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985高校毕业5年,月薪3200:一直优秀的人,为何突然就不优秀了?
2025-11-03

那天傍晚,我坐在地铁的最后一节车厢里。隔壁的女孩穿着一身米色风衣,头发有些乱,指尖的指甲油掉了一半。她低头盯着手机,屏幕上是一份招聘启事。标题写着:“新媒体编辑,要求:熟悉热点运营、懂AI工具、可独立完成视频脚本。”她叹了口气,划走那一页,又打开外卖软件,看了看余额,停顿几秒,点了最便宜的那一份。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她就是无数个“芳妮”之一。

曾经,芳妮是老师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985硕士,新闻专业,师从知名教授,拿到北京户口,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稳了。毕业那年,她穿着白衬衫走出校园,朋友圈里写:“北漂开始,未来见。”那时,她的工资4700块,虽然不高,但每个月能剩下一千,觉得只要再努力一点,就能“熬出头”。

可现实比时间跑得更快。五年过去,她的工资从4700变成了3200。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发现,自己会的东西,这个世界已经不稀罕了。

当年她写宣传稿,用文字串联起一次次活动,可如今AI写作比她快十倍;她做PPT、剪视频、拍照片,曾经算是“多面手”,可现在,一个刚毕业的小孩,用ChatGPT和CapCut就能做到更好。

她说:“我以为稳定就是安全,结果稳定成了陷阱。”

她的故事不特殊。

人们以为,优秀是一种可储存的能力,只要一旦拥有,就能一路开花结果。但现实是,优秀的保质期,越来越短。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曾发布过一份研究,指出中国职场技能的“平均半衰期”仅为3到5年。换句话说,你今天掌握的技能,五年后可能已经过时。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的速度。

时代变了。

过去的“好学生”,靠认真、踏实、执行力就能脱颖而出。现在的“好人才”,需要创新、复盘、复利式成长。你不主动进化,连原地踏步都算奢侈。

我有个读者,叫陈航。曾是银行柜员,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但在智能柜台普及后,他的岗位逐渐被自动化取代。他没等裁员通知,自己报了培训班,学数据分析。半年后,跳槽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风险建模,收入翻了两倍。

他说:“我不是比别人聪明,只是比别人先接受自己没那么重要。”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因为很多人一旦被“优秀”标签笼罩,就不再更新自己。

他们把过往的光环,当成未来的门票。可这个时代,门票随时会作废。

我见过太多人,在青春的尾巴上光亮四射,在中年却被生活一点点吞没。不是能力差,而是认知老。

人一旦习惯了确定,就会害怕变化。

芳妮那年决定离职,去应聘互联网公司。HR问她:“你会数据分析吗?懂短视频算法吗?写文案能配图吗?”她摇头。面试结束前,HR看了她一眼,说:“你看起来很聪明,但你像是五年前的人。”

那一刻,她有种掉进时间缝隙的感觉。

我后来问她:“你有没有想过学点新技能?”

她苦笑:“试过,报过线上课,学剪辑、学自媒体,学两天就没动力了。”

我问:“为什么?”

她低声说:“太慢,看不到结果。”

她的答案,其实是多数人的心声。

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焦虑就是——学什么都太慢,世界变得太快。

可成长从来不是快功夫,它更像一场长跑。

我建议她做个小实验——每天学一点点,只学十五分钟,不求完成,只求启动。

她照做了。一个月后,她给我发消息:“我居然能剪出完整的视频了。”

我说:“你看,你不是学不会,只是太想快了。”

心理学家罗伯特·博伊德提出过“延迟满足模型”,他发现:人之所以停在原地,不是缺乏能力,而是被即时反馈的空白吓退。换句话说,当你看不到结果时,大脑会误以为“没意义”,于是提前放弃。

而真正厉害的人,都是能忍住那段“看不见回报”的时光。

有次,我采访一个外企高管,她说自己年轻时每天记工作日志,哪怕再晚也写下当天的得失。十年后,她翻回去看那本笔记,发现所有的转折点,都是那些“看起来没用”的积累。

她笑着说:“所有的优秀,都是被延迟兑现的。”

但还有一种“反例”。

我认识的另一个朋友,叫阿乐。也是985毕业,进入一家国企,前几年干得风生水起。可后来她越来越疲倦。单位没变化,人事不晋升,工作日复一日。她说:“我已经知道十年后的自己什么样。”于是,她辞职去创业。

她卖茶饮,设计包装,跑供应链,做营销。刚开始很热血,后来遇到疫情,店关门,资金断裂。她哭了一整晚。

她说:“我以为自己是凤凰,结果发现我连蛋壳都没破。”

但她没放弃。她反思失败,重新去读书,学品牌管理。两年后,她成了一家茶饮品牌的市场总监。

她说:“失败不是反面教材,是逼你返工的信号。”

有时候,我们不是不优秀,而是停在“过去的优秀”里。

你以为你还在发光,其实只是旧光的余温。

《哈佛商业评论》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优秀的员工会停滞不前》。研究发现:当一个人习惯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时,他的职业生命周期就开始倒计时。

芳妮的问题,不是没天赋,而是没更新。

我们都该问自己一句:你还在用五年前的方式,生活吗?

时代的电梯一直在上升,你原地不动,其实就是在下坠。

有次我去一场公开课,主讲人是前阿里高管。他说:“成长不是加法,而是不断重构自己的底层系统。”

他讲了个例子——阿里早期的运营团队,每人都能独立完成从数据分析到文案策划的全过程;但五年后,这种“全能型人才”反而被淘汰,因为系统更细分了。那些不肯更新思维的人,即便能力强,也被时代换下场。

我听完后记了两句话:“别让过去的成功,成为未来的陷阱。别让旧的努力,浪费新的可能。”

这句话,后来成了我给芳妮的寄语。

她现在还在北京,依旧住在那间朝北的小房子里,但她开始学AI工具,用Notion整理资料,用ChatGPT帮她优化文案。前几天她发我截图,月薪涨到了6700。

她说:“我终于不再害怕未来了。”

其实,所谓优秀,不过是一种习惯——持续修正自己的方向。

真正的失败,不是没钱,不是没运气,而是你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好。

见众生,见天地,才能见自己。

你见过多辽阔的世界,决定了你能成多辽阔的人。

优秀不是标签,而是动词。它不在过去,而在此刻——你是否仍在学习,是否仍在相信改变。

人若止步,就会被时代温柔地淘汰。

但人若前行,哪怕再慢,也有方向。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