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2025-11-03
那天傍晚,我在地铁上听到一对情侣吵架。女孩穿着精致的风衣,男孩背着有些旧的电脑包。她的语气里带着不耐烦:“我不理解,为什么你30岁了还只有二十多万的年薪?这算什么水平?”男孩沉默了几秒,只说了一句:“那你觉得正常是多少?”女孩想了想,说:“差不多50万吧?我们同学群里,很多人都这样。”那一刻,地铁震动的声音似乎都停了。
那一幕,我后来一直忘不掉。
因为在那句“年薪50万是正常的”背后,是无数年轻人被裹挟的幻觉——一个由网络构建的平行现实。
知乎上,那道火了几年的问题“女友认为毕业后年薪五十万是平均水平,该怎么办?”下面有几千个回答,阅读量超过千万。有人真诚劝分手,有人冷静分析,但更多人,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成功”。
其实,这不是一个人的错觉,而是整个时代的集体误判。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1.4万元。听起来还不错,可那是平均值。你我都知道,“平均值”这种东西,是用百万年薪的人,拉高了无数拿三四千工资的现实。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被“局部样本”蒙蔽太久。你看到朋友圈有人在巴厘岛度假,就以为“人人都能freestyle”;你看到小红书有人分享理财心得,就以为“大家都在搞钱”;你看到互联网高薪帖,就以为“50万不过是入门门槛”。
这就是“选择偏倚”的可怕之处。
2019年,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在公开演讲中提到一个数字:中国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不到4%。这一数字让人哗然。很多人不信,去国家统计局翻数据,发现确实如此。可你为什么不觉得意外?因为你的朋友圈,本身就不是“总体样本”,而是“局部镜像”。
在认知心理学里,这叫“幸存者偏差”。我们总喜欢听成功故事,而忽略了沉默的失败者。那让人更舒服,也更容易造梦。
可梦一旦太多,现实就会变得格外刺眼。
我有个读者,做传统制造业,年薪20万。他给我留言:“你们互联网真好,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我问他:“你觉得我们都这样吗?”他犹豫了一下,说:“网上不都这么说吗?”
我笑了:“网上说的,还有人三天暴富、七天出名呢。”
根据脉脉2023年的《互联网从业者薪酬报告》,互联网从业者平均年薪为18.6万元,其中只有8%的人超过50万。而在金融行业,这个比例是12%。也就是说,那些动辄“年薪百万”的故事,顶多只属于金字塔尖的1%。
但问题在于,网络不会告诉你比例,只给你幻觉。
幻觉让人焦虑。
前阵子,一个女生来信,说自己考研失败,家人劝她赶紧找工作,可她刷小红书看到同龄人动辄“入职四大、月薪两万”,一下子崩溃了。她说:“我觉得自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
可我查了一下数据。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春季求职报告,全国白领平均月薪为10848元。那2万月薪的人,确实存在,但他们是例外,不是常态。
问题不在于信息不真实,而在于你只看到了“高光片段”。
这就是算法的陷阱。你点开一条“高薪经验”,平台就会源源不断地推送更多类似视频。你以为自己在了解社会,其实是在进入一个“信息茧房”。
我做过一个小实验:连续一周在短视频平台只看“财富自由”“职业逆袭”“高薪跳槽”这类内容。第七天,我的首页已经全是“30岁前必须年入百万”“普通人翻身的唯一机会”“你不焦虑,就输了”。那种情绪感染力极强,我差点都信了。
这就是现代焦虑的生成方式:先用对比制造落差,再用欲望掏空你。
有一次,我在深圳做讲座,遇到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他说自己在一家创业公司做运营,月薪一万五,但他觉得“太少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抖音上那些博主都说我这个水平,根本存不下钱。”我问他每月花多少,他算了算:房租三千、外卖两千、网购一千、娱乐两千。我忍不住笑了:“你不是赚得少,你是消费太像一个想显得不穷的人。”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消费社会》中说过一句话:“现代社会不再教你如何生存,而是诱导你如何欲望。”
我们误以为奋斗是追求更高的收入,其实是在追逐被塑造的标准。
标准是谁定的?是平台,是话题,是看不见的叙事结构。
可生活不是数据对比,也不是标签竞技。
真正成熟的社会认知,是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不自卑,也不妄想。
我有个朋友,在国企做普通文员,税前年薪14万。她很淡定:“我知道自己能接受的生活半径。”她下班读书、练瑜伽、每年存三万块。五年后,她买了个小房子,结婚、生子、稳定。她说:“我不富,但我安心。”
安心这两个字,听起来不性感,但在浮躁的时代,正变得稀缺。
如果你总觉得焦虑,不妨试试一个小动作:关掉社交媒体三天,只记录自己的生活。看看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该要什么”。这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心理学上的“参照系重置”。研究显示,连续72小时的信息隔离,可以显著降低比较性焦虑水平(数据来源:加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实验,2022年)。
我试过。那三天,我发现自己竟然重新有了专注力。写稿速度变快,焦虑变少。你不需要屏蔽世界,只需要暂时拔掉“虚假连接”。
当然,我也失败过。上次我信誓旦旦地要一周不刷手机,坚持到第三天晚上,被一个群消息勾了进去。结果又滑了两个小时短视频。那一刻我意识到,焦虑不是来自信息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失联的恐惧。我们怕被世界落下,哪怕那个世界只是幻影。
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赚更多”,而是“看更清”。
看清自己是谁,看清别人是什么,看清数据背后的逻辑。
年薪五十万不是错,但当它被包装成“平均水平”,就成了毒药。
有个学者说:“人类最大的困境,不是资源匮乏,而是认知扭曲。”
真正的觉醒,不是喊口号,而是能在喧嚣里保持冷静。
你可以想要更好的生活,但别让别人的标准绑架你的价值。你可以向上爬,但别忘了脚下的地。
有时候,我们不是要对抗贫穷,而是要抵御虚幻的富足。
记得那天地铁上的那对情侣。男孩沉默很久,说了一句:“也许你该去看看别的世界。”女孩愣住,没再说话。那一瞬间,我竟有点心疼他们——他们不是在吵架,而是在不同的信息泡泡里挣扎。
我们都在努力变好,只是有人被算法推向焦虑,有人被数据拽回现实。
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比较,而是学会选择。
别问别人平均多少,先问自己想要什么。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