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后,30岁,没有大追求,有点小坚持:平凡的人生也有前进的活法
2025-11-03
那天晚上,我在地铁上,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灯光,忽然意识到——我已经三十岁了。手机推送一条热搜,“90后已经开始中年危机”。我笑了一下,又笑不出来。不是恐慌,而是一种奇妙的释然。
有人觉得三十岁应该是分水岭,要有房有车,要有稳定的事业和家庭。可我没有。我的生活平平无奇,不卷不飙,不焦虑也不堕落。我每天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回家做饭、洗碗、看书,有时和爱人去楼下散步。生活不惊艳,但也不糟糕。我想,这也挺好。
我没有宏大的梦想,也不想做什么“颠覆世界”的人。我只是希望,在这世道变幻莫测的日子里,还能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笃定和热爱。
有段时间,我也焦虑过。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升职加薪、有人创业融资、有人移居国外,心里会酸,会想:是不是我太懒?是不是我不够拼?可每次这么想,抬头看看自己租来的小屋,桌上有茶香,窗边有阳光,我又觉得,也许我只是走在一条不那么喧嚣的路上。
这几年,“不焦虑”“不卷”“佛系”这些词被贴在很多普通人身上,仿佛成了另一种标签。可其实,我觉得那不是放弃,而是另一种清醒。
我有个朋友阿哲,大学毕业后进了大厂,每天加班到深夜。三年下来,腰椎突出、胃病复发,连谈恋爱都没空。他拿着三十多万的年薪,却说自己像被生活掏空的人。他问我:“你为什么不去大厂?那里起点高,成长快。”我说:“我怕我会忘记自己。”
他说我矫情。可后来,他在医院病床上给我发消息:“我现在才懂,原来‘慢’也需要勇气。”
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平凡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智慧。
我认识一个姑娘小岚,她在出版社做编辑,收入不高,租的房子离地铁两公里。每天早上骑车上班,晚上回家写书评,偶尔投稿拿点稿费。别人问她:“你不打算换个更好的工作吗?”她笑着说:“这份工作让我每天都能看书,和文字打交道,我挺喜欢的。”
去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虽然销量不算亮眼,但那种从心底生出来的满足,别人看不到。她说:“我不求轰动,我只想认真地活一次。”
我很认同她这句话。认真地活一次,不一定要站上舞台中央。有时候,只要你不在假装,就已经很难得。
很多人觉得平凡是懒惰,其实平凡需要巨大的自我接纳。你要学会和别人的速度和解,也要学会承认自己的节奏。
我以前常常想,人生是不是就该往上爬?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向上生长是一种姿态,但稳稳扎根也是。”那一刻,我释然了。
我开始做一些小实验。每天早上起床,不刷手机,先写一页日记,哪怕只是记录昨晚梦见了什么。刚开始三天我就断了,后来又从头再来。坚持了一个月,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平静了,焦虑感少了。原来记录不是为了输出,而是为了让我看清自己。
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无声实验”:每周至少有一天,不看短视频、不刷社交媒体、不打开群聊。刚开始会焦虑,总觉得错过了什么。可几次之后,我开始享受那种“被世界遗忘”的自由。我发现,世界离开我照样转,而我终于能听见自己的呼吸。
那种感觉,就像重新找回了生活的重心。
我想起一个叫刘建的邻居,他是电工,三十七岁,孩子上小学。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六点半准时回来,吃完饭就去公园散步。有人笑他“没野心”,他说:“我这一辈子,只求能陪孩子长大,看妻子笑得开心。”有人觉得他太简单,但他笑得踏实。
平凡的人,大多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却都有属于自己的热度。
我爸年轻时在工厂干活,每天油污满手。别人笑他没出息,他只说:“能靠双手养家糊口,就够了。”那时候我不懂,现在才明白,那是一种了不起的担当。
我们总被教育要“追求更大”,要“不断进步”,要“做最好的自己”。可在现实中,这些话常常变成无形的枷锁。你努力,却总觉得不够;你前进,却总觉得落后。久而久之,连生活的方向都被焦虑裹挟着跑。
有一天,我问自己:“如果我一辈子就这样了,能不能接受?”答案是:可以。不是我不想进步,而是我终于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比谁更高”,而在于“有没有活成自己”。
我有个表姐,从国企辞职去开花店。刚开始一年赔了两万多,家里人都骂她不务正业。她不解释,只是每天早起去花市挑花,回店修剪、摆放。后来,花店慢慢有了回头客。她说:“我不一定要开连锁,我只想每天看到花开。”
她的店名叫“慢半拍”,我很喜欢。
在一个人人讲效率的年代,能允许自己“慢”下来,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在觉醒。”当我们不再被外界的噪音绑架,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我辞掉了一份朝九晚九的工作。那天我走出办公楼,太阳刺眼,风很热,但我心里出奇地平静。有人劝我说:“你不怕后悔吗?”我说:“怕,但更怕一辈子都没活过自己。”
辞职后,我做自由职业,写稿、接项目,也在家带猫。收入不稳定,但生活重新变得有温度。我每天煮咖啡、写字、跑步,偶尔去外地见朋友。不是没有困难,但至少,我在过自己的日子。
那段时间我做过一个失败的尝试——想开个小网店卖手作香薰。前期花了很多精力,拍图、打样、上架,结果卖出去不到十单。朋友劝我别再浪费时间,我却觉得这次“失败”挺珍贵。因为在那个过程中,我重新找回了“动手创造”的快感。
有时候,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你有没有全心投入。
我也看过一份世界幸福报告,显示2023年芬兰连续第六年成为“全球最幸福国家”。他们的幸福,不是GDP高,也不是房车多,而是社会普遍的“可控感”——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样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底层逻辑:不被比较裹挟,不被焦虑裹挟。
我羡慕那些能大放异彩的人,但我也开始学会欣赏那些安静发光的人。比如每天坚持跑步的路人、坚持照顾流浪猫的女孩、坚持写诗的地铁保安、坚持拍黄昏的出租司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生活温柔以待。
有次我在街头看到一句涂鸦:“平凡不是失败,而是被生活温柔相待的勇气。”我拍了下来。那天阳光很好,我忽然觉得,人生其实没那么复杂。我们不必非得成为惊艳世界的人,只要不被生活磨掉温度,就已经是一种胜利。
三十岁的我,不焦虑、不偷懒、不妥协。我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成功的样子”,我只想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不追求光环,我追求心安。
我不盯着远方的灯塔,我想做那片普通却真实的海。
有一天我对朋友说:“我没什么大追求,但我有小坚持。”她问:“那你坚持什么?”我说:“坚持热爱,坚持善良,坚持不被风吹走。”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愿意让自己慢慢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
或许,这才是平凡最大的浪漫。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