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未来领导者,要有这5个素质
2025-11-03
那天早上七点,天刚蒙蒙亮,咖啡馆的窗外还飘着些许细雨。坐在角落的他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屏幕上是一份岗位职责:要“具备主动性、概念思维、影响力、成就导向、坚韧性”,这是华为从2006年起在高端人才选拔中采用的五项素质模型。那一刻,他忽然意识:真正的未来领导者,不是哪里起得早,而是知道要带什么走。这句话像一根钉子,钉进了他一直以为“稳扎稳打就够了”的幻想里。
我们谈“未来领导者”时,往往听见“创新”“转型”“新思维”这些词,可那些高频词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核心矛盾:时代在速变,而领导力却常被过去经验绑架。表面上大家追新,其实大多数人用还没失效的老套路在应对正走向终点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今天尤为明显。
公开资料显示,华为在其数字领导力模型中提出,数字化领导者需要“future-oriented approaches, driving growth, energizing the whole organization”。换言之,当环境迅速变化时,领导者不能只执行、不能只管理,更必须预见和推动。但现实中,绝大多数“管理者”仍旧在当“稳守者”——把昨天的成功公式重复应用,却忘了昨天的公式为什么失效。于是,未来的领导者要具备五项素质:主动性、概念思维、影响力、成就导向、坚韧性。因为这五项素质共同指向一个本质:在不确定世界中,创造确定性。
我们先来看“主动性”。有一个案例:某年华为微波产品线总裁彭智平,预见到在非洲市场埋光纤不现实,便偷偷挤出预算搞微波研发。两年之后,当任总后悔时,他已经可以交货。这个故事,是主动性三级的真实写照。原文资料讲,他“未雨绸缪、提前行动、规避问题、创造机会”。该案例经常在领导力课上被引用。由此可见:主动性不是“老板叫我做”那一刻起动,而是“我看到事还没变,就开始行动”的境界。把握现状的人不如创造现状的人。
接着是“概念思维”。这是领导力的脑子活度所在。一个真正有概念思维的人,能在表象与表象之间看到未被提出的问题、结构之间隐藏的模式。比如一句古话“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是概念思维的典范:处理大问题如同控制火候。有人做管理只管“今天做什么”,有人能说“我们为什么做”。后者,才能在结构变动、赛道更迭、竞争模式重构时更从容。研究资料中指出,构建中层管理者能力模型时,华为将“创新思维”“前瞻意识”“主动性”置为关键项。这说明:当环境变快,思维慢就成致命。
“影响力”是下一项。领导者不是单打独斗,他推动别人、影响别人、建立信任、让别人愿意跟随。这并不是叫你长篇大论,而是要在别人的视角中,讲好你想去的地方。影响力零级的是“有权我做不到”,一级是“我有理你听吗”,二级是“我换位你懂吗”,三级是“你自己都明白,我只是帮你一起”。真实职场里,很多领导缺的是第三项:我们都懂你的痛点,但你提案我不动。影响力,就是你动人才愿意动。华为关于数字领导力的模型提到:“激发员工内在动机”“打破人、工作界限”“打造协作组织”——这些其实都是影响力的结构化表达。
“成就导向”则指向一个人愿意设定更大目标、承担更大责任、追自己没被定义的那条路。很多人在职位飙升或收入跃迁中止步,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做好分内事”这条路。华为模型中所提的“开创型人才”,要求五项素质均至少达到二级,其中成就导向尤为关键。换言之,你不仅要被给一个任务,而且要给自己一个任务:我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能看到100万营收你觉得好,他看的是1000万。这个维度,决定你从管理变为领军。
最后是“坚韧性”。没有它,其它四项都可能碎裂。能力再强、思维再好、影响力再大,但遇到系统性危机、结构性断裂、体制墙阻隔时,一拍即溃。华为在其员工杂志中提到:困难不是例外,而是日常。所谓“坚韧性三级”,是指“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仍创造出突破”。那种状态不炫耀,因为很多人看不到背后熬了多少日子。坚韧,是把“败退”当作下一次出发的前奏。
把这五项素质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它们不是独立的技能,而是一个“组合拳”。主动性给你起跑,概念思维给你方向,影响力让你拉人同行,成就导向给你长度,坚韧性给你宽度与厚度。未来领导者,就在于能把这组合拳打得连贯、节奏、稳定,而不是一项项孤立提升。
