劳自己一下。”

那就是典型的“即时补偿机制”。人长期处于匮乏,就会不断用消费来修复情绪。短期有效,长期致命。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的研究显示,自控力像肌肉,会因反复消耗而疲劳。穷人因为压力多,更容易“自控崩溃”,于是陷入“花钱解压→焦虑更重→再花钱”的死循环。

那怎么破?

我给圆子提了个小建议:每次有收入,强制储蓄10%,哪怕只是一百。她照做了。半年后,她攒下几千块。她笑着说:“第一次觉得钱不是立刻要花掉的。”

这个小动作其实是行为经济学的经典策略——“预先承诺”。哈佛的理查德·塞勒在《助推》中提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现在偏好”,即高估当前的快乐,低估未来的收益。而提前设定“储蓄默认选项”,能有效降低冲动消费。

换句话说,你不用变强,只要先挡住自己。

其实,穷人也不是不会理财,而是被信息困住。

在肯尼亚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给部分村民发放了免费的理财课程和手机记账工具。一年后,这些村民的储蓄率提升了38%,教育支出增加了25%。他们没有变富,但变聪明了。

所以穷与富的差距,有时不是钱,而是信息。

越没钱的人,越容易被广告、流行、短视频洗脑。他们被告知“要体面”、“要奖励自己”,可没人告诉他们,“真正的体面是能选择”。

这几年我看过太多类似的故事:有人分期买iPhone,却不舍得体检;有人花几千报美妆课,却不投资学一门新技能;有人一边吐槽穷,一边刷着直播间的“全场清仓”。

那不是不理性,而是“被推着走”。

消费主义的陷阱就在这——它用“自由选择”的名义,让人放弃真正的自由。

所以,如果你也曾冲动消费,不要自责。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时代的病。

我认识一个中年外卖骑手,姓黄。三年前他为了女儿买了一条金项链。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买奢侈品。他说:“我想让她知道,我们家也有光。”后来生意不好,他卖掉了项链。那天他笑着说:“光还在心里。”

那一刻我被击中了。

穷人买奢侈品,不是因为他们爱炫耀,而是他们想证明自己仍有“选择的权力”。只是,他们忘了——最昂贵的选择,不一定要用钱买。

真正的富有,是“能延迟满足”的能力。能忍一时的虚荣,换一生的自由。能拒绝一时的冲动,换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话不新,但永远有效。

所以,我想给你一个今天就能做的小实验:

今天花钱前,问自己一句:“这笔钱,是让我变更强,还是更脆弱?”

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欲望,在这一问下会自动消散。

有时候,拯救未来的,不是赚得更多,而是花得更慢。

贫穷让人丧失耐心,而富有让人学会等待。

但等待,不是忍受,而是选择更长远的满足。

这才是真正的体面。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