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最新分享:该换个活法了,格局不同,结局不同
2025-11-02
凌晨三点,北京的风掠过高架桥,冷得像一场清醒。窗外偶尔有外卖车驶过,灯光扫在积雪上,亮了一下,又灭了。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一句话——“疫情结束了,可很多人的世界,还没恢复运行。”确实如此。不是病毒没走,而是活法变了。有人继续原路走,有人换了方向;有人拼命抓旧秩序,有人开始重建自己。你看,那不是灾后的废墟,那是生活的新地图。
朋友阿琳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曾是典型的“互联网中层”:月薪两万、每天十几个会议、飞北京出差比回家次数还多。疫情那年,她被裁员。她说那天HR通知她时,她脑子里第一个想法不是“怎么办”,而是“终于不用开晨会了”。那种荒诞的轻松感,只持续了三天。第四天,她开始焦虑。账户余额、房贷、孩子上学,每一样都在逼着她面对现实。她开始疯狂投简历,但市场冷得像被冻住。
那时我常听她说:“我以前拼命上班,是为了有安全感。现在才发现,那根本不是安全感,那只是稳定幻觉。”我记得那天她坐在咖啡店窗边,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她笑着说:“我以前以为我失业了,现在发现,是我旧的活法失效了。”
这句话后来成了我写下这篇文章的起点。
疫情不是一场暂停,而是一场淘汰。有人说它让世界变慢,其实是它让所有假装没问题的系统都暴露了。企业的系统,人的系统,城市的系统。那几年里,所有“靠惯性活”的人,都被逼着学会了重启。
如果说2019年以前的活法叫“单线成长”,那2025年的活法,注定是“多线协作”。这几年,我在各个行业看到一种趋势:单点能力的红利正在消失,复合型人的价值开始上升。一个做运营的,要懂算法逻辑;一个做设计的,要能看数据;一个写稿的,要能拍短视频。所有人都在被推着跨界。
这不是潮流,而是生存。
麦肯锡2024年的《全球劳动力转型报告》显示,未来五年,中国将有超过2.3亿岗位被AI重塑,其中四分之一将被迫重新定义职责。这意味着,不是人被替代,而是工作被改写。你不更新,就会被系统自动清除。
阿琳后来做了一个决定,她把自己两年的积蓄拿出来,报了一个数字营销的训练营。她说:“我想重新学点东西。”她每天在家自学拍摄、剪辑、写脚本、做数据分析。最初的作品只有几十个播放,甚至有人留言讽刺她“中年转行太天真”。我记得她给我发语音,声音里有一点哽咽:“我真的在尽力,可没人看。”那晚,她删掉了所有视频。第二天,又开始重新拍。她说:“不怕失败,但怕停下。”
三个月后,她的视频被一个品牌看到,请她合作做短片。那条视频播放了百万。她没赚多少钱,但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主动的。她说:“以前我以为公司给我饭吃,现在我知道,是我自己养活自己。”
这就是新活法的本质——不是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而是让自己变得更灵活。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企业家,他说一句让我印象极深的话:“未来属于系统型个体,而不是依附型员工。”所谓系统型个体,就是你能独立产生价值、建立反馈回路、在不确定中自我更新。简单说,就是你既能输入,又能输出。
我把这话记在了笔记本上,每次迷茫的时候就翻开看看。那是我第一个小实验:每天花十五分钟,把当天遇到的问题写下来,然后用最简单的方式复盘。比如:“今天开会太冲动”“这封邮件写得太长”“为什么拒绝别人时我总会愧疚”。我发现,记录让思维变慢,也让行动变稳。
这其实是“概率化生存”的练习。梁宁在演讲中说过一句话:“不要赌确定性,要建设概率空间。”那意思是,未来不会给你稳妥答案,但你可以搭建一张安全网。比如学会理财,让钱为你工作;学会表达,让别人听见你的想法;学会复盘,让自己每次错误都值回经验。这些看起来微小,却是支撑未来的地基。
我也有过失败。去年我决定做一场线下写作沙龙,自信满满地租了场地、做了海报、花了广告费。结果报名人数不到十个。那晚我收拾场地时,整个人空掉。我记得我坐在地上,想了很久,后来笑了出来。那一刻我明白——失败不意味着我不行,它只是提醒我该换方法。第二个月我改成线上形式,反而吸引了上百人。返工,也是成长的另一种形式。
我看着周围的人,也在一点点换活法。一个程序员朋友开始做城市骑行短视频;一个财务总监学会了用AI做报告;一个家庭主妇开始做播客,讲述她带孩子的心路。她说:“我不是想火,我只是想被听见。”这句话很打动我。以前我们追的是“成功”,现在我们更需要的是“连接”。
这种连接,也在改变企业。前段时间我去一家科技公司采访,他们不再用“部门”这个词,而是叫“协作群”。每个群都可以自由组建、解散、再重组。老板说:“我们不是管人,而是让信息自由流动。”那天我看到员工在午餐时讨论代码、下午一起录播客、晚上还在群里互助。那种氛围像极了梁宁说的“网络协同”。
未来的组织,不是金字塔,而是星群。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能独立发光,也能相互照亮。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刻适应这种变化。我们都习惯了稳定的身份、确定的节奏。突然要自己规划、自己承担风险,这种自由其实带着焦虑。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中写过:“当人们拥有过多选择时,反而更容易陷入无助。”所以真正的智慧,不是增加选择,而是学会取舍。
阿琳现在每周都有固定的“清空时间”,关掉手机,不接任何消息,只留半天思考。她说那是她的“重启键”。这也是第二个小实验,我照着做,效果出奇地好。那半天不做事,只看书、散步或发呆。它让我从“忙碌幻觉”里抽离出来,重新看清什么才重要。
时代变了,节奏也变了。过去讲“努力=结果”,现在讲“洞察+节奏”。努力不是盲目的快,而是要踩在趋势的节拍上。一个懂节奏的人,永远不会慌。
你可能发现,现在最有竞争力的人,都具备三个特质:自驱、自省、自修。自驱是主动学习,自省是不断修正,自修是让自己稳得住。换句话说,就是在风暴中心,还能安静地写字、思考、喝茶。
很多人问我,疫情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想,大概是我们终于明白,“稳定”从来不是生活的常态,而是阶段性的幻象。真正的安全感,只能来自自己。
这几年,我渐渐喜欢上一个词——“生生不息”。它不是“永远强大”,而是“不断更新”。就像竹子,冬天看似枯死,春天又抽出新芽。人也是一样。哪怕这一刻你身处低谷,只要还在学习、还在行动,你就没输。
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一句话:“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破坏。”但他没说的是——破坏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秩序。我们这一代人,正在亲历这种秩序的重组。
有一次,我问阿琳:“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吗?”她想了想说:“没有以前稳,但更真实。”我笑了。其实我们追求的不就是这个吗——真实地活,哪怕不完美。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那个夜晚。阿琳发我一条语音,说:“你知道吗,我现在觉得自己又是个新手了。”她笑着说,“这感觉挺好。”
是啊,新手才有可能成长。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