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毕业2年换5份工作的年轻人:“我实在是看不到未来...”
2025-11-03
那天深夜,我收到一个朋友的微信。她说,她辞职了。语气很平静,但那种平静背后,藏着一种“我撑不下去了”的疲惫。她大学毕业两年,已经换了五份工作,每一次都信誓旦旦地说:“这次我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可半年不到,又说那句熟悉的话——“我看不到未来。”
这四个字,像一块石头,沉沉地压在胸口。
我问她:“什么叫看不到未来?”
她沉默了几秒,说:“就是你做什么都觉得没意义。”
我想起自己刚毕业那会儿。那年夏天,北京的地铁闷得像蒸笼,我穿着皱巴巴的衬衫,夹着简历在人群里挤。第一份工作是广告公司文案,老板脾气古怪,项目改到凌晨三点。第二份是运营助理,天天对着报表数点击率。第三份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内容编辑,试用期没过被辞退。那段时间我一边抱怨现实,一边换方向。朋友说我像陀螺,转得很快,但一直原地打转。
现在回头看,那并不是“没有未来”,而是我没给未来一点时间。
这几年流行一个词——“倍速生活”。中国青年报做过调查,超过七成受访者觉得自己活在“倍速”里。我们看短视频要开两倍速,刷剧要跳过片头片尾,看书要看“十分钟带你读完”。我们习惯了快,也害怕慢。似乎只有快,才代表在进步。
可问题是,有些路,不管你多快,都要一步步走。
我后来认识一个叫阿宁的姑娘,她在短视频行业做剪辑。每天面对的是无休止的热点和算法。她跟我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现在的年轻人最怕的,不是没钱,也不是没方向,而是‘等’。”她的同事刚入行三个月,就嚷嚷着要做导演;半年后换公司,带着新的理想去新的平台。结果一年后,他们都倦了,觉得“干这行没未来”。只有阿宁留了下来,一点点磨。两年后,她接手公司最重要的项目,带团队做内容策划,工资翻了三倍。
她说:“原来未来不是被看到的,是被熬出来的。”
耐心,这个被互联网时代抛弃的词,其实是所有成长的底层逻辑。
我曾看过一个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20世纪60年代做过“棉花糖实验”。他让孩子面前放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能等十五分钟不吃,就能得到两颗。十几年后,那些能忍住等待的孩子,在学业、事业、婚姻上的成就都远高于那些吃掉棉花糖的人。后来研究者总结: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不是智商,而是延迟满足的能力。
在这个“秒回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即时反馈俘虏。发个朋友圈没人点赞,就觉得没人理解;写篇文章阅读不高,就怀疑自己没天赋;项目没立刻见成效,就怀疑方向错了。我们把结果当作意义的唯一证明,却忘了过程才是意义的来源。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写作训练营,导师布置的作业是“连续写30天日更”。我信心满满地开了一个号,第一天写得激情澎湃,第三天就开始怀疑人生,第七天差点想放弃。那种“没人看、没人夸、没人转”的落寞,像一堵无声的墙。直到第十五天,我突然发现,我不再那么焦虑阅读量了,我开始关注字句、节奏、情绪,那篇文章成了我第一篇爆文。导师说:“你终于从想‘成名’,变成想‘成文’。”
那次,我懂了:过程的意义,不是通向结果,而是让你在时间里,逐渐变成另一个人。
有个朋友小沈,是典型的“快进青年”。他毕业后进了一家互联网大厂,工资不低,却总觉得被困在重复的循环里。于是他裸辞,去学短视频、做博主、做咨询。每次换工作都说是“新的开始”,可每次都以“没成就感”收场。去年底,他发朋友圈:“我可能真的不适合工作。”我打电话过去,他在那头叹气:“我好像什么都尝试过,但什么都没坚持够久。”
这句话,刺得我心一颤。
真正让人无力的,不是没机会,而是一次次半途而废后的自我怀疑。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有句话:“人生中最昂贵的代价,不是失败,而是过早放弃。”我看到太多人,在还没让时间起效的时候,就急着宣判未来“没有意义”。他们想学英语,坚持十天;想健身,坚持半个月;想做自媒体,写三篇文就放弃。然后感叹“这条路太难了”,其实难的不是那条路,是我们自己太容易退。
我有个读者曾留言说:“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擅长。”我问她:“你有没有哪件事做了超过半年?”她想了半天说:“好像没有。”
那不叫没有天赋,那叫没有耐心。
“慢”,从来不是懒惰的同义词,而是一种底气。
还记得演员咏梅拿下金鸡奖的那年,她49岁。那一刻,她笑得淡定,她说:“我从没想过快,我只是想演得真一点。”二十多年,她演了三十多部戏,没有一部是流量剧。那种被时间雕刻出的从容,才是真正的力量。
有时候你看一个人很幸运,其实那是时间在暗中帮他积攒筹码。
我曾采访过一个创业者,他在北京开了家咖啡店。第一年亏损,第二年勉强维持,第三年疫情来了,店差点关门。他没放弃,开始做线上培训,教人咖啡拉花、豆种烘焙。去年他终于扭亏为盈。我问他怎么熬过那几年,他说:“没办法,我知道如果这一关扛不过,我以后的人生可能再也不会相信自己。”
那一刻,我被这句话击中。
耐心,是成年人的信仰。
耐心的人,不是不焦虑,而是懂得焦虑没用。
我认识一个女孩,叫阿瑶。她上班、带娃、做家务,每天都忙成陀螺,但她坚持每天写日记。她说那是她给自己的一种“精神储蓄”。半年后,她的文笔越来越好,开始投稿公众号;一年后,她中了青云计划,稿费几千。她笑着说:“写日记没让我赚到钱,但让我学会了和自己对话。”
那是她的小实验——每天花十分钟,为自己积攒一点未来。
还有一次,我自己做了一个小尝试:每天跑步两公里,不看时间,不刷记录,只专注呼吸。刚开始三天就气喘吁吁,脚磨出泡。可坚持两周后,我发现自己睡得更好了,心情也变轻了。那一刻我明白,改变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它常常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开始的。
但也有失败。
我曾想挑战“早起写作”,连续21天。结果坚持到第12天,因为连续加班、状态低迷,我停了。那天我写在笔记本上:“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不敢承认失败。”于是第二天我又起了床,从头再来。那种重新拾起的感觉,比成功更让人踏实。
时间的回报,总是慢,但从不缺席。
哈佛商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个人在同一领域持续深耕三年以上,职业收入平均能提升46%,而频繁跳槽者的收入增长仅为18%。这组数字背后,是时间的复利。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没人愿意慢慢变富。”可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时间才是最值钱的投资。
你不必把所有的未来都看清,只要先走一步,再走一步。你种下一颗种子,它不会明天就发芽,但只要你不拔苗助长,它总有一天会破土。
也许现在的你正在经历混乱、焦虑、迷茫,也许你觉得努力没有结果,生活毫无意义。但请相信——未来不是被看见的,而是被坚持出来的。
你要允许自己慢一点、笨一点、累一点。
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方向。
正如卡夫卡说的那句:“从混乱中诞生秩序,从忍耐中获得自由。”
哪怕此刻的你还在迷雾中,也请不要停下脚步。
未来不会立刻来,但它永远在路上。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