那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这些听起来像高屋建瓴。但我建议你从两个“小实验”开始。你今天做的第一个“小动作”:找出你本周工作中“还没发生的问题”,并列出三个“如果发生,我可以预先做什么”方案。明天做第二个小动作:在部门会议后,把一句“这个问题我们什么时间突破”的话发给一个同事,让他们也回复你。为什么?这是在练“主动性”+“影响力”。你做完,记录三天。你会发现:你比别人先知道问题,比别人先被拉到解决问题的位置。这个小实验成本低,但效果真。
我也做过“失败返工”桥段。去年我负责一个产品上线,设定了“六个月用户数翻倍”的目标。初期疯狂加班、推需求、跑数据,结果三个月后数据下降。那一刻我停下来反思:我用的是旧模板——“冲刺+增长”,但是赛道变了,用户增长不再只是“更多人看”,而是“更精准人留”。我决定返工,调整指标为“30天活跃率提升10%”,把目标重设,把节奏放慢。三个月后我们反而增长了15%。从这次,我知道:成就导向不能只看量,更要看质;坚韧性不是死拼,而是死磕有效。
在职场里,很多人停在“做事好”那一步,却没跨到“带人好”“设局好”“创新好”。也许你现在已经是某个团队的骨干,可你距离“未来领导者”可能还差一个维度——你不只是做得好,而是别人跟着你做你做的好。带这个维度,不是职务,而是状态。
你可能会问:环境也在变,政策、技术、行业、模式全都在变,要不要我五项素质都变?答案是:不变的,是“看事方法”的变化。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只是做新事,而是把旧法新用——在变局中仍然践行主动性、思考结构、影响他人、追求突破、坚持到底。你不必追赶全场风口,而要把某块地打造成你的风口。
我有个朋友叫林涛,在一家科技创业公司,三年前他还只是一个产品经理。公司焦虑产品线多、变动快、资源少。他把每天做会议笔记转换成“我认为这个需求背后是什么问题”一句话,用“影响力”发在群里;他把每次用户反馈转成“假设+检验”两个数据指标用图表发给领导,用“概念思维”;他在没人催他的时候,主动约用户谈痛点,用“主动性”;他把自己从支撑角色拉成发起者,用“成就导向”;他熬过连续三个月零下班、功能上线频繁Bug的日子,用“坚韧性”。两年后,他成为产品部负责人,管理十几人的团队。不是因为他资深,而因为他状态变了。
我们要清楚一点:所谓未来领导者,不是职位赋予,而是能力构建。职位可以晋升,能力必须被打磨。能力不是一次培训,而是贯穿日常的实践、反馈、修正。把五项素质当成“要素”不是为了背,而是为了在行动中塑造。你的题目,就不是“我有没有成为领导”,而是“我在这些素质里,我缺哪块,该怎么修补”。
而且,修补不是一次性交卷,而是“持续打磨”。你今天发现自己主动性弱,那就两天内列一个“我下次主动做一件事”的计划;做完后,晚上写下“事情是什么,我怎么做,我结果如何”;明天改、后天改、直到你做得不再觉得“这是加分项”。那才叫质。你明天发现概念思维欠缺,那就晚上读一篇行业报告,用一句话总结它背后的结构;两周后你再读一篇,用一句话对比两篇结构。你会发现,你脑子里慢慢有了“框”。这个“框”比背一个新词重要。
在当下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领导者最大的风险,不是失败,而是“被淘汰式稳定”——看似安稳,其实在变局中没位置。你看到外面新技术突起、赛道重组、组织扁平化、价值观变迁,愿意停留在老方式的人,真不能称为未来领导者。未来领导者不是追逐风口,而是在风口还没形成之前,就做好准备。
有人以为五项素质听起来太“企业内训化”,其实不是。它们本质上是“应对复杂世界的心智工具”。主动性让你不被动,概念思维让你看清局势,影响力让你协同行动,成就导向让你不止于完成任务,坚韧性让你经得起变数。这些工具放到今天,用来应对快节奏、碎片化、未知高频的环境,同样适用。
或许你现在就在问:我还没团队,我只是做员工,我也要这些素质么?答案是肯定的。领导力并非仅给有头衔的人,它首先是“你对自己负责的状态”。你的工作、你的小团队、你的业绩、你的成长路径,都可以成为练习场。你练得好,机会自会找上你。你练得差,机会也会从你脚下溜走。
我再次回到开篇:那位早七点到咖啡馆敲键盘的人,他醒悟的不只是“我要升职”,而是“我要带什么走”。这个句子,值得你停一会儿,想一想。你带什么走?你能带走的,是什么不是职位,而是那套素质。
在你读完之后,我给你一个“小动作”:今晚睡前,想想你下一个月内要做的一件事,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体现这五项素质中的一项”。写下来,明天做,然后记录你的感觉:我是被动完成,还是主动发起;我是应对任务,还是设计方案;我是让别人跟我,还是我自己跟别人。这样三天,你就能初步察觉自己离未来领导者还有多远。
愿你不在技能的碎片化里迷失,也不在概念的空中飘荡。愿你在行动中练出领导力,在挑战中积累坚韧,在视角中培养影响力,在战略中锻造思维。真正的未来领导者,不仅看重“做什么”,更看重“怎么做”。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